辛巴砸下1个亿,吸粉100万

记者丨李惠琳 编辑丨谭璐

快手一哥辛巴被禁播,却继续高调赔钱。

9月12日,陆续有网友晒出截图,收到辛巴团队以“行业慰问金”名义,给粉丝发放赔付,梅菜扣肉赔188元 、茅台赔9000元。

这两款商品,均为其对手、抖音主播小杨哥销售过的争议商品,售价分别为60元、3000元左右。

双方互掐风波中,辛巴的这波“土豪”操作,占到上风位,但付出的代价也大,他原定于9月11日晚上8点直播,其账号直播权限已被封禁。

辛选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不清楚被封禁的原因,也不知道何时能恢复。

一场没有赢家的对战,折射出头部主播的流量焦虑。

砸下1亿

辛巴和小杨哥,各为快手、抖音平台头部主播,双方火力十足的互掐,始于8月31日。

辛巴在直播间上架一款“蟹太太”蟹卡礼盒,爆料称,因给出更低折扣而被小杨哥投诉,并指责小杨哥销售的产品,存在质量和售后问题。

随后,小杨哥在直播中回应,如果产品有问题会负责。9月4日,辛巴宣称,拿出1亿元,替小杨哥赔钱给消费者。

辛巴炮轰其他主播,并非新鲜事,上演“代赔”戏码,却是头一回。

“辛巴肯定进行过权衡,他得到的无论是关注还是利益,肯定比付出的更多。”易观分析研究合伙人陈涛向《21CBR》记者分析。

记者从辛选客服获知,辛巴提供行业慰问金,仅限于梅菜扣肉、茅台两款商品。一个主打普通大众,一个面向中高端人群,相当于从低到高到“明抢”小杨哥的粉丝。

有网民评论称:花点钱做了大广告,立了人设、赚了口碑、又捞了大客户。

第三方平台磁力聚星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辛巴粉丝数达1.0372亿人,近半个月涨粉近100万,9月11日单日涨粉35.2万人。

而8月31日以来,小杨哥账号掉粉105万。

只是,辛巴的“代偿”做法,挑战了既有市场规则,可能触及公平竞争。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提到,辛巴如果存在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吸引消费者等情形,有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流量焦虑

这场对骂,折射出辛巴等大主播争夺流量的困境。

多数消费者对主播的忠诚度不高,哪里便宜去哪里买。辛巴深谙此道,常年以低价为卖点。

“没人能限制我的价格。”辛巴直言,蟹太太的第一款产品,是自己带进直播行业的,且多次卖爆,品牌方愿意给到底价。

他的焦虑,既出于平台内生态的调整,也受行业变化的影响。这些年,快手为了优化平台的主播结构,大力扶持其他头部及中小主播,抢走了辛巴的流量。

天平倾斜,让辛巴遭遇滑铁卢。4月,他直播的一场母婴产品专场,原本希望冲到5亿GMV,最终只卖出6787万元。

“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相当于一场跌落神坛的直播。”辛巴情绪失控。

从行业角度看,直播电商的高速成长期已过,辛巴的粉丝量要继续增长,没那么容易。

易观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直播电商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比上涨12.6%,增幅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为了分散风险,辛巴通过多种途径转型。

他广收超过60位徒弟,试图复制自己的成功模式。

其大徒弟蛋蛋,目前粉丝数9900万,是快手的第二大主播。2023年,她位居快手全年带货榜首位,GMV为171亿元,比辛巴多出50亿元。

辛巴也尝试过转战淘宝、抖音等平台,受制于个人风格,没有起势。

在业务层面,辛巴也发力供应链、做自营品牌,切入农业、出海等业务,短期未见成效。

权重降低

屡次发起口水战的辛巴,于快手而言,是一个棘手的存在。

作为快手上唯一一位粉丝过亿的超大主播,辛巴强悍的带货能力,帮助平台做大电商盘子。

令人头疼的是,其张扬的个性以及层出不穷的操作,屡次卷入风波。过去几年,因过激言论,辛巴多次被封禁,重新复出后,声量更甚被封之前。

来源:辛选微博

相爱相杀多年,快手平台暂时还不能失去辛巴。

2023年,辛选集团的GMV超过500亿元,快手要获取更多市场份额,需要他继续冲锋陷阵。

一些新崛起的主播,也有各自的问题,暂时无法取代辛巴。

曾与辛巴互掐的情感博主“太原老葛”,粉丝数达7655万人,近30天涨粉776万人,是快手第三大主播。

然而,其单场带货数千万元,与辛巴差距较大。8月,他也卷入数据造假、夸张虚假宣传的争议中。

无论如何,新势力崛起,快手对辛巴的依赖度在下降。

高峰时期,辛选贡献了快手电商三分之一的GMV,到2023年,其占比已降至约5%。

“直播电商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依附平台的主播和机构,肯定会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陈涛向记者分析。

8月18日的电商节中,辛巴进行了长达14小时的直播,销售额直逼28亿元。

如此巨大的收益面前,没人会说退就退,尽管辛巴屡屡表露“退休”之意。

陈涛认为,在平台去中心化趋势下,长期来看,某一个主播出现问题,对于整个平台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题图来源:辛选微博

图片来源:网络,除标注外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举报
评论 4
  • 辛巴就想圈粉

    • 拉倒吧,全网那么多网红,为啥只有人家赔偿还捐款

  • 存量时代,以心选体谅,100块买一个粉简直地板价

  • 不圈粉,那1个亿不白花了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最高法:学校未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暴力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
卸任副厅级职务4年后,她主动交代问题(附简历)
一医院接诊!下体塞了整整52颗,4天尿不出来!并非个例,还有更可怕的……
“未经国会滥施关税” 美国小企业主起诉特朗普政府
中方回应美胁迫他国限制对华经贸:绥靖换不来和平 妥协得不到尊重
前天06:12

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美国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确实,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使的招数,跟当年整垮日本的那一套,几乎是一模一样——就是先磨着你,让你麻木,然后等你疲了、松劲了,突然来一记重拳,力图一击致命。只不过这回换了对象,中国成了他们眼中的“威胁”,而他们的小算盘,也早就不是秘密了。   先回顾下当年他们怎么搞日本的。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科技产业风头无两,美国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结果呢?   广场协议一签,日本被迫升值日元,出口竞争力大降,国内资产泡沫迅速膨胀、破裂,然后就是“失去的三十年”。   而今对中国的套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这次是升级版的,从汇率操控、科技封锁到产业链转移,一环套一环,玩得更深、更狠。   比如说,他们说要“去风险”,实则就是变着法子要把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核心地带。芯片禁令一出,不光拉上日韩,还怂恿欧洲搞所谓的“技术联盟”,连台积电都被逼着去美国设厂。   这就像什么?像是拆你家灶台,还不许你自己做饭,非得去他们家买“快餐”,既贵还不顶饿。可问题是,这套手段放在今天的中国,真不一定管用。   为啥?因为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全球分工中只能做“世界工厂”的角色。现在的中国,不仅有世界最全的工业体系,还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高铁、5G、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中国早就不只是“制造”,更是“智造”。   你说他们想靠产业链转移来孤立中国?可现实是,中国这几年反手就在推动“双循环”:外部被卡,那就打通内部循环。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新势力迅速崛起,不靠欧美订单一样活得滋润。再看华为,芯片被卡得死死的,结果人家反手一个“Mate 60 Pro”震惊全球,虽然技术上还有差距,但这个信号释放得足够明确:中国不靠你,也能卷出一条新路。   他们还想着拖垮中国经济?那咱们就来比比谁更耐熬。2023年中国GDP增速依然是主要经济体里最高的之一,反观美国,国债已经飙到34万亿,债务利息快把财政拖垮。   军工复合体压着政治运转,美元加息一边薅全球羊毛,一边反噬本国实体,银行倒闭、制造空心化的后果正在反扑。就像底特律的废墟和深圳的灯火,谁在爬坡谁在下坠,一目了然。   更关键的是心态。美国焦虑的点不只是中国强大,而是中国这强大来得“踏实”:一砖一瓦造出来的高铁、一个一个建起来的卫星工厂、一个个干出来的成果。中国搞的是百年大计,不图眼前虚名,而美国在全球玩的是金融泡沫、政治包装、舆论操控——看起来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   他们以为搞乱供应链,限制技术,就能逼中国回到原点,可结果往往是逼出中国的“备胎”体系和技术突围。就像他们重金打造的芯片联盟,反倒促成了中国芯的国产化速度加倍。你切我供应链,我造自己的;你卡我技术路,我开新赛道。   所以,表面上看美国这一套“慢磨 重击”的组合拳已经打了大半,仿佛只差临门一脚就能封喉,可现实往往不是“按图索骥”。中国不但没被拖垮,反而越打越强,关键技术开始突围,内循环体系不断夯实,全球布局越来越稳。   这场博弈,拼的不是谁喊得凶、谁动作猛,而是谁走得稳、后劲足。你看福建舰刚刚下水,美国老航母排队进厂修;你看中老铁路通车,东盟国家排着队要合作;你看中国出口一架高铁列车,美国却还在为一条地铁线扯皮十年。   所以啊,美国这招也许能让一部分国家动摇,但它未必能动得了中国的根。因为中国人不是靠运气强大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闷头苦干、扎根实业、不断超越。从他们眼中的“世界工厂”,到今天的“科技强国”,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新兴市场了。   美国的算盘也许打得很精,但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实。等到“白菜田”真堆满了仓,谁输谁赢,其实早就写在今天的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