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岳:民国机铸「龙凤银币」考——传说的「溥仪大婚贺礼」是个「美丽的误会」
前言
2024年1月29日,忽然接到一位比我高三期的王学长来电,他问我:网络上那篇「34年涨一百倍的袁大头中圆」文章是不是我写的?在我回复「是我写的」之后,王学长再说:「佟学长请你打个电话给他,他最近在研究钱币,想与你聊聊。」我在问明电话之后,立即打电话过去。佟学长比我高八期,多年前曾是我任职时的直属长官,曾公费留美,学养俱佳,是我辈都敬佩的好长官。
接电话的佟学长说:最近三年他在研究母亲留下来的一些钱币,除了一些袁大头、孙小头之外,其中比较少见的有一枚「袁大头中圆」,以及一枚「龙凤贰角银币」,他曾四处探询价值,还曾远赴上海问价,但是商家多是语焉不详,不愿讲得太清楚。因此他决定自己研究,因此在网络上广阅数据。日前当他读到一篇关于袁大头中圆的文章时,忽然觉得文章作者的收藏经历跟他的工作历程有着一定的重迭,因此再回头看了看作者的姓名,这才发现作者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只是不知道这位作者是不是他所认识的那个人。所以他透过认识我的学长探询是不是我?被询问的王学长回复:「就是我,因为他看过我写的一些银币文章。」因此佟学长请王学长先打电话给我,说明情况,然后请我打电话给他,以免我接到电话太唐突。
所以在我打电话给佟学长时,他很是兴高采烈的陈述近年他探索家传钱币的情况,也很高兴终于有一个了解银币历史的同侪可以与他对谈。
两天后,他特地从高雄来台北,同时带来他家传的一些银币与我分享,同时提及:当年他读高中的时候,曾陪着母亲到银楼,将家里所有比较值钱的带龙银币都卖了,以筹措学费,所以现在家里留下来的一些银币,除了一枚「龙凤贰角银币」之外,其他都是不带龙的袁大头、孙小头、船洋等常见流通银币,其中包含一枚比较少见的「袁大头中圆」。另外,还有还有一些铜钱与镍币,都属于民国时期一般常见的流通辅币,这些都是他父母当年从大陆带过来的,除了不得不卖掉的部分,都是从民国38年保留至今的。看着这些钱币,不免让我联想起晚清至民国初年的一些历史,尤其佟学长是满族八大姓氏的「佟佳氏」。
1900年的和硕肃亲王善耆
佟学长的祖母是和硕肃亲王善耆(1866年10月5日—1922年3月29日)的亲妹妹,和硕肃亲王善耆历任崇文门税监、步军统领、民政部尚书,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缔造者之一。其赞成清末的立宪运动,同情革命;宣统初年,亲讯谋刺监国摄政王的汪兆铭之后,免除其死刑,其间还默许陈璧君探监。1912年善耆拒绝在袁世凯要求的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并逃至日本租界旅顺。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善耆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善耆会将他第14位女儿爱新觉罗显玗,在7岁的时候就交给日本人川岛浪速收养并带回日本教育,使之成了日本在中国最有名的女间谍~川岛芳子(1907年5月24日—1948年3月25日,汉名:金璧辉)。
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时期的川岛芳子
我因为先前没上手过「龙凤贰角银币」,因之特别感兴趣,也知道「龙凤银币」与溥仪的结婚有关,在佟学长说:「通通交给我保管、研究」之后,我承诺在完成我手上的一些欠稿之后,找时间好好写一篇研究心得。没想到时光飞逝,转眼7个月过去了,期间断断续续的搜整数据、查阅数据,总算最近二个多礼拜戮力完成了这篇文稿。之所以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我自己想搞清楚中间的一些枝枝节节,不是只是狭义的研究这枚「龙凤贰角银币」的鉴定而已,而是广义的将所有相关的历史背景都做了梳理,希望阅读者能一目了然,并能解答其间所有的疑问,所以将背景做了很大的铺陈,结果是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却可能让只想速读者需要花费数以倍计的时间去阅读,不过我总算是完稿了。
在谈到「龙凤银币」之中那枚「龙凤壹圆银币」的试铸样币之时,佟学长说当年他家应该也有,我也认同。只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曾有的荣华都随着岁月而逝去,「曾经拥有」也是「拥有」,假如没有「曾经」,那就学张大千大师所说的:「物经我眼如同我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都曾拥有过。
壹、概说「龙凤银币」
中国近代机器铸造钱币的历史中,有一种存世稀少,却镌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图腾符号,蕴含着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凤呈祥、天下太平、百业昌盛、万事如意、婚姻美满等人生圆满的寓意,且因这枚「龙凤壹圆银币」在民国12年出炉的时间,紧接在民国11年12月1日逊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大婚之后,因此民间盛传:龙代表逊帝溥仪、凤代表皇后婉容,尤其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第一条:「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所以称此「龙凤银币」是溥仪大婚的贺礼,一点都不突兀。
民国25年(1936年),美籍传教士邱文明(Arthur B Coole,1900年~1978年)在担任天津汇文中学商科主任时,编成《中国历代五金钱币》(Coins in China’s History),初版五百本随即售罄,次年增订再版,其在这本《中国历代五金钱币》书中,就将这枚「龙凤壹圆银币」描述成「溥仪结婚纪念币」,他以一位外籍的钱币专家,发表这样的看法,应该是反映当时社会的认知,影响所及,自然强化这种「『龙凤壹圆银币』是『溥仪结婚纪念币』」的说法,邱文明后来虽然有所修正,但是「积非成是」就成了「是」。
邱文明的收藏以古钱为主,编号至少达6289件,包括钱范56只、钞版21只、钱树67株(3,236枚)、样钞11张、布币342枚、刀币272枚,以及机制币数百枚。1963年邱氏为筹措经费出版其巨作,将藏品售予堪萨斯市某钱币商,条件是未来不得拆散分售。1967年邱文明发表《中国古今泉币辞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Coins),共出版七册。其后此批中国钱币于1978年转售台湾省李姓钱币商。邱文明耗了毕生心血收藏大量有关中国钱币的资料,堪称是全球最完整的宝库,现保存在美国集币协会(ANA)。邱文明父亲汤玛士(1868年~1930年),是卫理公会牧师,1906年曾携眷来中国福建传教,亦收藏中国钱币,藏品于1930年捐赠母校堪州贝克大学。
近年虽然有人引经据典说:「龙凤壹圆银币」上的「十二章纹」国徽,龙是龙,凤却是「华虫」的误解,而「华虫」是五色之虫、雉鸡,按《礼记·王制》孔颖达疏:「华虫者,谓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与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中,就有「朱雀」,朱雀亦称「火凤凰」,其实凤凰「状如锦鸡,五彩羽毛」,所以「华虫」、「朱雀」都是像凤凰而带有「五彩羽毛」的鸟,一般人也无从细分,所以说牠是「凤」也没错。
民国11年(1922年)12月1日,未满17岁的逊帝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与刚满16岁的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大婚。三个月后的民国12年(1923年) 3月20日,大总统黎元洪公布了国币型式的教令,公告将由天津造币厂推出改用「十二章国徽图」的「龙凤壹圆银币」。由于溥仪大婚刚过三个月,曾是清朝旧臣、与清廷较亲善、曾任二任副总统、现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在溥仪大婚时,特派专使黄开文代表大总统黎元洪带着2万银元前去祝贺,加以自古以来有「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的传统,民国12年中铸造的「龙凤壹圆银币」,自然而然被联想成是「溥仪大婚的贺礼~龙代表皇帝溥仪、凤代表皇后婉容」,但是,这枚试铸新币,最终还是因为以龙、凤为主体的封建帝王色彩过于浓厚,招致广泛舆论非议,而未被正式采用为国币,仅仅成为数量极少的「试铸币」角色而存世。
黎元洪大总统
但是,「『龙凤银币』是溥仪大婚的贺礼~龙代表皇帝溥仪、凤代表皇后婉容」的传闻毕竟已经流传开了,即使未正式发行,仅仅少量试铸的「龙凤壹圆银币」,在北洋政府没有公开澄清、解释。1923年6月13日,核准发行「龙凤壹圆银币」的黎元洪,在1922年直系战胜奉系掌控北京政府后,因直鲁豫巡阅使曹锟迎黎元洪这位原任大总统复职黎元洪才能复任大总统。然而,此刻曹锟却意欲自任大总统,遂逼迫黎元洪交出大总统印并签署辞职书后才放行其去天津,至此,这枚「龙凤壹圆银币」在政坛上再无人关注,「『龙凤壹圆银币』传言是「溥仪大婚贺礼」遂成了『美丽的误会』」。
曹锟大总统
这时准备窃位的曹锟,开始推动选举大总统职位,为了能够登上大总统宝座,曹锟指使时任直隶省长的曹锐(曹锟的弟弟)派军警前往天津造币厂加紧督促,命令全厂上下拼命鼓铸银元、铜板,以充实贿选的经费。曹锟利用内政总长高凌霨和议长吴景濂大批收买或威胁国会议员,每位投票议员以当时五两黄金收买,于1923年10月6日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曹锟自此被讥为「猪仔总统」、「贿选总统」。
中国从宋元至明清期间,各类龙凤主题的古钱、花钱,花样繁多,也多设计精美,然而真正将「龙凤」图腾文化在钱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集大成者,就属这枚民国十二年(1923年)造的「龙凤壹圆银币」,是「传统文化」与「工业技艺」交织下的产物,尤其当时引进的铸币机器和铸币理念技术都是来自国外的欧美,大多数的中国机铸钱币也是由洋人设计,只有这枚「龙凤壹圆银币」与众不同,它的龙凤「十二章国徽」图稿是由名人鲁迅(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与许寿裳、钱稻孙等三位共同设计,从设计到铸造都是国人自己完成,也是第一枚中华民国的国徽银币,因此近年备受钱币藏家的追捧。只是鲁迅先生虽然参与了「龙凤壹圆银币」的设计,但是当初设计的初衷是「十二章国徽」,而不是货币,所以鲁迅虽然因为这枚「龙凤壹圆银币」的设计而再度扬名,却是他始料未及的,纯属「无心插柳」。
目前所见以「十二章国徽」为币面,有龙凤图腾的「龙凤银币」有下列四类,都是天津造币厂铸造的,通常属于纪念金币的发行数量最少,约在一百枚以内。纪念银币的发行数量大概在1000~3000枚之间。如果是金银样币,数量更少,顶多十数枚。如果是正式的流通币,则有十万以上的数量
1、民国12年(1923年),铸造的「龙凤壹圆银币」,「壹圆」二字有大、小字两种;同年还铸造了「壹圆」金币,也分大、小字两种。
2、民国15年(1926年),直隶省(民国17年6月20日改为河北省)长褚玉璞铸造银辅币「壹角」和「贰角」两种。
3、民国15年(1926年),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试铸金币「拾圆」和「贰拾圆」两种。
(1)、民国15年山东省造拾圆金币
正面为:中华民国十五年、嘉禾拾圆、山东省金币;背面正中为龙凤「十二章国徽」图。
(2)、山东省造民国15年贰拾圆
正面为:中华民国十五年、嘉禾贰拾圆、山东省金币;背面正中为龙凤「十二章国徽」图。
4、民国16年(1927年),奉系张作霖铸纪念银币「壹圆」一种。
(1)、民国16年(1927年)张作霖像纪念银币
正面为张作霖戎装像,上刻「中华民国十六年」;背面正中为龙凤「十二章国徽」图,表明其已代表中华民国政府」行使统治权,珠圈外上钤「纪念币」,下为英文「ONE DOLLAR」(壹圆),左右分钤花饰间隔。
(2)、民国16年(1927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币
正面为张作霖戎装像,上刻「陆海军大元帅」;背面正中为龙凤「十二章国徽」图,表明其已代表中华民国政府」行使统治权,珠圈外上钤「纪念币」,下为英文「ONE DOLLAR」(壹圆),左右分钤花饰间隔。
该币与「民国16年张作霖像纪念币」极为相似,背面仍为龙凤「十二章国徽」图,但正面「中华民国十六年」处改为「陆海军大元帅」。
在日本泰星2022年4月-钱币专场中,张作霖像民国16年大元帅壹圆纪念币,NGC-MS62,耿爱德旧藏,以2.76亿日元的价格成交。
(3)、民国16年(1927年)张作霖像伍拾圆金币
张作霖主政北洋政府时期,拟实行货币金本位制,由天津造币厂试铸,但并未发行,以黄金胚饼打制,正面有张作霖戎装像,背面龙凤「十二章国徽」图案,背面下方刻有「伍拾圆」、上方刻有「中华民国十六年」字样。
在北京诚轩2022年春拍-机制币中,民国16年张作霖像伍拾圆,PCGS-SP64,以345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中国金币的最高价格纪录。拍品源于鲍德温-马德和2008年香港夏拍第1343号,是五十余年来出现的三枚金币实物之一。
贰、皇帝溥仪画两个圈圈选「皇后」
溥仪的婚事,由挑选皇后到举办婚礼,都由钟郡王载涛参与并主办其事。举行婚礼时,严禁中、外记者入宫拍照。早在一九二一年,溥仪十六岁的时候,溥仪生父及曾任监国、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沣、钟郡王载涛,以及贝子载泽与内务府大臣世续、「帝师」陈宝琛、朱益藩等,就相聚议论,谓「皇上春秋已盛,宜早定中宫」。大家同意后,又和溥仪及太妃们奏明,取得了他们的同意,即开始办理选后事宜。挑选的条件,必须是蒙古王公或满蒙旧臣家的女儿。
自从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载涛家简直是门庭若市,前来送「名门闺秀」相片的人往来不绝,并且还再三拜托载涛,务必「玉成」其事。载涛书桌上堆集的照片,几乎可以装订成册了。消息传到了天津、沈阳,连徐世昌和张作霖也派人来提亲,只因当时有「满汉不能通婚」的限制,况且溥仪又是皇帝,所以都婉言谢绝了。载涛几次把这些照片送进宫去,供溥仪与太妃们挑选,均不如意,以致拖的时间很长。
后来经过几番淘汰,只剩下了四家,即阳仓扎布(蒙古王公)、衡永(满族,曾任都统)、荣源(后任内务府大臣)和端恭(满族,额尔德特氏)。又经过仔细挑选,最后只剩下荣源的女儿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和端恭的女儿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端恭的女儿文绣是由多罗贝勒载洵和他夫人推荐,并得到了敬懿皇太妃(同治皇帝的瑜妃)的大力支持;荣源之女婉容是由钟郡王载涛推荐,并得了端康太妃(光绪皇帝的谨妃)的支持。
双方各不相让,于是形成僵局。载洵与载涛之间、敬懿与端康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一直拖到第二年春天,实在无法再拖下去了,就由五皇叔(醇贤亲王奕譞排行第五的庶长子)醇亲王载沣拿着文绣、婉容的照片,到宫里请溥仪作最后的「圣裁」。
溥仪这次要迎娶的皇后,已经让宫中皇室争来争去,各不相让,传说为了让婉容能被挑选当上皇后,婉容的父亲荣源花了20万两黄金,为女儿买下了皇后这顶凤冠,成为清朝历史上第25位皇后,也是末代皇后。只是正式的记载是:清朝入关后的第10位皇帝溥仪,在看过婉容和文绣的照片后,「圣裁」选了婉容作皇后,至于落选的文绣,王公、师傅们又经过商议,劝溥仪纳她为妃。溥仪本是不愿纳妃的,但是碍于敬懿与载洵的面子,也就只好同意,纳文绣为淑妃。
关于这段「选后」历程,还有段传说:
1921年,末代皇帝溥仪年满16岁,按照长大成婚的传统,他在皇太妃等人协助下,按宫中旧例举行选后选妃活动。那时,大清国虽已终结整整10年,溥仪早已是前清逊帝,但由于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的《清室优待条件》,紫禁城后宫仍属爱新觉罗皇室所掌握,小朝廷依然按照旧有轨迹运作。
当时,年轻的溥仪并不知道自己应挑选什么样的女人做皇后,在他眼中,端康太妃(光绪皇帝的谨妃)、敬懿皇太妃(同治皇帝的瑜妃)等人提供的四张备选姑娘的照片,都是一个模样,他便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溥仪这第一个圈,本是画给满洲旧贵族额尔德特氏的女儿文绣,应是文绣封为皇后,婉容封为贵妃。但是以端康太妃为首的四大太妃们皆认为文绣家境贫寒衰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溥仪只好将这个圈改画在婉容的照片上,理由是婉容的家境比较富有,其娘家出身皇室,血统纯正,而且相貌和气质也比文绣好,在贵族圈中是名闻遐迩的美人。文绣相貌平平,既被皇帝圈中了,也不能再嫁别人,于是成为妃子。
溥仪画出的这两个圈圈,将婉容和文绣的身分作了重大的改变:
皇后婉容
从此,婉容成为末代皇后,起初夫妻关系尚好,溥仪在婉容与文绣中明显偏向婉容。至文绣在天津出走后,溥仪迁怒婉容,婉容开始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婉容甚至不愿去东北,被日本关东军强行带去。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承认:婉容从天津转往大连途中(约在1932年1月间),被亲哥哥送上了同行日本军官的床榻,失贞后婉容走上放荡,1937年精神出现问题,1946年6月20日,婉容因毒瘾死于吉林省延吉监狱,年方40岁。
淑妃文绣
而屈居为淑妃的文绣,1931年8月25日22岁时,从溥仪在天津的住所「静园」出走,通过律师,文绣以「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为由,向溥仪要求离婚。1931年9月13日,双方和议:淑妃文绣和清逊帝溥仪完全断绝关系,溥仪必须支付五万五千银元作为赡养费,而文绣终身不得再嫁,双方互不损害名誉。溥仪并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辕,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对日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38岁的文绣与40多岁的国军军官刘振东结婚,1953年9月17日晚10时,文绣因心梗死于家中,年仅44岁。守在身旁的刘振东以一具薄棺将之埋葬在安定门外的义地,文绣24岁时曾在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学隐名教授过国文与国画课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担任过教职的皇妃。
婉容和文绣在大婚时合影
婉容和文绣两个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真是因为「两个圈圈」而有了天壤之别。
作为婉容和文绣夫婿的溥仪,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满洲地区成立满洲国;3月9日,溥仪在长春市吉长道尹公署道台衙门大堂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正式登基为皇帝,年号「康德」,又被称为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8月17日晚上,溥仪在大栗子沟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和「取消满洲国康德皇帝尊称」,满洲国灭亡。此后,溥仪作为战犯一直被关押,至1959年12月4日,溥仪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特赦,之后担任过植物护理员、售票员和文化历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反帝医院(今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得年62岁。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溥仪一心想恢复祖业,一生经历过三次登基,三次退位,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他的「亲政皇帝梦」:
1、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大清帝国摄政隆裕皇太后代替溥仪下达《宣统帝退位诏书》,溥仪正式退位。
2、1917年7月1日,北洋政府陆军定武上将军、安徽省督军张勋协同陈宝琛、王士珍、陈光远、康有为、刘廷琛、沈曾植和劳乃宣等人发动政变,宣布大清帝国复辟。其实这是国务总理段祺瑞、副总统冯国璋假装同意张勋提出「拥戴溥仪复辟」的条件,利用张勋推翻大总统黎元洪之后,再解决张勋的复辟行动。在共和派系的挞伐与各界压力和不满之下,段祺瑞在马厂誓师,以「讨逆军」为名,征讨张勋,张勋败战流亡天津,复辟宣告失败。1917年7月12日,溥仪第二次宣布退位,结束政权,史称「张勋复辟」、「辫军复辟」、「丁巳复辟」。
3、1945年8月17日晚上,溥仪在大栗子沟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和「取消满洲国康德皇帝尊称」,伪满洲国亡。
叁、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大婚
民国11年(1922年)12月1日,17岁的逊帝溥仪与同为17岁的婉容结婚,按照清朝皇帝结婚之礼仪称为「大婚」,这时虽然已是民国11年,距离大清皇朝退位也已经过了11年了。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清帝国各行省各自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管辖和控制,但清政府依然管辖和控制北京市附近的省份,并派遣袁世凯率领北洋陆军攻打革命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1月3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并增选黎元洪为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清室优待条件》。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允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并促成宣统帝退位,自己即行辞职,且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是为南北议和。袁世凯便一面好言利诱,一面利用《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威逼太后下诏,命令溥仪退位。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提出的《清室优待条件》,以大清帝国摄政皇太后的名义与权力代替溥仪下达《宣统帝退位诏书》,溥仪正式退位,结束清朝入主中原以来长达268年的统治。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共和,孙文提出辞职咨文。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2月20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黎元洪临时副总统。4月1日,孙文在南京向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10月6日,第一届国会选举袁世凯为首任正式中华民国大总统,10月7日选举黎元洪为首任正式中华民国副总统。
《清室优待条件》如下: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清帝每年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3、清帝暂居宫禁,之后迁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妥慎保护。
5、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皆由中华民国支出。
6、以前宫内所有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8、原有之禁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宣布退位后的溥仪仍然保持着「皇帝」的尊称,也继续住在紫禁城,所以溥仪与婉容的婚礼对内、对外仍然称为「大婚」。为了操办溥仪大婚,当时的小朝廷成立了专门的「大婚礼筹备处」,他们查阅《大清会典》和清朝历代皇帝大婚的档案,最后决定按照同治帝婚礼的规模来办,因为那次大婚相对花钱少些。虽然小朝廷已不能太过铺张,但最终算下来,还是花费了40多万银元,这是小朝廷用40箱金银器皿,加上关税款内拨出10万元和民国政府拨20万元才凑齐的。当时,两元钱能买一袋面粉,这次婚礼的开销,竟然可以买20万袋的白面,只是这还算是节约的,毕竟光绪皇帝大婚时,可花费了550万两银子!
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大婚时合影
溥仪大婚迎娶婉容皇后的礼节仪式,全都按照清朝的旧例来办,分为纳彩礼、大征礼、册立礼、大婚礼四个步骤。具有订婚意义的纳彩礼,是在1922年10月21日,这天溥仪派正副使臣带着近千人的仪仗队伍和100多个抬轿的礼品,到北京地安门外帽儿胡同婉容的家,向其父荣源送上彩礼。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先后举行了大征礼和册立礼,大征礼是告诉女方家里确切的成婚日期;册立礼则是正式给予皇后名分。
大婚礼从1922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时长五天。
1922年11月29日,未满13岁的「淑妃」文绣嫁妆进宫。
1922年11月30日夜间,满蒙王公和遗老、旧臣们就已齐集在宫内等候典礼。
1922年12月1日(阴历十月十三日)零时,溥仪穿着袍褂来到干清宫,派载振,昭煦为正、副使,并派御前侍卫衡永等8人随行前去迎娶。
一日零时,溥仪干清宫,派载振、昭煦为正、副使,并派卸前侍卫衡永等八人随行。同时命那彦图(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蒙古郡王)、载泽和溥信四个御前大臣,在前清宫照料一切。
一时,溥仪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到凤舆里面,然后由正使载振押着出发。这顶凤舆,比普通轿子大得多,三天前就摆在干清宫的丹墀之上了,銮仪卫(掌管宫中卤簿仪仗事务)的人员,抬着它演练,需16个人抬,轿顶正中有一只很大的金凤凰,凤背上有一个小金顶,周围有9只小金鸾,嘴里都衔着长长的黄丝穗子。轿围是鹅黄色缎子底,上边绣着蓝色凤凰,抱着红色双喜字,绣工极为精细。据说是光绪结婚时在杭州定制的,这次又重新进行了釉饰。
迎娶用的是全副卤簿仪仗,除了伞、棍、旗、牌、金瓜、钺、斧、节、扇,比以前更多以外,还增添了牛角和大鼓各一百余对。迎娶仪仗队出神武门,以大鼓100对及牛角号齐鸣,仪仗队前面的军乐队增加到五起,军警宪机关派来的骑、步兵增加到2000多人壮威保护。迎亲街道实行戒严,马路两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北洋政府要员与外国人来参观者,每人发给一枚钢质徽章,才准通行。
凤舆发走之后,增崇(前内务大臣)之妻等带领福晋、命妇二人来到坤宁宫铺设「龙凤喜床」。床上的被褥也是在杭州定做的,上绣「龙凤呈祥」图案,绣工之精致华美实为罕见。铺设完毕,正中又放上「宝瓶」,瓶内装着珍珠、宝石、金银钱与五谷之类;四角各放一柄金如意。接着,她们又连夜赶到皇后家里,给婉容梳好双髻,戴上双喜如意,穿上「龙凤同合袍」,头上盖上绣有龙凤的盖头,手里拿着一个苹果。这时就只等凤舆到来了。
三时左右,皇后婉容登舆,由8名御前侍卫执藏香在前引导,原班仪仗队护送,经东华门,把皇后迎入干清宫。奉迎皇后入宫,按礼要经过中华门(原大清门,民国以后改名),再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进宫,但是因为紫禁城内干清门以南的地方归北洋政府,所以婉容只能从东华门入宫,毕竟溥仪已是退位的皇帝,只获准继续住在后宫,也就不能再那么讲究了。
这时,溥仪穿着袍褂在干清宫西暖阁等候。凤舆来到干清宫檐下,先越过一个预先设下的大火盆,到达坤宁宫又越过一副马鞍。通过这些「障碍」之后,到了宫内。按规矩在皇后下轿以前,溥仪还要向她连射三箭,但他又临时传谕说不射了,这大概是因为溥仪从未射过箭,他又是近视眼,不愿意搞这一套了吧。
皇后下了舆,有人从她手中接过苹果,递给她一个宝瓶,溥仪这才揭下她的盖头,一同走上喜床,吃「子孙饽饽」。窗外同时还有一个官员用满语高声念诵祝辞,宫内另摆下一桌「合卺宴」,有猪羊叉、金银酒、金银膳等,溥仪夫妇只坐一坐就离开了。随后新皇后要向东南方坐帐,与溥仪一同吃「长寿面」,婚礼第一天的礼仪至此结束。
1922年12月2日,早晨,增崇之妻和福晋、命妇等先向溥仪、婉容呈进茶果。接着换朝服,由皇后行「捧柴礼」,就是捧起一束外包黄绫的一尺余长的小木棍,交给萨满太太收藏在宫内。然后,他们夫妇向「天地桌」、「喜神桌」和灶君行礼。礼毕分左右坐在炕上,在福晋、命妇们的伺候下,共吃「团圆膳」。之后逊帝溥仪与婉容皇后在景山寿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礼,到此,大婚第二天的仪礼也算完成了。
1922年12月3日,举行「受贺礼」,为新婚帝后在干清宫受贺之日。按原先的计划,一切仪式都按照元旦大典那样办,但由于各国驻京使节早就提出要参观婚礼,当时为了维护清室的体制与尊严,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之后,各国驻京使节又通过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再三请求要到宫中向溥仪祝贺。为此,「大婚礼筹备处」成立了一个招待处,由庄士敦、梁敦彦任总招待,以下还有彬熙等十几名招待,同时在景运门外临时搭了两座大席棚,向北京饭店定购了丰盛的冷食、糕点和法国香槟酒。另外,还准备了一百余台二人肩舆,供他们来往乘坐。干清宫外,仍照元旦那样,陈列着静鞭和各种乐器,并且搭了一个大牌坊,上面挂着各色彩绸。
上午十时,大批驻华使节来到东暖阁,向穿龙袍褂、戴珠冠的溥仪和穿旗袍、梳两把头的婉容行鞠躬礼,溥仪夫妇只是微微点头,表示答礼。溥仪这时虽还保持着皇帝尊号,但毕竟已经退位,不宜再像过去那样,高踞于宝座之上接受祝贺,所以就改在东暖阁了。
接见了外国使节,溥仪又坐上宝座,接见黎元洪大总统的致贺专使黄开文,礼仪同元旦时大致相同。黄开文退出,又接见北洋政府文武大员和各省军阀的代表。颜惠庆、孙宝琦、吴毓麟、王怀庆、聂宪藩、李准、王廷桢、哈汉章和袁金铠等共四十多人。另外,还有张作霖的代表,张景惠以及曹锟、吴佩孚等人的代表。礼毕,并请他们吃饭、看戏。接着又鸣鞭、奏乐,满蒙王公、旧臣遗老仍像元旦时一样,向溥仪行三跪九叩礼,不过人数比元旦时多得多,有许多还是特地从各省赶来的。
受贺典礼结束后,国内来宾一律在养心殿赐宴,在漱芳斋听戏,宫中演戏三天。外国使臣及夫人则在干清宫设酒会招待,会上由葡萄牙公使代表各使臣以个人身份致祝词,溥仪用英文致谢词,然后各公使向溥仪与婉容行三鞠躬礼,溥仪答礼,并与各公使及夫人一一握手。这次有14国驻京公使团等外国宾客共149人,国内宾客许多是特地从各省赶来的,其人数之多,场面之盛,是辛亥革命以后紫禁城内从未有过的盛况。
在保存下来的溥仪档案里,有两本大婚典礼时的礼品账簿,封面上写着《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里面一一开列了送礼的人名、物品种类和数量等等。清单里,不仅有清朝的遗老旧臣,还有民国政府的要员、军阀政客,外国使节也名列其中。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专门帕特使带着2万银元前去祝贺。像曹锟、吴佩孚、冯玉祥、徐世昌、张作霖等民国军政要人,以及康有为等社会名流,也都送了如意、家具等贵重礼品。
《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
第一号,头品顶戴前海军都统海军部参事冯恕跪进:三镶白玉如意一柄、日本纯银花瓶一对、福寿三多挂灯一对、德国银料坐灯一对。
第二号,徐世昌恭进:如意一柄、黄绒云龙地毯一件、瓷器二十八件、库金缎垫桌椅十件。
第七十七号,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呈进:三镶玉如意一柄、白缎湘绣翎毛花卉屏成堂、珐琅周亚樽成对、上用甲种词源成部、元清时花纬成缎马褂料成件、古铜时花纬成缎袍料成件、珠红五闪时花纬成缎袍料成件、品蓝五彩时花纬成缎衣料成件。
第一百五十三号,头品顶戴前弼德院副院长康有为进:银币一千圆、法国拿破仑帝与奥公主大婚画碟一件(成婚礼图)、法国拿破仑帝与奥公主大婚画碟一件(封后礼图)、意国佛罗练士玉摩色人物小屏一件。
第一百六十号,大总统黎元洪赠:龙凤金镶玉双如意成架、龙凤珐琅质圆盒成对、龙凤珐琅银质圆花瓶成对、龙凤玻璃彩花烛台成对、织金各色彩花闪缎八端、红缎锦绣彩花喜帐成轴、红缎锦绣花喜联成对、红缎锦绣富贵幔成悬。
第二百十五号,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进:银币一万圆。
第二百十九号,大总统黎元洪致赠贺礼银币二万圆。
《大婚典礼由里边进贡衔名物品册》:
醇亲王送:银盖罐一件、缎衣料二件、缎马褂一件、缎紧身料一件。
前内阁阁丞胡嗣瑗等跪进:如意一柄、电灯一对、衣料四件、马褂料四件。
这次大婚由于处处这样铺张浪费,原来准备的四十万元还是不够,听说又抵押了一部分金银器皿,才补上不足之数。大婚以后,溥仪对办理这场婚事的有关人员,还进行了一次「论功行赏」。只是由于清王朝已经退位,不能再大肆封王赐爵了,除荣源由于女儿做了皇后,被封为承恩公外,其他人等,只能在服饰方面以示恩荣。溥杰、溥侊、毓崇赏穿辅国公补服,陈宝琛赏加太师衔,朱益藩赏加太傅衔,庄士敦赏穿带素貂褂等等。这个办法,真是既省钱又省事,只须溥仪下一道「谕」,再在《宫门钞》上登一下,受赏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综观清朝长达268年的岁月里,剔除溥仪大婚时已逊位,也仅有四位皇帝在位时举行过大婚,即顺治帝(1638-1661年)、康熙帝(1654-1722年)与清末的同治帝(1856-1875年)、光绪帝(1871-1908年),他们都和溥仪一样是幼主继位,之后由母后(孝庄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掌握实权,直到大婚才册后立妃,掌握实权。如:顺治帝于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行亲政典礼,同年八月举行大婚,时年14岁。康熙帝则是在11岁大婚,到13岁时才亲政。同治帝是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大婚,来年正月亲政,时年17岁。光绪帝则是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行亲政典礼,同年闰四月举行大婚,时年16岁。因此「大婚」对幼帝而言,极其重要。这场婚礼过后,溥仪以一种新的身分面对外界,溥仪本人多年后回忆当时结婚的心境表示:「我从第一天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一个问题:『我有了一后一妃,成了家了,这和以前的区别何在呢?如果不是闹革命,是我『亲政』的时候开始了!』」与前面四位皇帝相比,17岁结婚的溥仪,徒享皇室「大婚」之名,却无「亲政」之实。
大婚期间,宫里连续唱了三天戏,光是这项花销就用了3万多银元。如一出《珠帘寨》就是一千元,《霸王别姬》是两千多元。京、沪所有著名的演员,如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王凤卿、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侯俊山、尚小云、俞振庭、龚云甫、裘桂仙、钱金福、王长林,以及青年演员马连良、李万春、盖同香、侯喜瑞等都来了。这场戏由掌管宫内戏剧、音乐事务的「升平署」总管太监武长寿与名演员肖长华主办,剧目安排得很好,演得也非常精彩。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杨小楼演的《霸王别姬》,由于这场戏当时还没公开演过,也许演得很少,大家都很想看;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这样大喜的日子,演这出戏是不适宜的。肖长华通过武进寿曾把这个意思向溥仪说了,溥仪认为没有关系,还是决定演了。当戏演到动情的地方时,太妃和王公的女眷们都流下泪来。散戏之后,一些王公旧臣却带着一种悲凄的心情离去,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自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民国13年(1924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率胡景翼和孙岳突然倒戈回京,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导致了吴佩孚的垮台。11月5日,冯玉祥命其部下鹿钟麟与李石曾和张璧奉「摄行大总统黄郛命令」,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率领军队占领紫禁城,命令溥仪签署并声明「取消帝号并离开紫禁皇城」,如拒绝,就要用多门火炮击毁皇宫,逼迫溥仪离宫,并藉以获得大量宫中财物,历史上称这为「甲子兵变」或「北京政变」或「首都革命」。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如下:
一、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二、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三、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溥仪别无选择,只能无奈答应,冯玉祥限其二天内收拾个人物品,带着逊清皇室离开。在国民军的监视下,溥仪带着皇后婉容、淑妃文绣及宫中诸太妃离开紫禁城,住进父亲载沣的醇亲王府。此时有人重提说:这都是大婚时演《霸王别姬》惹的祸!但是,被赶出皇宫的溥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其实我本不愿长居深宫,此次出来,正合我意。」记者又问:「满朝大臣对此事有何看法?」溥仪说:「那帮无赖,我与他们素少来往。」停了片刻,又说:「其实呢,唉!我都给闷死了!」当时一般社会大众都认为:「溥仪确实有出宫的的念头,但这样灰头土脸的被人赶出来,确实是有点尴尬。」也有很多民众认为:「这明显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也有不少人觉得溥仪回答大臣的看法很妙,尤其是那句「那帮无赖,我与他们素少来往。」真是太经典了,显然君臣关系不是很好!
溥仪夫妇与外籍教师庄士敦(右后)合影
在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北洋政府随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分组查封宫殿,最后在养心殿发现一封打算于1924年春夏时密谋复辟的文件,里面有康有为(1858-1927年)请溥仪外籍教师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年,1918年徐世昌要出任民国大总统,就不能继续给逊帝溥仪教课,群臣接受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的提议,给溥仪找了一个具有欧洲宪政知识的老师。1919年2月,在中华民国内务部的见证下,逊清皇室与庄士敦签订了聘用合同,由庄士敦负责教授溥仪英语、英文、数学、历史、博物、地理诸科。)代奏游说的信函,还有内务府大臣金梁(1878-1962年)详列如何密图恢复等奏折。委员会立即决定将这些文件发表公诸于世,甚至具函控吿溥仪蓄谋背叛民国政府,不过因临时执政段祺瑞(1865-1936年)已发布大赦令,最后此案以不起诉处分了结。
溥仪和婉容在张园
1925年2月24日,溥仪在郑孝胥、陈宝琛和日本人的协助下,装扮成商人,经东交民巷日本大使馆至使馆前方的火车站,乘车逃往天津市的租界区,下榻旧臣湖北提督张彪位于天津日租界宫岛街一幢三层楼的私人花园白色小洋房「张园」,并住在54天前孙中山夫妇所住「平远楼」的卧室。张彪派家人以君臣之礼接驾,并在「平远楼」上加盖了一层,还在园内右侧修建了木屋四间,作为内阁阁丞、军机章京、南书房行走的所在。「平远楼」第四层建好后,分别作为溥仪的餐厅、琴房和弹子房。同年,溥仪在张园门外挂出「清宫驻津办事处」的匾额。张彪去世后,溥仪迁出「张园」,移住「静园」。
「静园」原名「乾园」,是安福系军阀、民国时期参议院议员、驻日公使陆宗舆的住宅。1929年,溥仪迁居此处并改名为「静园」,意为「静观待变、静待时机」。
溥仪和婉容在静园
现在的天津静园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历史风貌建筑~摄于2023.9.14
天津时期摩登的溥仪和婉容
现在的天津静园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历史风貌建筑~摄于2023.9.14
1931年11月8日,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制造了「天津事变」,将溥仪从「静园」秘密带至抚顺市。1932年2月16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召开「东北政务会议」,决定迎接溥仪成为伪满洲国执政。1932年2月18日,发布《满洲国独立宣言》:「从即日起宣布满蒙地区同中国中央政府脱离关系,根据满蒙居民的自由选择与呼吁,满蒙地区从此实行完全独立,成立完全独立自主之政府。」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长春市吉长道尹公署道台衙门大堂宣布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现在的天津静园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历史风貌建筑~摄于2023.9.14
肆、龙凤「十二章国徽」的诞生
民国11年(1923年)6月11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舆论反对银币使用民国三年就开始采用的袁大头图案,北洋政府决定从民国12年(1923年)起改用「十二章国徽图」制版,铸造国币。
「十二章国徽图」三位设计者之一~鲁迅(周树人)
「十二章国徽图」,是民国元年(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指定三位教育部荐任科长:周树人(鲁迅)、许寿裳、钱稻孙所研拟出的国徽图案。1912年5月,鲁迅随政府教育部迁北京,8月即接受负责设计国徽的任务。这项工作,指定由周树人、许寿裳、钱稻孙三人完成,其中,许寿裳长于政治与哲学研究;鲁迅对历史、文学极有造诣;而钱稻孙是专业画家;三人配合,甚为得体。他们于8月中旬接受任务,经过几天研究准备,下旬便开始设计工作。由于所限时间甚紧,而且中国在此之前并无国徽可资借鉴,更增加了开创性的困难。
1912年8月23日,钱稻孙亦与鲁迅一同到「琉璃厂」购纸,24日至27日,他们几番往来于彼此的寓所,商谈具体的设计制图工作,8月28日完成。(《鲁迅日记》「与钱稻孙、许寿裳同拟国徽告成,以交范源濂总长,一为十二章,一为旗鉴,并简章二,共四图」。目前档案馆留存下来的仅有「十二章」一图,其余三图均未发现。这些图形,当为钱稻孙墨迹,但说明文字却是出自鲁迅手笔。
十二章是古代礼服的常见章纹,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时,它将传说中舜帝时代的图形加以引用和发展,最终形成十二种特殊的章纹,书中记载:「帝(虞舜)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ㄧˊ,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庙常用的祭器)、藻、火、粉米、黼(ㄈㄨˇ,古代礼服上所刺绣的花纹,半黑半白,如斧之形。)、黻(ㄈㄨˊ,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也指象缝处纵横交错之形),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是故又称「虞氏十二章」。
宋朝蔡沈在《注尚书》中,对十二章纹作了详细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五色之虫、雉鸡),雉(山鸡),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种长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汉以后日月都作圆形,日中饰以金乌,月中饰以蟾蜍或玉兔;星辰为三星或是北斗七星;宗彝一般是酒杯,酒杯上饰有虎和蜼。
鲁迅他们的意思是以此为法律的象征,表示明辨是非,公正决断。他们认为,「十二章作为一个整体,乃「美德之最,莫不赅备」,「拟为中华民国徽识」。
1913年(民国二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载有《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采用了十二章,并附有国徽图。还在附注中说,原图经国务院提意见,已经照改过。文章未署名,但与《鲁迅日记》记载相符,应认定为鲁迅等人之作。《鲁迅博物馆保管目录》今发现有「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案铅模一件」,是十二章国微图案,铅质,明文。
鲁迅《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
谨按西国国徽,由来甚久,其勾萌在个人,而曼衍以赅一国。昔者希腊武人,蒙盾赴战,自择所好,作绘于盾,以示区别。降至罗马,相承不绝。迨十字军兴,聚列国之士而成师,惧其杂糅不可辨析,则各以一队长官之盾徽为识,由此张大,用于一家,更进而用于一族,更进而用于一国。故权舆之象,率为名氏,表个人也;或为十字,重宗教也。及为国徽,亦依史实,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复作衮冕旗帜之属,以为藻饰。虽有新造之国,初制徽识,每不能出其环中,盖文献限之矣。
今中华民国,已定嘉禾为国徽,而图象简质,宜求辅佐,俾足以方驾他徽,无虑朴素。惟历史殊特,异乎欧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应远据前史,更立新图,镐有本柢,庶几有当。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上见于《书》,其源亦远。汉唐以来,说经者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今即从其说,相度其宜,会合错综,拟为中华民国徽识。
作绘之法,为嘉禾在于中,是为中心。嘉禾之状,取诸汉「五瑞图」石刻。干者,所以拟盾也。干后为黼,上缀粉米。黼上为日,其下为山。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际。黼之左右,为龙与华虫,各持宗彝。龙复有火丽其身,月属于角。华虫则其咮衔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为,皆所以求合度而图调和。国徽大体,似已略具。复作五穗嘉禾简徽一枚,于不求繁缛时用之。又曲线式双穗嘉禾简徽一枚,于笺纸之属用之。倘更得深于绘事者,别施釆色,令其象更美且优,则庶几可以表华国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简言之,「十二章国徽」的图案来源于中国古代天子礼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以及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结合了传统十二章中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吉祥物,其内含解释为: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从其说,相度其宜,会合错综,拟为中华民国徽识,寓意国运长久美好,象征着稳重、忠孝、洁净等。「十二章国徽」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其图如下:
「十二章国徽」的图案来源于中国古代天子礼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
《北洋画报》刊登国徽图案
国徽的设计中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传统的十二章图案,十二章图解如下:
中心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
干:嘉禾之后的黑色盾形。
黼[fǔ]: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
粉米: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
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稳重、镇定。
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
黻[fú]:下方黄色丝带间的红色亚形图案,象征辨别、明察、背恶向善。
左侧
华虫:雉鸡,象征有文彩。
藻:华虫嘴中衔藻,象征洁净。
星辰:华虫头上戴有星辰。
宗彝: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右侧
龙:象征神异、变幻。
月:龙角背后的图案。
火:龙身的火焰,象征明亮。
宗彝: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民国二年设计诞生的龙凤「十二章国徽」,即使是民国5年袁世凯称帝的「中华帝国」时期依然沿用此一龙凤「十二章国徽」。民国10年(1921年)7月28日,秘鲁华侨团体为纪念秘鲁共和国独立一百周年发行银质纪念章,纪念章正面与秘鲁国徽并列的正是中华民国的「十二章国徽」,图案来自当时北洋政府驻秘鲁的使领馆。
1921年纪念秘鲁共和国独立一百周年银质纪念章上有「十二章国徽」
依据如下民国二年十一月廿七日的「外交部训令」交字第二十二号:
「民国国徽前由教育部绘具式样及图说,送经国务会议决定交由本部查照办理。当将原定图样暨说明书函寄天津造币厂代铸模型,现此项模型业已制齐送交到部。查驻外使领各馆门首均应悬挂国徽,以壮观瞻。仰即按照第一图放大用铜仿造,悬挂门首。至尺寸大小,应以馆屋高低为断。合将前项图样八份暨说明书一册邮寄,令仰该总领事遵照办理,此令」,附图样八份说明书一册。
说明了各领事馆都收受有龙凤「十二章国徽」的式样与图样,此外海外使领馆发给侨民的国籍证明书,封面也使用龙凤「十二章国徽」。
海外使领馆发给侨民的国籍证明书封面也使用龙凤「十二章国徽」
另外,玩藏民国时期各种纸类藏品的老友王学文特别提醒我: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状纸民事诉状上,除了中央上部标明司法部颁行、民事诉状,并押有蓝印日期,下半部的建筑物图案标明是司法部正面图,而在司法部正面图四个角的圆框里,则是四个龙凤「十二章国徽」。显然龙凤「十二章国徽」在北洋政府时期是被广泛用在各类官方文件之上。
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九日,审判费肆元陆角贰分的民事诉状。
民国15年4月2日,青岛地方审判处分庭,审判费壹拾五元正的民事诉状。
同时依据下列这份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七日青岛地方检察厅的「交状」数据内容可查知,在司法部颁行之「交状」下缘的司法部正面图的四角圆框里,很明显的是四个龙凤「十二章国徽」,证明龙凤「十二章国徽」在北洋政府时期是被广泛用在各类官方文件之上。
「交状」下缘司法部正面图的四角圆框里,很明显的是四个龙凤「十二章国徽」。
「交状」的背面
此外,依据「交状」背面详列出的司法诉讼状纸的价格表,比对北洋时期平津、青岛地区银元主币与银角、铜元等辅币的使用情况,亦能对当时货币使用情况有更入世的了解。
诉讼状纸共分十六种,均按银币收费:
(一)、民事诉状 参角
(二)、刑事诉状 贰角
(三)、民事辩诉状 叁角
(四)、刑事辩诉状 贰角
(五)、民事上诉状 叁角
(六)、刑事上诉状 贰角
(七)、民事抗告状 参角
(八)、刊事抗告状 贰角
(九)、民事委任状 参角
(十)、刑事委任状 贰角
(十一)、限状 壹角
(十二)、交状 壹角
(十三)、领状 叁角
(十四)、保状 叁角
(十五)、结状 叁角
(十六)、和解状 参角
每银币壹角按通用大银币十分之一计算,如以铜币或他种货币折合,依各地市价定之。
前项所列状纸费,得因必要情形呈准增收,但增收数目民事状纸不得逾原额一倍,刑事及民刑事通用之状纸不得逾原额五成。
青岛地方检察厅 公鉴
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七日具状人王良臣
参酌厦门大学财政金融教研室(编)近代中国金融史参考数据第三辑「国民党统治时期(上)」(数据转引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所编《财政年鉴》1980:22–25)所编「1933年前各地各种货币流通表」,则更能理解「交状」背面所称:「每银币壹角按通用大银币十分之一计算,如以铜币或他种货币折合,依各地市价定之。」
青岛当时主币使用袁大头、孙小头,铜元主要使用廿文铜币与少量十文。
紧邻的河北省天津市主币使用袁大头、孙小头、龙洋、站洋,银角使用「龙凤一角和二角银币」,铜元主要使用廿文铜币与少量十文。
北平市主币使用袁大头、孙小头、龙洋、站洋,银角使用「龙凤一角银币」,铜元主要使用廿文铜币与少量十文。
直到民国17年(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保安司令张学良宣布将原来悬挂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之时,龙凤「十二章国徽」才正式废止,改采雷同于中国国民党党徽的青天白日圆徽作为国徽,影响所及「龙凤一角、二角银币」也自然退市了。
「十二章国徽」虽然在北伐后被取代,然而其设计文化的深刻内涵,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现上海北京东路280号的前盐业银行大楼(1931年建造),与上海江西中路200号的金城银行(1926年1月底落成,1986年成为中国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和上海分行办公楼),这两处银行都装饰有「十二章国徽图」。
现上海江西中路200号的金城银行(1926年1月落成)装饰有「十二章国徽图」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领导人
姓名 | 就职时间 | 离任时间 |
|
袁世凯 | 1912年3月10日 | 1916年6月6日 | 大总统 |
黎元洪 | 1916年6月7日 | 1917年7月1日 | 大总统 |
冯国璋 | 1917年7月6日 | 1918年10月10日 | 代理总统 |
徐世昌 | 1918年10月10日 | 1922年6月2日 | 大总统 |
周自齐 | 1922年6月2日 | 1922年6月11日 | 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 |
黎元洪 | 1922年6月11日 | 1923年6月13日 | 大总统 |
高凌霨 | 1923年6月14日 | 1923年10月10日 | 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 |
曹锟 | 1923年10月10日 | 1924年11月2日 | 大总统 |
黄郛 | 1924年11月2日 | 1924年11月23日 | 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 |
段祺瑞 | 1924年11月24日 | 1926年4月20日 | 临时执政 |
胡惟德 | 1926年4月20日 | 1926年5月13日 | 国务总理代行职权 |
颜惠庆 | 1926年5月13日 | 1926年6月22日 | 国务总理代行职权 |
杜钖圭 | 1926年6月22日 | 1926年10月1日 | 国务总理代行职权 |
顾维钧 | 1926年10月1日 | 1927年6月16日 | 国务总理代行职权 |
张作霖 | 1927年6月18日 | 1928年6月3日 | 陆海军大元帅 |
伍、「龙凤银币」的铸造
一、「龙凤壹圆银币」
民国2年(1913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载有《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采用了十二章,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了一枚「十二章国徽图」铅模,此铅模由天津造币厂雕模制作。
孙浩先生在《中国钱币》2015年第5期《十二章国徽与龙凤银币考略》一文中述及:1994年7月出版的英文《东亚泉志》创刊号,其封面为天津造币厂意籍雕刻师乔奇(Luigi Giorgi)手签的龙凤币素描图。这张不太清晰的印刷图片,依稀可看出「中华民国三年造」七个字。由说明得知,此图为原稿(以下简称「原稿」),是美国东亚钱专家史博录(BruceW. Smith)在1993年拍卖会上购入的。2008年初,孙浩先生在洛杉矶币展遇见史博录先生后询问此事,他表示此「原稿」已归北加州藏家,只留存复印件。稍后他来信说因之前搬家物品装箱未能找到,但指出此草图上有当时币制局徐恩元的签署。
天津造币总厂意大利籍首席雕刻师乔治(Luigi Giorgi)国徽图案银元币模的签字设计稿。
之后,孙浩先生获得一张「徐恩元龙凤图藏书票」的图片,经仔细比对后,除无铭文外与「原稿」难分轩轾。按徐恩元(1885年~1926年)于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公债司司长、审计处总办,袁世凯上台后担任北京政府财政部筹备处都办兼借款稽核处总稽核、改良币制特别委员会专员、币制局副总裁、审计院副院长、代院长。1916年6月兼中国银行总裁,任职一年。综观徐恩元的早年经历,他是十二章国徽重要的参与决策人之一,或许对中国币上的龙图情有独钟,除了用此为个人藏书票的图案外,藏书章也取蟠龙图雕刻钢印制成。藏书票绘制精美细腻,外圈马齿的粗细交错设计与原稿及后来发行的袁像币形式一致,在中国机制币是首见,当出自乔治手笔。
1916年6月兼中国银行总裁徐恩元(HSU UN YUEN)的龙凤图藏书票
民国3年(1914年)由天津造币总厂意大利籍首席雕刻师乔治(Luigi Giorgi,也有译称「鲁乔奇」)专门设计雕刻了国徽图案的银元币模,上图即为其签字的设计稿。外圈马齿的粗细交错设计与原稿及后来发行的袁像币形式一致,在中国机制币是首见,后来或许是因为这一图徽过于琐细,绘制和刻制的技术难度较大,它最终没有被民国3年铸造的国币所采用,而采用了袁像设计稿,铸造了一系列的袁大头,国徽稿未被起用而被暂时搁置。但是民国3年9月28日孔子诞辰和12月23日冬至,袁世凯均身穿绣有「十二章」图案的大礼服,头戴平天冠,主持祀孔、祭天的大典,他死后入殓时所穿的礼服,也是这身有「十二章」图案的袍服。
民国3年12月23日袁世凯身着十二章衮服祭天
此为「小字版」,「大字版」存世数量远低于「小字版」。
民国12年(1923年)3月20日,黎元洪大总统公布国币型式的教令,天津造币厂将“十二章国徽”的龙凤图案进一步改进完善后,刻制成「龙凤壹圆银币」样模,其壹圆银币正面中间为「十二章图案」,上沿刻「中华民国十二年造」;背面背面两侧为嘉禾,中间竖写「壹圆」字样,系直接沿用了袁大头的嘉禾图背模。天津造币厂试铸了数十枚这样的「龙凤壹圆银币」,用作审核银币的样币。
民国12年(1923年)3月20日黎元洪大总统公布国币型式的教令
孙浩先生在《中国钱币》2015年第5期《十二章国徽与龙凤银币考略》一文中引述:
当教令公告后,币制局总裁张英华在民国12年(1923年)4月4日以第六十四号咨文行文外交部:「币模雕刻关系甚巨,自应精益求精以求尽善,除训令天津造币厂遵照刊制外,应请贵部转行驻英美公使,商请各该国政府,转饬造币厂代为刊制各一份,以资比较,而便择用」,附国币型式二份「请查照转行见复」。
外交部随即转《币制局刊制国币新模事》公文至驻英美使馆,几经周折,英国皇家造币厂在8月17日向驻英使馆代办朱兆莘报价:制作原模、二元模及工作模三组一套(forpreparation of matrices,punches and dies)为50英镑,包括齿边模圈1只,另加订工作模每付30先令;若代造银币,离岸价(FOB)每千枚工资4基尼金镑(Guinea,英国旧金币,价值1.05英镑)。朱兆莘将全文英汉译后8月31日函报外交部,并表示外馆经费有限「币制局如果决定向英厂定铸请先期将应付铸价付下」。据档案日期,此复函外交部是10月15日收到、19日办、23日发币制局。
孙浩先生同时认为龙凤银币模具并未委托上述两国制作,也可能是找到库藏的现成的主图形模具。
由于「龙凤银币」正面中间的「十二章图案」是袁世凯时期核定的国徽图稿,袁世凯称帝时也沿用了此国徽,尤其以龙、凤为主体,不免有着浓厚封建帝王色彩的非议。
加以「龙凤壹圆银币」背面与先前的袁大头还是完全一样,被质疑为「换汤不换药」,以致舆情议论纷起,天津铸币厂只得立刻修改模具,完全依照国徽图样,并将背模中的「壹圆」字样改小,重新推出第二版「龙凤壹圆银币」,故而「龙凤壹圆银币」有「大字版」和「小字版」两种,重量:26.80克,直径:39.00毫米。两个版本正面上的部分文字书写有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民」字和「年」字:大字版的「民」字正常;而小字版的则多了一点。大字版「年」字里的一点为三角短点;小字版「年」字里的点为一个短横,比较细长。此外,大字版的「中」字一竖底部尖;小字版的「中」字一竖底部圆。国徽图案亦有不同:大字版龙角上的月芽图案很小;小字版的则大一些。由此可见,小字版的钢模是经过全面修改过的。
「龙凤壹圆银币」由于是试铸样币,品像绝佳,数量稀少,存世量不超过百枚,前三年的流通市价约在人民币40~60万元之间,如今的市场估价在人民币300万元以上,展望未来依旧会是热门的抢手货币。
中华民国龙凤十二年「小字版」、「银币金打」金币 尺寸:直径3.92cm;重37.1g ;成交价:800万元人民币
新推出的小字版样币均以黄金坯饼试打,所以这种钱币中的银币又被称为「银币金打」。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被迫辞去大总统之职,准备窃位的曹锟开始推动选举大总统职位,为了能够登上大总统宝座,曹锟指使时任直隶省长的弟弟曹锐,派军警前往天津造币厂加紧督促,全厂上下拼命鼓铸银元、铜板以充贿选的经费。10月10日曹锟贿选当选大总统前后,天津造币厂便开始铸造各种曹锟像的金银纪念章,「龙凤壹圆银币」的铸造发行就被搁置,对于当政者而言,市面上的袁像银元畅行无阻,发行新国币无迫切性,按以往发行新币的经验,不过是市场多种选择而已。利益挂帅的现实,使北洋政府和天津造币厂都对发行新币兴趣欠缺。
「龙凤壹圆银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国徽币,以龙、凤为主体,实际上「十二章图案」中的「华虫」是五色之虫、雉鸡,却被民间误以为凤,也因龙凤有着浓厚的封建帝王色彩遭致非议。加上时局动乱,而没有被采用为国币,仅以「试铸币」的身分留下身影,版别有纪值文字的大字与小字版,近年在「物以稀为贵」永恒不变规律的助势之下,益显珍贵。
「龙凤壹圆银币」由天津造币厂铸造,其币铸造尺寸及含银量均依照民国3年2月8日《国币条例》规定的国币成色:「含银90%,成色差不能超过0.3%,重库平七钱二分,所含纯银应重库平六钱四分八厘。」「龙凤银币」试铸版出来后,因为时局纷乱,政府虽订有《国币条例》,但也难以约束所有军阀,导致币制混乱,政府试铸币多有流出,此亦无奈之局。
二、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
民国15年(1926年),直隶总督兼都督褚玉璞下令天津造币厂铸行新的银质辅币,采用「十二章图」国徽作为图案,铸造发行龙凤壹角与贰角银币,当时多流通于北京、天津地区,现存世稀少,弥足珍贵,但却是所见「龙凤银币」中最多的一种,较为易得,钱币市场上仍能偶见。
之所以会特别发行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查阅所有相关数据都没说个理由,但是事有前例。民国5年7月,财政部应造币总厂所请,先在天津发行含银成色70% 的中圆、二角、一角三种新的袁像银辅币,并力推十进制结算法。虽然北洋政府三令五申努力推广新的银辅币,但十进制改革效果不彰。到1923年十进制几近崩溃,市场仍按含银量折算,新辅币与旧辅币已无分别,天津造币厂还被币制局训令停产。当时袁像中圆辅币主要在北方各省流通,各地最乐用的辅币还是二角及一角,即使在产地南京,通用的仍是广东、江南、湖北等地铸造的旧式毫子居多,即使是邻近天津总厂的北京,辅币也是以小洋一角最为通行。所以,再新铸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很容易被已习惯使用二角及一角辅币的民众所接受,尤其是北京、天津地区的民众之前已习惯使用袁像银辅币,同时也符合民国12年(1923年)3月20日,黎元洪大总统公布国币型式的教令,明令要求天津造币厂将「十二章国徽」的「龙凤银币」取代「袁大头」。其实其间最重要的~发行「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可以赚取铸银币时含银成色降低的差价。
按照民国3年(1914年)2月8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正式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以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十一条,其中对国币的单位、种类、重量、成色所做的明确规定:壹圆重26.6克,成色9银:1铜。中圆重13.3克,成色7银:3铜。贰角重5.3克,成色7银:3铜。壹角重2.6克,成色7银:3铜。所以,仅仅按照正常程序铸造,就能比铸造壹圆银币赚2成银,所以铸的愈多,赚得愈多,有利可图,故乐此不疲。
此外,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的个别发行量为352万枚与412万枚。另根据1935年(民国24年)出版的《财政年鉴》,天津厂自1916年至1929年止,袁大头中圆产量约123万枚;南京厂自1917年至1923年止,袁大头中圆产量约247万枚,总计袁大头中圆产量约371万枚。因此,「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与「袁大头中圆」,两者不仅同样出自天津造币厂,所铸造的数量也差不多,同样经过流通与时代的汰换之后,即使「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的币面值只有「袁大头中圆」的40%与20%,但是因为「龙凤贰角与壹角银币」广被民众所喜爱,所以而今的市场流通价「龙凤贰角银币」概与「袁大头中圆」雷同,「龙凤壹角银币」概为「袁大头中圆」的一半价,这只是我观察后的推测,实际还是要经过市场的实证。
1、龙凤贰角银币,直径:23.0毫米,厚度:1.4mm毫米,重量:5.4g克,铸造量/发行量:352万枚(约),正面中央珠圈内是嘉禾和「贰角」字样,上下分别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和「每五枚当一圆」的字样,左右两侧分别铸有小圆点;背面铸有“十二章图”。
| 日期 | 品类 | 评级公司 | 评级分数 | 卡泉价格 | 分数说明-卡泉 |
1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二角 | 公博 | 01 | 0.27 万 | 瑕疵,(01) 污染面积大或局部锈蚀 |
2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二角 | 公博 | XF-45 | 0.39 万 | 细节完整,部分高点磨平 |
3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二角 | PCGS | AU-50 | 1.5 万 | 细节完整,币面大部有轻微磨损,高点轻微磨平 |
4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二角 | PCGS | AU-50 | 1.7 万 | 细节完整,币面大部有轻微磨损,高点轻微磨平 |
「龙凤贰角银币」虽然曾发行了352万枚,但是因为它当时的流通价值不如一元的主币,含银量也低,在市场快速汰换的情形下,数量稀少,近三年一般品的流通市价约在人民币1~2万元之间,按照它的市价反推,存世量约数千枚。
2、龙凤壹角银币,直径:18.2毫米,厚度:1.1mm毫米,重量:2.7克,铸造量/发行量:412万枚(约),正面中央珠圈内是嘉禾和「壹角」字样,上下分别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和「每十枚当一圆」的字样,左右两侧分别铸有小圆点;背面铸有“十二章图”。
| 日期 | 品类 | 评级公司 | 评级分数 | 卡泉价格 | 分数说明-卡泉 |
1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一角 | PCGS | XF-40 | 0.5 万 | 细节完整,大部分高点处轻微磨平 |
2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一角 | PCGS | VF-35 | 0.34 万 | 细节完整但有磨耗,高点已磨平 |
3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一角 | PCGS | MS-62 | 2.8 万 | 无磨耗,较少划痕,磕碰,压印可能不完整 |
4 | 2024年07月22日 | 中央局-龙凤一角 | 公博 | XF-45 | 0.35 万 | 细节完整,部分高点磨平 |
「龙凤壹角银币」虽然曾发行了412万枚,但是因为它当时的流通价值不如一元的主币,含银量也低,在市场快速汰换的情形下,数量较少,近三年一般品的流通市价约在人民币4000~5000元之间,按照它的市价反推,存世量约数万枚。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