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合肥?因“合”而“肥”——开源合肥的“网红”基因
近些年,合肥这座城市没少上热搜。近期合肥登上热搜,是因为两件事。一件是“三只羊”引起的关注,另一件是9月以来连续发生5次地震,让合肥的受关注度再上一个台阶。

尽管短短一个月时间连续在同一个地点发生地震,着实引起了980万合肥人着实紧张了一阵,但随着国家和省级地震专家经过研判认为,从9月18日肥东4.7级地震后,发生了数次余震,处于正常衰减状态。人们已经逐渐从最初的恐慌中平复下来,在户外扎帐篷过夜的人也纷纷收起帐篷回到家中。10月1日,博主回到合肥又赶上了一次3.3级余震,但无论是我本人,还是身边的亲友,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反应,回归到正常的假期生活。
说到国庆假期的合肥,恐怕是全国称得上“网红”城市中最清闲、甚至有点冷清的一个。这与合肥的一大特点不无关系:合肥极度缺乏旅游资源。
曾几何时,这个中部省会缺乏话题度,长期扮演“小透明”的角色。说起安徽,大家想到的是黄山、九华山,想到的是徽派建筑和近现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被问及安徽的省会是哪里时,外省人很多会给出安庆、芜湖,甚至蚌埠这些答案。那些年,合肥的知名度太低,存在感太弱。
那些年,合肥的知名度太低,存在感太弱,甚至不如在北京的“安徽小保姆”和在上海的“安徽早点”有名。
合肥既没有几朝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没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还缺少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眷顾。仅有的“三国故地 包公故里”人文资源,也少了波澜壮阔、振聋发聩的重大历史故事加持,难以吸人眼球。再加之经济实力长期偏弱,2005年合肥GDP仅1074亿元、排名是全国第44位;2009年,合肥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排名才上升到全国第36位,与一个省会应有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尽管合肥一直以来不乏各个领域涌现的响当当的名字,但始终难以“出圈”,甚至在省内都遭到不少兄弟城市的“挑战”,处境尴尬。
而最近的十几年,合肥“火”了。在2022年抖音城市年度报告中,合肥在短视频领域的播放量位居各大城市排名20位,播放量16亿;视频数在88.9万,位居16。
合肥为什么会“红”起来?
除了“豪赌”产业投资,实现了经济逆袭,合肥能“红”有没有内在的基因?



合肥的“火”,异样吗?
是的,很异样。在我国庆回肥、置身街头,目之所及皆是与“网红”城市假期应有的熙熙攘攘相反的冷冷清清、淅淅沥沥时,这种感觉更是格外强烈。


北京、上海、成都、长沙、西安、广州、重庆、武汉等等,这些老牌“网红”城市,正确的节假日“姿势”,是人多到需要号召本地人减少出行、为外地人让行。
而合肥作为非旅游城市,假期非但吸引不来人,反而还会“流失”很多人。
合肥原没有“红”的体质。细数合肥的爆红之路也不难发现,合肥“红”遍全网几乎没有能与文旅沾边的故事。
让合肥“红”起来的名片,是口口相传的“霸都”称呼,是“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城市定位,是短短十几年的快速崛起史;是创投之城、是科教之城;是经济的逆袭,是人文的底蕴;是网红直播的新高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热地。2020年,合肥正式迈入GDP“万亿俱乐部”,2024年上半年全国排名已跻身全国第19位,与曾经遥不可及的济南已呈并跑之势。
合肥之所以成为现在这般热度的合肥,全仰仗于这个“合”字,一个包容、开源、外向而又兼收并蓄的地方,人们在此聚合,文化和信息在此融合,产业和经济在此汇合,把这里的经济养“肥”了、人们的视野喂“肥”了。
合肥,因“合”而“肥”。

在老合肥市政府旧址上改造而成的合肥城市记忆馆,国庆假期正式对外开放。
合肥的“合”,是五湖四海人们的聚合
“5平方公里、5万人、5条路、5家铁匠铺”。这就是新中国刚成立时,合肥的全部家底。
相当的捉襟见肘。
其实合肥历史十分悠久,“早年间也富过”。合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秦始设郡县,合肥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三国时期,合肥地处魏吴两国交界处,两国为争夺合肥进行了数十年的拉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合肥会战见于史书,“闻张辽名,小儿不敢夜啼”。后几经变迁,至清末,合肥一直为庐州、府、路治所,故合肥又别称为“庐州”。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后至安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省会由立煌县(今金寨县)迁至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根据江淮区党委的决定,将合肥县分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合肥市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4月,皖北行署驻地设合肥,合肥为皖北行署直辖市。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合肥市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
但刚解放时,合肥的规模按现在的标准,连个县城都不如。据《合肥市志》,1949年合肥城区7.5平方公里,人口6.9万,相当于一个边长只有2.7公里的正方形。如果这些数字还不足以让人有概念,那一些标志性地名更能体现合肥的“小”:三里庵、五里井、十里庙。十里,也就是五公里外,就已经属于城外荒郊野岭之地了。组织个半马都得穿城跑一个来回。
省会设在合肥,基本相当于从零开始,重建一座城市。尽管此后一直有不同声音,认为省会应当放在条件更好、人口更多、地理位置的更好的安庆、芜湖、蚌埠,但毛主席1958年9月视察安徽后,给时任安徽第一书记曾希圣留了一封信写道“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认为合肥沿途一望,生气蓬勃,有大希望。老人家一锤定音,合肥便投入到了聚五湖四海之人气、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去。
在工业化的初期,合肥接受了大量来自上海的外迁企业,其中1960年前就接受了来自上海的56家工业企业,填补了冶金、针织、印染、机电、日用化工、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空白,建设了包括合肥钢铁厂、安徽印染厂、合肥电机厂、安徽针织厂、合肥金笔厂等。
虽然这些企业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早已隐入尘烟,但在五六十年前,正是它们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张。五湖四海的人来到合肥,融入到这方原本不大的土地上扎根繁衍。到1957年“一五”计划末,合肥人口已经达到22.3万人,城市面积20.7平方公里。1965年城市人口36万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1975年城市人口增加到43万人。
改革开放又一次加速了合肥的发展步伐。到了1985年底,合肥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2.5万,1994年更是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2万,2000年合肥市区人口达到了134万人。
2011年,原巢湖市一分为三,其中居巢区和庐江县并入合肥,为合肥带来约180万的新增人。2023年底,合肥市常住人口985.3万人,历史上首次超越南京,其中主城区人口接近700万,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从5万人到1000万人,75年、200倍的增长,这不是靠蜗居封闭能实现的,而是不断的扩展边界,不断的张开双臂拥抱天南海北的人们,不断的融合汇聚的成果。
合肥的“合”,是包容气质下的融合
在合肥,融合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
比如从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特点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细节看,
在“食”上,在合肥美食中,几乎难觅“土生土长”的合肥出品:
羊汤、板面是阜阳的(对,不是石家庄的);

㒎(sà)汤来自宿州;

牛肉汤传自淮南。

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这些徽菜的经典款式,则属于皖南的宣城、黄山等市。



合肥本地最硬的一道菜,是平平无奇的老母鸡汤,已经属于婚宴都作为压轴的大菜了。

是四方汇聚而来的美味供养了这座江淮之间的城市。
在“行”上,合肥的街道全部是以全省的市县,乃至乡镇命名的。

2009年后,随着滨湖新区的开发和原巢湖市的并入,城市地理范围不断扩张,才开始将全国其他省市的名称用来命名新建的道路。
合肥人的包容,甚至能从方言中得到体现。“无X所谓”(无所谓,没关系)、“好大四”(多大点事啊,没关系),既是大度、对人对事从不斤斤计较;也是豁达,天大的事都有过去的时候,没有什么能压垮这里的人。不拘泥琐事,不在乎得失,豪爽包容的性格,在方言的衬托下体现无遗。
曾经的合肥,融合的还只是本省的人和文化。今天,随着产业的崛起,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人都能在合肥街头看到。

合肥,正无可挽回朝着国际化大都市方向驶去。
合肥的“合”,是传统与现代和未来的汇合
城市的出现,是人们集中劳作需要的产物。现代城市,则是产业集聚的自然结果。
过去,合肥的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消品,在家电领域诞生过万燕、美菱等品牌,在汽车领域,江淮汽车与蔚来联手、与大众合作,延伸了产业链,在快消品类方面,有恰恰等品牌,还有“新四大名点”——卡巴詹鸡【卡旺卡、巴莉甜甜、詹记、老乡鸡】


十几年前,当全国抓家电生产的时候,合肥已经开始布局金融、芯片、显示屏,先后押宝京东方、长鑫存储,接盘蔚来汽车,一系列大胆的决策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奠定了当下的产业链优势。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并且合肥现在布局的三大量子产业方向(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可能是未来趋势。
如今,合肥已经渐渐形成“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八大新兴产业体系(芯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与人工智能融合、应急安全产业、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

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合肥电商发展崛起,电商直播又带动了“合肥产、合肥造”网上销售,将家用电器、音像器材、化妆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的销售带火。2023年,美的电冰箱、悦盟网络科技、联合利华、美的洗衣机等通过直播销售“合肥产”家电、电子产品、化妆品等,去年直播网络零售额均超5亿元。
除了产业端的时空交汇,合肥在精神和文化传承方面同样体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融。合肥人的“精、气、神”里,既有传统江淮人士豪迈与洒脱的侠义之气,同时又汇聚吸收了互联网文化的搞笑与幽默,又在经历了一轮产业变革洗礼后被赋予了科学开放、面向未来的眼光。

以革命烈士陈延年和陈乔年命名的延乔路,就是这种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历史上,合肥有名将(周瑜)、有名臣(包拯),也有杨行密这样的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近代合肥出过的名人,既有杨振宁这位世界上存世的最伟大科学家,也有民国“第一狠人”——斧头帮帮主王亚樵;既有李鸿章、段祺瑞这样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有刘铭传、卫立煌这样的爱国将领。足以可见,合肥人性格多元,文武双全。
今天,合肥的人口规模早已今非昔比。孕育出顶级人才、创造出更大成就的的概率,较之从前不知翻了几番。
敬请继续关注“网红”合肥——看看下一个热搜,这个开源的城市,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