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被忽略的化湿方!直达中焦,行气燥湿,巧治湿阻盗汗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一张,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化湿方。
这就是胃苓汤。
胃苓汤是啥呀?其中的胃,指的是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其中的苓,指的是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猪苓、桂枝)。那胃苓汤,就是平胃散,加上一个五苓散。
有时候,桂枝换成肉桂。
具体来说,是甘草,炒白术,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

平胃散能干啥?它燥湿运脾,行气消胀。五苓散能干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那胃苓汤,就是两方面功效的结合体,既能燥湿运脾行气,还可以利水渗湿温阳。一般来说,它用于治疗水湿内盛、气机阻滞导致的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等症。
可是,就这么一个功能强大的胃苓汤,很多时候是不被重视的。大多数中医方剂学专著,把它作为五苓散的附方来介绍,不作为重点。我觉得,这多少有些埋没人才了。
胃苓汤可以治疗的疾病很多。我给你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这就是治疗湿阻汗证。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45岁。
怎么回事呢?当时啊,这个人先是患上了肺结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肺结核不算是少见病。他患病以后,很快就入院治疗了。

经过及时治疗,此人诸多症状基本消失,身体恢复情况良好。尤其是盗汗、低热等现象,几乎完全消失。
本以为病就这么好了,但是在两个月以后啊,此人不知道为啥,再次出现盗汗现象,而且伴随倦怠乏力,胃胀纳呆等现象。
是不是肺结核还没好利索啊?患者寻思着,立刻遵照之前的做法,用滋阴之法治疗。但是,这一次,效果十分不好,几乎毫无起色。
没办法,患者只能另请高明。议案记载,找的医家姓孙,是江苏南通的一位杏林前辈。
刻诊,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细问得知,患者觉得自己口中黏腻,肢体倦怠,纳呆,没有食欲,胃胀。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炒苍术,炒白术,陈皮,厚朴,茯苓,生薏苡仁,大豆卷,广藿梗,佩兰,蔻仁,糯稻根。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盗汗现象大大减少。再投2剂,患者诸证悉平,基本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我们来聊聊这里的学问。
这个患者的问题,是盗汗。同时呢,他还患过肺结核。那这个肺结核,就是个干扰项啊。
为啥这么说呢?肺结核这个病,患者容易低热盗汗。所以这个患者在第二次出现盗汗现象的时候,人们就容易往肺结核上去想。
但事实证明,这个患者的证型,绝非肺结核阴虚盗汗。肺结核患者,往往是阴虚盗汗。患者有阴虚之象。你看这个患者,就诊的时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
这完全不是阴虚之象。所以,用之前滋阴之法来应对,就不行了,必须另辟蹊径,摆脱肺结核病史带来的干扰。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患者口黏、纳差、胃胀、肢体倦怠等现象,我们可以分析出来,患者属于湿滞中焦,气机不畅啊。
湿浊中阻,所以白腻,脉濡,口黏腻。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所以纳差、胃胀。

那么,这种湿浊中阻,气机不畅的状态,会让患者盗汗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痰湿阻滞,令三焦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就容易郁而化热。夜里卫气行于内,所以两种阳热之性重叠在一起,就热迫津出,形成盗汗。
所以,要想彻底改善患者的盗汗,就得化湿浊,行中气,使得三焦气机不再受湿热阻滞。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炒苍术,炒白术,陈皮,厚朴,茯苓,生薏苡仁,大豆卷,广藿梗,佩兰,蔻仁,糯稻根。
这里头,糯稻根用于止汗。藿梗、佩兰芳香化湿行气。大豆卷清湿热。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蔻仁行气化湿。
在这个基础上,你看到会看到炒苍术12克,炒白术12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这个,显然就是胃苓汤的加减。
其中,苍术、白术燥湿运脾,陈皮和厚朴行气除湿消胀,茯苓健脾利湿。医家舍去了温阳的肉桂或桂枝,以及专于利水的泽泻、猪苓。

你看,这就是通过胃苓汤加减,来治病的例子。其主旨,就是利用燥湿运脾、行气消胀之法,来盘活患者的中焦,让一身的气机运行不再受湿浊阻滞,这就少了郁热。等到了晚上,患者阳卫之气行于内的时候,就不会盗汗了。
读者朋友,胃苓汤的功能,是强大的。一则它可以除湿运脾,二则行气消胀,同时还有温阳之性。就除湿而言,此方包含燥湿、利湿、行气除湿、温阳化湿等方法,十分全面。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认识它,体会它。在遇到湿阻中焦诸证的时候,能有意识地想到它。这样才不辜负古方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胃苓汤的用法和医案,还有很多。以后,我们慢慢细说。但是就盗汗而言,湿阻盗汗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形体偏胖、舌苔白厚腻的人,出现这个问题的几率更大。上述治疗方案,很有代表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