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社百名记者走基层|在街巷中坚守20余载,一针一线缝出生活希望——修鞋匠:巧手匠心,修旧如新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勤俭节约仍是人们坚守的传统美德,对破旧的衣物、鞋履,他们往往会寻找裁缝、修鞋匠等修补后继续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近日,记者走进大街小巷,寻找坚守传统手工艺的老艺人,探访在街角默默劳作的修鞋匠,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实地体验他们如何为破损的鞋子注入新的生命。
精湛手艺让旧鞋“焕新”
10月28日,记者在市城区独山大道与建设东路交会处见到了修鞋师傅陈玉红。50多岁的陈师傅在此修鞋已逾20载,因其低廉的价格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开胶鞋子修补起来比较简单,一两块钱就行;修鞋前掌就贵点儿,5元一只。价钱十几年都没有涨过,既能维持现在生活,也能让顾客接受。”陈师傅说,这些年,修鞋匠工作不仅是对鞋子的修补,更是对人们情感的维系。
家住华鑫园的刘女士带着家人的皮鞋来到陈师傅这里修补鞋底,只见陈师傅先将原鞋底磨平,补上橡胶片,打磨后再粘上新鞋底,整个过程仅耗时十几分钟。修完后,刘女士支付了15元。“这双鞋二百多元买的,穿着非常舒适,但鞋底磨损严重,扔掉实在可惜,拿来让师傅翻修一下还能继续穿哩。”刘女士说。
“陈师傅是个老实本分的手艺人,活儿干得漂亮,价格也公道,随手能做的小活儿甚至都不收钱。”陈师傅用精湛的手艺和真诚的服务,赢得了街坊四邻和顾客的认可及尊重。依靠一台补鞋机、一台砂轮机以及各式各样的小工具,陈师傅用沧桑而灵巧的双手,将一双双破损的鞋子修复如初。
“如今还能光顾我这个鞋摊的顾客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有些是两代人都在我这里修鞋。对他们而言,在我这里修鞋,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
匠心修补引来八方客
在小小的修鞋摊上,陈师傅手法娴熟地进行上线、缝补、粘后跟等工作,一双双破损的鞋子在他手中重获新生。
陈师傅告诉记者,他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当年,父亲因伤退伍后,由于干不了农活,便干起了修鞋的营生,他们兄弟四人从小在父亲身边,慢慢都学会了修鞋。
“从2002年开始在建设东路摆摊,到现在有20多年了。”陈师傅回忆说,父亲不仅教会了他手艺,还教导他要讲诚信,时刻为顾客着想,不能马虎大意。
“自从干这行以来,每天至少要修三大袋鞋子,到目前已经用坏了6个补鞋机。”陈师傅笑着说,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60多位客人,收入颇为可观。
闲聊时,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来修鞋的都是周边的老客户,远的也有来自卧龙岗和北新店的居民。“来这里修鞋,价格便宜,几块钱就搞定了”“陈师傅人好,老少都能聊得来”……陈师傅在行业内是有名的修鞋匠,只要提起修鞋,很多人都知道建设东路的陈师傅。
陈师傅春夏季节每天8点半出摊,秋冬季节每天9点出摊,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除了大雨大雪天气,2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看到顾客满意地穿上修好的鞋子时,内心便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陈师傅说。
时代变迁中执着坚守
20余年来,凭借修鞋手艺为大家提供了诸多便利,也收获了无数顾客的友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已习惯了将旧物品丢弃与换新,而陈师傅却操作着那台老旧机器,轻轻打磨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年,陈师傅的顾客数量并未减少,来找他修补的都是老熟人、回头客。他觉得,如果这些老顾客找不到他,会给他们带来很大不便,所以即便有时一天等不到一位顾客,他依然会坚守在街头那个角落。
在探讨修鞋技艺的传承时,陈师傅流露出内心的忧虑。他曾悉心教导过3名弟子,遗憾的是,仅有定居于卧龙区安皋镇的那名弟子在坚守这一行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修鞋服务的人群日益减少,修鞋匠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整个行业正面临着消亡的严峻挑战。当前,修鞋行业的从业者多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或残疾人,他们因生计所需投身这一行,鲜有年轻人主动加入。此外,修鞋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门艺术,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都能胜任的。
令陈师傅感到宽慰的是,他的子女在闲暇时会主动前来帮忙,都掌握了修鞋技艺,使得这门手艺得以在家族内部延续,未至失传之境。谈及退休,陈师傅表示:“还早呢,等干不动了再说。”
全媒体记者 张飞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