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26 彻底揭开了李兆麟将军被害之谜

作者:修来荣

“4.28”进驻

从延安来的一行人,已经坐了两次 火车,这两次火车,有闷罐车、有敞车。 可就是没有坐过既舒服又宽敞的票车。

一走进北安火车站,看见一列升火 待发的旅客列车,大家不约而同地呼呼 啦啦拥上了车,以为这一次可以舒服一 下,不会像前两次坐罐、敞车那么难受。 谁知一进车厢,竟大失所望,车厢全都 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座席上的木板被起 走了,地板也被掏空了,那些“发光复 财”的人们掠走了可以拿走的一切。名为票车,其实比闷罐车好不了多少。

他们就是坐着这样的车,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耗了一天 一夜的时间,才开到松花江北岸的一个小站。

暮霭中的松花江,被夕阳染上的一层金黄,静静地向东流 淌。遥望对岸,可以看见一个笼罩在炊烟中的城市,那就是号 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

陈龙早年曾到过这个带点洋味名字的地方,那是他十岁那 年,随全家由抚顺迁往宁安的时候。他还依稀记得那时满城都 是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街上到处是红的、绿的彩灯,马 路是用方块石头铺成的……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它变没变? 变成了啥样?

一行人下了车,被安排在哈尔滨东郊三棵树附近的一座旧日本兵营中暂住,做入城准备。

市委社会部长毛诚,代表哈尔滨市委,向这些即将在这个城市行使专政权力的干部,介绍了哈尔滨的现状。

毛诚曾在延安任过中央社会部秘书长,是一位精明能干、有 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的女干部。1945年4月,她奉命离开延安, 随林枫率领的“干部团”来到东北,11月到达哈尔滨,被任命 为市委社会部长,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形势下,开辟了情报工 作的阵地,并建立了一支精干的情报队伍。这支队伍虽然人数 不多,工作却十分出色。他们有的打进了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 和党务办事处,有的则潜伏在国民党军统组织内部,基本上掌 握着几方面敌人的活动情况。

由于国民党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了哈尔滨,致使哈尔滨现 状极为复杂。光复不到一个月,哈尔滨就先后出现了十余个国 民党的市、区组织,一些国民党特务机关也纷纷潜来哈尔滨,安 营扎寨。

这些特务组织活动隐蔽,手段狡诈,破坏能力极强。他们 除搜集情报、网罗成员、扩大组织外,还大肆从事暗杀活动。1945 年12月8日, 一个叫 李均的报社记者被误认为李兆麟,而惨遭枪杀。

1946年1月1日,由国民党接收大员关吉玉、杨卓庵率领 的由伪军改编的“铁石部队”,接收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以后,敌 特组织活动更加猖獗。经过周密谋划,于3月9日在道里区水 道街将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秘密杀害。

除了特务活动外,哈尔滨还有20余股由土匪、地主、恶霸、 流氓及日伪军、伪警组成的地下先遣军“建军”组织。其中包 括下辖五个军,人马号称数万的第五战区总指挥曹兴武的“中 央先遣军”;马锡麟的“松江省警备军”;关铁良的“东北救国 第六路军”;郭师祯的“东北挺进军第二纵队”;以及“抗八 军”、“松江地区保安军”,等等。他们四出收编和网罗土匪,曾 先后攻打过双城、宾县、阿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以说, 即将解放的哈尔滨,是一个群魔乱舞的世界……

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北满分局领导,得知中央社会部的干部 队伍已经到达,非常高兴。陈云、高岗、张闻天等领导,都先 后到日本兵营看望了大家。

根据工作需要,陈刚将去桦川县领导那里的土改斗争。陈 龙除任北满分局社会部长、吉黑军区保卫部长外,并兼任哈尔 滨市委常委、社会部长。实际上,东北局把整个北满的锄奸保 卫工作重担,全都压到了陈龙的肩上。

针对哈尔滨的敌情状况,陈云、林枫与陈龙多次交谈,把 社会部进城后的任务概括为六个字:“压下去,稳得住”。字数 虽少,重若千钧。

4月26日早晨,一位足蹬马靴、身着黑色警服的中年警官, 骑着一辆“陆王牌”摩托来到了陈龙的驻地。此人就是中共地 下党员马亮。他是1945年11月23日民主联军撤出哈尔滨时, 以合法身份留在国民党警察局担任督察长的。他把自己掌握的 哈尔滨市内的敌情, 一一向陈龙作了汇报,然后把一份精心绘 制的哈尔滨市区要害部位图交给了陈龙。陈龙看了看,这份图 不仅标明了监狱、电业局、粮库、水塔的位置和几处国民党 “建军”、特务组织的驻地、接头点,而且标明了哈尔滨臭名昭 著的大恶霸、大汉奸姚锡九和李九鹏的住址……

水、电和交通是一个城市的经络和血脉,一旦遭到破坏,势 必造成混乱。陈龙非常清楚它们的重要性,根据当前东北民主 联军即将进驻哈尔滨的情况,陈龙要马亮立即回去,动员一切 可以动员的力量,全力以赴地保卫水塔、水源、电力系统。

“一定要让哈尔滨人民在安居乐业中迎接解放。”陈龙把马 亮送到兵营门口,又一次叮嘱。

马亮返回市区后,当晚便把一批可靠的工人、店员组织起 来,开赴水源地和火力发电厂,日夜轮流守护。

4月27日,驻哈尔滨的苏军把防地收缩到了道里、南岗和 东、西付家区,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推进到太平、香坊、顾乡一 带。国民党接收大员杨卓庵、警察局长余秀豪成了热锅上的蚂 蚁,他们要去沈阳,又不敢直接取道南下,只好跟着苏军一起 北撤,直到海参崴,才乘船去了上海。

1946年4月28日,是哈尔滨的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纪念 的日子。这一天,经历了数十年军阀混战和日本法西斯铁蹄践 踏的哈尔滨人民,终于迎来了新世纪的黎明。

上午9时许,驻守哈尔滨周围的东北民主联军四个军分区 一万二千五百名指战员,分兵几路开进道里、顾乡南岗和东、西付家各区。市民们站在马路两旁,手持红旗,高呼口号,热烈 欢迎人民军队和平进驻。陈龙率社会部干部乘坐卡车,也随部 队开进了市区。

10点30分,卡车开到了哈尔滨警察局门前,有十几名年龄 不同的警官垂手恭立,等候接收。

陈龙等人下了车,在警官们的簇拥下走进楼里。接替余秀 豪担任看守局长的全广江,向陈龙递交了警官名册,并宣布辞 职,听候差遣。在会议室里,陈龙郑重宣布,解散国民党的警 察局,成立哈尔滨市政府公安局,由周维斌负责具体接收事宜。

同时,陈龙还委派了一批从延安来的干部协助周维斌工作。并 宣布,原有警官只要不是敌特匪霸,一心维护社会治安的,一 律留任;如有制造事端的,严惩不贷。陈龙宣布完,便离开了 警察局大楼,驱车直奔南岗区邮政街12号。哈尔滨市委社会部 就设在那里。

来到社会部新址,陈龙根据入城前东北局领导的指示,立 即召开了有北满分局社会部、松江军区保卫部和进驻哈尔滨市 的各部队首长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陈龙要求各部门,要相 互配合,尽快在哈尔滨全市进行一次全面搜捕,打击国民党反 动派的活动气焰,以利新政权在哈尔滨站稳脚跟。

“进城以后,还没歇歇腿就搞搜捕,战士太累了,而且很多 都是从河北、山东来到东北的……”有人提出异议。

陈龙何尝不是如此?他从延安带来的百余名中央社会部的 干部更加辛苦,他们难道不想歇上几天,洗个澡,足足地睡个 好觉?

这样做行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不行!

“今晚就动手!不然,在这里住不了三天就得滚蛋!”陈龙 环顾一下大家,指着木板镶嵌的墙壁说道。

“偷安旦夕,遗恨百年!咱们不能吃这个亏!干!”松江军 区保卫部马波生率先响应。

当晚9时许,在北满分局社会部的统一指挥下,数百名战 士分头走进哈尔滨几十条大街小巷。根据北满分局社会部、哈 尔滨社会部和马亮提供的地址和姓名,敲开了一家又一家房门。

陈龙也出动了,他带着黄耕夫、许凤图,乘坐吉普车来到 东付家区的北市场。北市场是哈尔滨有名的棚户区。这里,小 巷曲曲弯弯,窝棚、茅屋、地窨子一个挨一个,就像一排排胡 乱扔在一块的鸽子笼。这里烟馆、妓院比比皆是。别看这里既 脏又黑,光复后,在一些日伪汉奸和土匪强盗看来,却是一个 可以藏身、出没的理想之地。

他们选中这里,应该说是很有眼 力的,国民党执政几个月,从来没有一个官员到过这里,就算 是坐着车偶尔驶来,也都是掩鼻而过。尽管人人皆知民主联军 已经进驻哈尔滨,但窝藏在这里的敌人却仍然觉得高枕无忧。在 他们看来,共产党要把政权的触角伸到这片垃圾遍地的穷街陋 巷,至少还得一二年的时间。

殊不知,就在东北民主联军进驻的当天夜里,人未解甲,马 未卸鞍,肩负北满锄奸保卫重任的陈龙,便驱车来到了这里。他 指挥着近百名战士,从低矮的茅屋里、从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房 中,抓出了大叛徒左正雨、日伪汉奸赫文苏和一批日伪战争罪 犯……

午夜,陈龙又驱车经过南坎街来到南岗区。这一带,既有 高大的楼房,宽敞的马路,也有别墅式的庭院。在哈尔滨十万 外国侨民中,就有六七万住在这一带。它以其复杂的国际关系 和不同的政治背景,掩护着一大批日伪残余和国民党大小头目。

根据毛诚、李桂森等人提供的情报,由马占山组建并派遣的“东北五省绥靖保安队”司令郭师祯、屠全胜、母杰卿就在 这一带匿藏。1点30分,这伙在合江、松花江地区大力收编土 匪,企图阻止共产党进驻哈尔滨的匪首,一个接着一个被从隐 藏的楼房中押了出来。

天刚放亮,搜捕的战果汇总到了陈龙的办公桌上。除以上 人员外,还捕获了日本特务机关、日本宪兵队、第四军管区的 特务19名,“建军”组织“北满地下军”匪首40余名,国民党 特务和国民党市、区党部骨干分子20余名 ……

近200名人犯被押进了日伪特务机关自己修筑的拘留所 里。陈龙派在延安曾负责管理和看守人犯的许凤图担任所长,由 黄耕夫、张玉成、李仲英等人立即组织审讯……

还有一件让陈龙念念不忘的使命,那就是要全部缉拿1946 年3月9日在水道街9号残酷杀害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的 凶手,以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在抗联的时候,陈龙率第二军在东满杀敌,李兆麟率领第 三军转战北满,两军相隔虽远,但两军领导人都相互闻名。听 到李兆麟遇害的消息,陈龙心中十分悲痛,他深知经过14年浴 血苦战,幸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但他没有死于异邦倭寇之手, 却惨死在口口声声要建立和平民主之中国的国民党特务手中。 悲哉!痛哉!

进驻哈尔滨后,陈龙连续听取各方面的敌情汇报,并对民 主联军进驻前所获取的情报和线索,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在大 搜捕结束后,他又特地将黄耕夫、王宏伟、马亮找来,要他们 根据毛诚、丁非、吕天、李桂森等人提供的情况,组织人力,不 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抓获惨杀李兆麟将军的凶手。

黄耕夫等人立即行动。为了捕获女特务孙格玲,他们对孙 格玲的母亲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并派人在国民党军统滨江本组

所有的据点进行蹲坑守候。当获知参加暗杀行动的阎仲章、马 建胤是伪江上军军官后,黄耕夫便又派朱飒、李克在江沿北市 场和大小六道街一带明察暗访。经过几天的工作,终于在一天 清晨,抓获了正在倒卖日本军用品的马建胤。

通过对马建胤的审讯得知,女特务孙格玲化装成老太婆经五常、九台已逃往长春。

根据马建胤的口供,又捕获了刺了李兆麟将军七刀八孔的 凶手高庆山和滨江本组的几名党羽。至此,组建了八个月作恶 多端的滨江本组被彻底击溃。陈龙亲自对抓到的人犯进行审讯, 通过审讯,彻底揭开了李兆麟将军被害之谜,粉碎了国民党特 务机关制造的李兆麟将军之死系“桃色案件”的谎言。

早在1945年8月,军统滨江本组潜入哈尔滨后,就把当时 任松江省主席的李兆麟确定为重点暗杀的目标。12月8日, 一 位报社记者因长得颇像李兆麟遭到了特务的误杀。记者遭误杀 的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哈尔滨党组织的警觉,加强了对李兆麟 将军的保卫工作。敌特几次图谋,都未能得手,于是另打主意。

国民党接收哈尔滨后,李兆麟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名义在 哈尔滨工作,敌特便选派女特务孙格玲混入中苏友协,伺机接 近李兆麟,为了取得李兆麟的信任,孙格玲谎称她是曾与李兆 麟一起抗日的一位烈士的女儿,她的母亲很想见李兆麟一面。李 兆麟相信了她的话,答应一定抽时间去看望她母亲。

3月9日,孙格玲又谎称其母病重,并有重要事情要告诉李 兆麟,李兆麟当即乘车前往水道街9号探望。车行至中途发生 故障,李兆麟告诉了司机要去的地方后,便下车步行前往,根 本没有想到所谓其母病重,并有要事相告,乃滨江本组设下的 圈套。

李兆麟走进水道街9号,孙格玲给他倒了一杯水,并在水中下了剧毒菁酸钾锂。李兆麟喝下后当即便瘫倒。这时埋伏在 厨房的敌特一拥而上,把李兆麟刺了个七刀八孔,然后藏尸床 下,匆匆逃走。

事情发生后,全市大哗。国民党市政府为掩盖事件的真相, 竟编造谎言,说什么李兆麟与一个女人有染,系因争风吃醋被 情敌所害……

由于时隔一月之久,有些重要人犯已经逃窜到沈阳、北平。 陈龙处决了几名杀人凶犯。对其他已逃跑的要犯,陈龙也未放 松,他指示有关人员:“不论他们逃到哪里,一定要把他们缉捕 归案,绝不宽贷。不然,我们就愧对烈士。”

东北人民自卫军进驻后,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哈 尔滨市委正式成立,钟子云任哈尔滨市委书记,刘达为市长,陈 龙为市委常委兼社会部长。

刚刚接收过来的哈尔滨警察局,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市政府 公安局。4月29日,经陈龙提议,由市委批准,任周维斌为公 安局长,马亮为督察处长,杨佐青为督察长,王宏伟为司法科 长。

进城之前,陈龙只知道哈尔滨敌情严重,但严重到什么程 度还不清楚,经过几天几夜的搜捕之后,通过审讯才知道,敌 人不但搜集情报、散布谣言、进行抢劫、纵火、爆破……而且 把矛头直接指向党政军高级领导人。

据悉,国民党特务和“建军”土匪,一直把中共党政军高 级领导人作为他们袭击的主要目标。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 3月,胡宗南系统的匪特头目殷为,与军统滨江本组相勾结,曾 先后四次联手组成武装行动队,预谋袭击中共北满分局领导机 关,并把谋杀的矛头直接指向陈云。

他们先是在哈尔滨花园街 二十四号陈云住地附近,设立据点,伺机行动,由于警卫战士防守严密,其阴谋未能得逞。后获悉北满分局将向宾州转移后, 便又抢先进入宾县境内,勾结盘踞在四和庙的土匪80余人,对 宾州城进行夜袭,因陈云当夜住在蜚克图,才免遭其祸。

除陈云外,在他们的暗杀名单上,还有林彪、林枫、于毅 夫、张秀山和因画蒋介石的丑态而出名的漫画家华君武……

“压下去!稳得住!”这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把锄奸保卫的千 钧重担交给陈龙时概括的六个字,陈龙能挑得起来吗?他才36 岁,是不是太年轻了些?

从东北抗联到苏联,再到延安枣园,陈龙的经历可说是既 复杂又简单。他精心研究过军事战略,也钻研过侦察工作,许 多年来他研究了很多,也亲手做了很多。面对许多重大事件,疑 难案件,他总有成竹在胸。甚至在保卫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日 日夜夜里,他都做到了深谋远虑,机警灵活,受到了毛泽东、周 恩来和王若飞的夸赞。

在哈尔滨,陈龙面临的又是一个新天地。在这座曾号称东 方小巴黎的城市里,马路两旁尽是洋楼和洋房,街心花园里有 长凳,商店里摆的多是洋货:大面包、黑列巴、啤酒、酸奶,还 有舶来的呢绒和化妆品。到处可以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穿戴考 究的洋人。一到晚上,中央大街、新城大街、秋林公司门前便 会亮起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得人眼花缭乱,越发使人感到这 座城市有一种云谲波诡的迷离气氛。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究竟如何开展锄奸保卫工作?如何 才能够发现和掌握住隐蔽在万千居民群众之中的敌人?用延安 的办法行吗?在那里路少人稀,跟踪弄不好会暴露,可在这里, 行人摩肩接踵,稍一疏忽便会“丢哨”。在根据地农村,每家每 户家庭人口、活动情况,人人都可知道,在这里,同住一栋楼 十几年,也可能互不相识,延安的手段,根据地的办法,在哈尔滨都不适用。

工作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变化,迫使陈龙不得不 苦苦思索:怎样才能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拿出新的侦察工作方 法,发现和战胜隐蔽的间谍特务分子,保证共产党在哈尔滨永 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进城,他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凡有敌情报告、简报、电 报,一律都要及时送交给他,不论白天黑夜不准有分秒的耽搁, 而且每天在临睡前,他都要依次给全市各分局长挂电话,了解 一天的敌情动态。

连续几天下午,陈龙把公安局正副局长、有关分局长、治 安科长、司法科长召集在一起,听取关于敌情方面的工作汇报。

连续几个晚上,他赶到拘留所亲自提审重要人犯,详细询 问每一股“建军”土匪和潜伏特务的组织沿革、活动地区及联 络和接头的办法。

其目的就在于掌握北满地区的敌情动态、活动规律,从而制定出适应于当前斗争的侦察工作方案。

举报
评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