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之一,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展现了不屈的抗战精神,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淞沪会战,是指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展开的大型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

上海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合处,是扼守长江和首都南京的门户,是20世纪三十年代亚洲最大的国际都市和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中国的工业基地,有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工厂和生产设备以及最熟练的产业工人。上海港作为当时世界第5大港口,是通往国际和内地的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日本对上海觊觎已久,1936 年日本参谋本部拟定的 1937 年《对华作战计划》中就对华东方面的作战作出了部署。日本企图占领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让中国“军队和国民丧失战斗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

1937 年 8 月 9 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第 1 中队长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与藏不听门卫劝阻,驾驶汽车强行穿越虹桥军用机场警戒线,并开枪打死保安队员,被中国哨兵当场击毙,这就是“虹桥事件”。该事件后,日本借机向上海增兵,战争一触即发。

会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上海对日军进行猛烈反击,双方在宝山、罗店一带反复争夺阵地。中国军队士气高昂,奋勇作战,但日军凭借着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也进行了顽强抵抗。

随着战事不断扩大,中日不断向上海增兵,双方陷入苦战。由于伤亡巨大,中国军队于 9 月中旬后撤,并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在持续的反复争夺战中,中国军队伤亡过重。

10 月 26 日,大场镇被日军攻陷后,日军对中国军队形成合围,战况急转直下,中国军队被迫西撤。负责掩护撤退的孙元良第 88 师第 524 团副团长谢晋元部在四行仓库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1937 年 11 月 12 日,日军全线占领上海,淞沪会战宣告结束。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为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内迁创造了时机,保存了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让国际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中国军队在会战中伤亡惨重,上海及周边地区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之一,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展现了不屈的抗战精神,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