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二战德国如何才能赢?

已经发生的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人们对于发生过的历史总是会各种设想,那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那些曾经的决策与偶然,是否通过一些改变,改变最后的结果。

这样的思维实验本身就让人着迷,那种历史中挥斥方遒的欲望,也就催生了所谓的穿越文。

几乎所有的军迷,都对二战历史着迷。

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全球性战争,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回头去看战争过程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和可能性。

其中德国的失败,既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也让很多军迷觉得可惜。被无数次复盘,德国到底要如何去做,才可能赢得二战。

先说二战是一定会发生的,这个是多个原因共同组成。

首先说这个风暴眼中心的德国,基本是不可避免的一定会发动战争,甚至这点是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和苏联人都认可的,否则也不至于让法国人搞什么马奇诺防线了。

德国人一战算是输了,但是输的原因是多重的。

既有整体实力不济,整体战被拖垮,也有内部矛盾导致功亏一篑。

一战末期的1918年上半年,德国依旧能发动强大的攻势作战,进攻到了距离法国巴黎仅仅几十公里区域。从这点看,一战德国即使在后期,依旧保有强大的战斗力。

不过后期国内矛盾爆发,最后德皇退位,宣布停战。

一战结束时候,对于战争清算和认识并不彻底。

一战以后的经济危机又严重打击了德国,德国人将这一切归罪于一战失败以后的战争赔偿,并且不认为自己是被打败的,而是被政客出卖。所谓的“非战之罪”。

这一切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战后德国崛起。

既然不是自身力量输的,那么再打一次找回自己尊严、资源、战争利益,基本就是一个默认的选择了。

这里还要多赘言几句,关于那个时代的法西斯主义,还不是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法西斯主义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是有一定市场的,不仅仅是德国。

比如英国就有一个正式的政党“英国法西斯联盟”,还曾经参加大选妄图夺取英国政权。

在法国也有数个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大洋彼岸美国也有大量的法西斯主义支持者。

其时的西方,法西斯主义也是众多政治主张中一种,其支持者并不少。

即使不支持所有法西斯主义主张的人和政党,一些也会对法西斯主义具有一定的认可,其主要原因,就是法西斯主义者对于共产主义具有绝对的仇恨性。

其时的西方政坛,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是远大于法西斯主义的。

所以,对于德国法西斯主义盛行,纳粹崛起,西方很多国家除了警惕,还有其他心思。

而这,给了德国人一个机会。

二战初期小胡子算是拿捏住了英法的心理。

第一是畏战。

一战打的太惨,几乎损失一代人的法国对战争自上而下的畏惧,一战主要战线几乎都在法国国土上。一战可以说是打垮了这个昔日陆上强国的脊梁。法国人在战后,最大的理想就是别再有战争了。

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战争别在自己国土上发生。

于是,法国人开始修一个防线给自己一点安全感。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如果开战,北线就前出到比利时去阻挡德军,南线靠马奇诺防线抗住。反正不让德国人在进入法国了。

第二是希望祸水东引。

基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英法对苏联的存在一直都如鲠在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矛盾无法调和,崛起的德国和苏联必然会有一次战争。这点基本是一个共识。这点来说,英法心目中,让讨厌的法西斯主义和可恶的共产主义打起来,然后自己再去收拾残局,是最好的局面。

把握好了英法德心理,德国的开局顺利的惊人,小胡子从莱因非军事区开始,一步步试探,无论是吞并奥地利还是分割苏台德地区,本质上都是在绥靖政策下获取了大量的领土利益。

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小胡子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力和统治基础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于以后的一意孤行奠定了基础。

即使在苏德签了互不侵犯条约,并且一起瓜分了波兰,英法虽然名义上宣战,实际上完全静坐等待,英法都没有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对于战争准备依旧不足,因为英法判断的德国在瓜分了波兰以后,已经和苏联接壤,苏德的条约不过是一张空纸。

只能说,绥靖主义下的英法对于小胡子的冒险精神完全是估计不足。

但是小胡子天才疯狂赌博式的进攻法国,法国战役打的近乎完美,除了敦刻尔克的小瑕疵。

小胡子的偏执,曼施坦因的天才战略,法国人近乎配合溃败,曾经的欧陆强国,43天就投降了,以至于现在网络乳法梗几乎全部来自于此。

在这个时空的二战历史中,法国战役不能说是德军最强大的时期,但是可以说是德军在展现自己力量国政中最完美的一次表演。

一直到这个时间点,我认为德国的整体运作都近乎完美,除了两个小瑕疵。

第一个是国内动员其实没有完全完成。

德国在开战时候并没有完全进入全国的战时状态,实际上,一直到1943年德国才进行了全国总动员。

这点来说,德国本身有点托大了。对于这种规模的战争,竟然开战后几年都没进行全国总动员,没有进行整体战。这个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战。

这个造成了战争资源的不足,这点在对苏作战中才真正体现出来。

1942年初德国粗钢仅仅37.5%用在军备生产上。由于德国政府没有大幅度削减消费品生产和供应,所以战争爆发后德国国民生活水平下降并不明显,这也是德国人坚决拥护和支持纳粹政府的重要因素。当然,造成的后果是德国军工生产不足,严重限制了德国军队的作战。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小胡子有点托大,自认为不需要也能赢,还有一点就是吸取德国一战教训,因为一战榨干国民生产能力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引发了国内动荡不稳,后院起火输掉了战争。

第二个问题,是对英法联军歼灭的不彻底以及对法军海军的重视不足。

敦刻尔克完全可以堵住英法联军,没有四十万英军回家,英国人未必有信心打本土保卫战。

法国海军实力比德国海军还强,如果能完全控制,就会很容易控制住地中海。但是实际上德国人对法国海军处理的有点犹犹豫豫,让其半独立状态。

结果法国海军在英国反应迅速的动作下,大量被歼灭在港口内,否则以法国海军的实力,完全是有可能控制地中海的。地中海的重要性,稍后可以仔细分析。

这两个小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致命,但是为后续的更大问题,埋下了伏笔。

现在回到法国战役结束后,可以说是巅峰状态下的德国,下一步的战略选择。

我认为,此时第一个选择出现了。

现有时空中,德国的战略选择是攻占英国,至少让英国退出战争,让自己的西线无后顾之忧,然后再全力进攻苏联。

德国的“海狮计划”进攻英国本土,德国没有制海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绝对制空权。

而要绝对制空权,就要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于是不列颠空战爆发。

不列颠空战的在历史中已经确定了,对于不列颠空战的复盘意义不大。

虽然不列颠空战德国人是有可能赢得,但是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这个是一个战略错误。

那么,如果德国人在此时不考虑英国,毕竟作为一个岛国,对大陆战争的影响力有限,是否就可以全力准备对苏作战,将所有对英的资源整合到东线,且还能提前一年开始东线。

但是这个选择是不可能的。

这个源自于地理位置,英国对德国的威胁太大了。

从地图上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英国的位置可以完全的控制北海,对德国整个西部防线都构成。

作为一个有强大海军,并且拥有众多殖民地资源的海洋国家,如果是纯粹的防御,消耗资源太多,是绝对不能置之不理的。

同样的,德国人可不可以投入所有资源来进攻英国,所有资源给空军,东线靠着《苏德不不侵犯条约》 来保证东线安全?

毕竟苏联那时候还是挺虚弱的,东面有日本虎视眈眈,才打的苏芬战争打了非常烂,内部清洗以后军队战力低下,还签署了条约并且有苏德之间还有的物资贸易。

所以,可不可以不打苏联,集中力量打下英国,同时整合内部资源,吸收占领区资源,毕竟打下了法国的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只要有时间进行资源整合,绝对是越来越强大的。

实际上,这个策略不可能。

二战开始前,苏德必有一战的这一想法,不仅仅是英法,也是德国人、苏联人,甚至是所有关注欧洲局势的共识。

有多个原因。

第一是意识形态的。德国能在战争初期获得国内国外那么大面积的支持,英法的绥靖政策,本质上都是基于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天生的矛盾。

苏联不会相信德国会因为一个条约的保障,德国也不会相信。

瓜分波兰以后,苏德大面积的边防线,即使不进攻,也是需要重兵防御的。

第二个原因,德国人需要给自己经济政策找一个出路。

小胡子上台,除了反犹,还有反共政策,而最关键的是其经济政策,很类似罗斯福新政的大量的基建和军工刺激经济,这些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是需要战争进行消化的,也是就是需要通过战争掠夺来弥补。

苏联大量的资源,粮食和石油,都是德国最需要的。

如果能拿下苏联,获取苏联的资源,德国就可以真正的让欧洲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资源与技术都没有短板的超级大国。

德国进攻苏联,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甚至这个都是两个国家的共识,唯一的差异在于,什么时候打,如何打。

回到法国战役以后,德国的战略选择。

此时的两线,依旧是集中力量在东线,而西线,不要全面进攻英国。而是针对其弱点进行作战,而非靠蛮力对试图占领。

英国的弱点是什么?

自给率不足。

大英帝国是靠殖民地资源支撑的,没有殖民地资源和贸易,英国别说战争,连生存都是困难的。

二战开始前,英国有2/3食物靠殖民地供给,就这个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都不能保证自给。等别说钢铁、石油、橡胶等等战略物资。

所以德国人只需要想办法破交,就可以用尽量啥的战争资源,慢慢的拖垮饿死英国。

如果破交,德国人其实有两条路,而且两条路可以并行。

第一个是德国人后期开始做的,潜艇战。

狼群取得战果是巨大的,唯一的问题是狼群太晚成型。

U型潜艇在开战之初只有几十艘,一直到1941年俾斯麦舰沉没以后,德军才放弃大型水面舰艇全面进行潜艇战,很快在1942-1943年U艇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以太晚了,很快盟军就通过护航机制以及雷达改良造成了U型潜艇的大量损失。

初期的德军还想用大型水面舰艇作战,实际上浪费了太多海军资源。如果德国一开始就把海军资源向潜艇倾斜,英国在开战之初就会被困在岛上。

第二个是北非战役。

二战北非战场是一个被低估了战场,北非战场的核心目的,是地中海控制权。

而英国主要的补给线,都要靠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如果能拿下北非,自然就能切断英国的主要生命线。

可惜,无论是马耳他岛战役,还是法军倒戈,还有不靠谱志大才疏的墨索里尼,甚至更早一点没有控制法国海军,都让德国的北非战略功亏一篑。

如果这两个战略能获得成功,英国人不得不坐下来,和德国人就退出战争谈一个条件,让德国人不再担心西线。

并且,这样做,其实相对原来历史中对英不列颠之战的投入还少的多,更多的资源完全可以投入东线作战。

然后,真正最难的地方来了。

德国如何才能打败苏联?

这个是一个史诗级难度的任务。

苏联有超想象的动员能力,让人绝望的国土面积战略纵深。

并且德军闪电战所需要的一些条件在面对苏联时,据到了技术性难题。

一个是德军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的远程轰炸机,面对苏联超大的战略纵深无法进行对大后方的截断和袭扰。空军优势不能转为胜势,只能在局部战役中体现空军优势。

并且,对于苏军兵力严重误判。

《兵临城下872天》引述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在8月11日的日记。他写到,现在,我们是越来越清楚地感到,苏联的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说,苏军比德军预想的强大得多。开始,他们预计苏军只有200个师能参战,实际上,已有360个师在与德军交火。苏联的人口优势展露无疑。哈尔德说,我们消灭了苏军十几个师,他们马上就能补充十几个师。他们的恢复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实际上,就巴巴罗莎计划开局近乎完美,而苏联一些应对近乎最糟,但是德国依旧没赢。

没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赢,需要好几个改变。

首先是如果没有不列颠空战的耽误,无论是潜艇战还是北非,都不影响德军对苏联方向的战略准备,也就是说巴巴罗莎计划完全可以提前几个月进行。

巴巴罗莎计划是在1940年底就已经开始制定,并且预期的开展时间是1941年5月。

如果这个计划能比实际的1941年6月提前2个月,那么德军就不会陷入秋季泥泞以及冬季严寒,这个时间非常重要。

其次,德军作战意图有点贪大求全,且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兵力和动员能力。

具体战略上,应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对于列宁格勒的围攻不需要要投入太多兵力,尽量南下配合中央集团军群。

中央集团军群按照历史既有线路,基辅战役以后,心无旁骛的直逼莫斯科,集中力量打下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作为辅助,协攻莫斯科。

列宁格勒不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巴库方向不管,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没有。

一心一意攻占莫斯科,在攻占莫斯科以后,利用莫斯科的道路网和交通,向南再进攻斯大林格勒,攻占巴库。

寄希望于占领莫斯科以后对中亚区域肢解,扶持大量的傀儡国来肢解苏联。

因为苏联的工业与经济核心都在欧洲部分,亚洲部分是真地广人稀,且中亚历史上并不算是真正的基本盘,所以完全是可能做到的。

当然,这样集中使用兵力对于德军后勤压力也会空前的大,战前动员和对苏联交通的预估原野就必须要做的更好。

当然实际操作依旧很难,德国人的战争动员并不彻底,整个德国工业体系动员太晚,对苏联的抵抗意志明显估计不足。

即使按照这种模式,如果遇到苏联政府退到中亚依旧是难啃的骨头,而德国工业的石油资源也是严重不足,所以一开始就是两的大方向,一个对莫斯科,一个对巴库油田,结果一个就是莫斯科战役,一个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但是如果能集中力量且提前1、2个月发动进攻,完全是可能达成莫斯科战役胜利的,正利用莫斯科交通枢纽以及政治影响力,完全可能完成肢解苏联的成就。

我们假设,德国真的干掉了苏联,并且完全完成了战争动员,还在半年以内恢复了中亚地区的石油产量,甚至解决了从巴库到保加利亚炼油设施的运输问题,那么德国真有可能赢这个世界大战。

如果德国人能整合苏联的资源,实际上逼迫英国人签一个城下之盟,还是很容易的。

因为真的德国人获取了中亚地区控制权,土耳其就绝对的倒向了德国,那么德国就能完整的控制地中海,那样,英国的海上运输就真被切断了。

英国人实际上在本土被威胁的时候已经投入大量资源支援地中海方向,就是因为这个是英国的命脉,真要失去了地中海,北非肯定就没了。那样英国对外的运输通道,就仅仅只剩下美国了,美国的跨洋航线,是没法养活英国人的,必然会谈判。

这样,德国就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慢慢整合欧洲的资源了,美国属于鞭长莫及,那样就是新一代冷战,只不过双方的角色不一样了。

而且,如果排除意识形态和内部矛盾等因素,纯粹就资源人口等考量,这样的冷战双方实力,美国还真有点不占有优势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