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报告 直播带货负面信息超23万条

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报告

直播带货负面信息超23万条

本报讯 (记者王惜纯)1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今年“双11”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产品质量、优惠套路、技术服务等方面。

报告指出,2024年史上“周期最长”的“双11”取得喜人成绩,天猫589个品牌成交破亿元,京东超1.7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双11”再度彰显出消费市场的强劲动能。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1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7.01亿件,占日常业务量的151%,同比增长9.7%,创历年“双11”当日新高。

报告称,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今年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1160435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5.75%。

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的负面信息共230675条,日均8238条,曲线峰值在活动伊始即出现,周期内存在多次波动。有关“产品质量”的负面信息共129462条,日均信息量4624条。11月5日达到峰值,为20281条。关于产品原料的曝光和讨论在监测期内十分热烈,一些品牌企业的产品质量、优惠套路等,受到消费者质疑。例如,4个直播间买11块和田玉,7件是假货;“极具迷惑性”的“虫草内裤”,月销250万元;多个品牌卫生巾被吐槽,存在长度缩水;直播间300元秒杀电动车,次日去实体门店却拒绝交车等。

数据分析显示,“双11”期间,在更多优惠、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之下,翻车的直播、出问题的产品、麻烦的售后、再度复杂的规则,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

中消协指出,有些主播虚假宣传,在“塌房”的边缘试探;有些品牌以次充好,在产品成分、标准上搞小动作,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有些平台选择走回老路,重新玩起“优惠套路”的把戏,令消费者心生反感。

为此,中消协呼吁,应围绕直播带货加强分析研究工作;高度关注产品标准、品质相关投诉;做好活动期间价格波动监测。电商平台要切实落实审查核验义务,保障活动规范、透明,通过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来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既不“卷”低价,也不“卷”规则,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参与,轻松选择、明白消费。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整治营销乱象,营造清朗、公平的网络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舒心消费。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