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将中小学AI教育当成额外课业负担

#长白时评#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要求做好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流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城乡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互联互通。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把人工智能作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这是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AI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重要跨越。

  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实质上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对人工智能教育而言,只有向中小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才能激发他们对这项技术的兴趣,继而走近人工智能。

  重要的事要快办。今年,我国“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月,教育部公布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旨在通过基地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3月,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从密集的动作中,可以窥见我国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紧迫性。此次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表明在试点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学生接触人工智能课程。

  重要的事要办好。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人工智能作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不仅要融入教学内容,而且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并改革评价体系,防止出现应试化、功利化的倾向。比如,有的把人工智能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校引入监控系统,用于监控学生课堂管理,有的甚至把人工智能教育当成额外的课业负担,把主要精力仍然用于应试训练。这其中,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教育资源、专业教师短缺等因素,需要按照教育部的通知要求,统筹研究并落实相关举措,快速校正。

  着眼育人,抓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某种意义上讲,人工智能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在育人。对人工智能课程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进行有关知识的灌输,应该按照通知要求,对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课程,严格按照侧重点,开展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化的教学,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与此同时,在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上下足功夫,逐步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基本素养和基本应用能力。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强化改革思维,摆脱只重视知识教育的教育方式,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科学育人方式,真正体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初衷。(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刘星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