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超博士: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从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育资源和教师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关落地化举措,目标是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也强调,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发现”,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龚超博士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表示,小学阶段应更多关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科学知识,而不是过早地进行编程学习。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更为重要。

“有的学校拿了几个机器人,就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示范校,还有的家长追求于学编程,认为这个好像就是未来的AI”,龚超博士提到很多目前大家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误区,“我们当时在《你好中小学人工智能》这本书中就解释,人工智能不是编程,人工智能不是stem,人工智能不是创客,人工智能不是机器人……现在大家都太着急了,总觉得孩子学完人工智能以后一定要有一个结果。”他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现阶段最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方法路径,加强人工智能的意识和知识体系,包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等。

12月6日,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上,龚超博士就“智创未来:人工智能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进行了分享。他从“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出发,回顾了人工智能的主要概念,从而为不同学科的教师理解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奠定基础。他还介绍了如何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龚超博士认为,国家层面的指导、教师素养的提升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是成功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因素。

具体建议上,一是教师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关键,建议通过培训和跨学科合作来提升教师水平。只有具备一定AI素养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将AI技术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二是课程设计应以项目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场景是人工智能最终实践,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强调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跨学科能力。AI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跨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AI技术。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继续关注AI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龚超博士建议,在校内要做好人工智能教育加法,探索人工智能怎么赋能校内学科。另外,也要积极探索与校外一些单位机构的有效合作。“在校内,人工智能教育可能会受制于教材,受制于器材,受制于课时,所以校外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环境也很重要,如果学生非常感兴趣,比如说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甚至科技公司,实际上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与场景”。(文/冯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