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原度到细腻度全面升级!《雄狮少年2》带着传统武术逐梦上海滩
整理自 | 正點观影、1905电影网、虹膜
订、阅 | 010-86092062
一首《无名的人》曾让无数人对阿娟的故事“意难平”。在《雄狮少年》结尾,即便是对舞狮有着无限热情的他,依旧为了家庭,为了生活远行,这也是现实。3年后,《雄狮少年2》终于来了,阿娟也回来了。
电影中的三位主角阿娟、阿猫和阿狗在《雄狮少年2》中走出广东,来到更繁华的上海。从广东到上海,这头雄狮还能打吗?

制作:更细腻的画面,更逼真的还原度
在《雄狮少年2》里,阿娟们甫一出场,就惊艳了观众的眼球,不仅是因为那熟悉的鼓点节奏、装扮和红色狮头造型,还有他们当时所身处的上海豫园城隍庙。
高精细度、高还原度的建模、渲染效果,错落有致、连贯性极强的镜头语言,细腻而有质感的细节打磨,再加上层次感十足的空间排列与极具对比度的光影效果,令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被传统特色建筑包围的城隍庙广场,视觉效果拉满,也立马提升了沉浸感。

另一方面,早在前作时,团队便还原了大量佛山乡间道路、建筑物,以及荔湾湖、芳村等广州的区域特色。
到了《雄狮少年2》,团队通过更扎实、更细致的调研采风,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态度,更精细、更逼真地把东方明珠塔、外白渡桥、豫园、南京路步行街等上海地标画进了电影之中,呈现出更有质感的还原度与更细致的美术把控能力,效果媲美好莱坞的顶尖工业级CG动画。
阿娟在《雄狮少年》里就已经学习了传统武术,当时导演孙海鹏用了几个过场镜头,向观众展现了咸鱼强在教他们武术的画面。寥寥几个镜头,无意间为续作埋下了伏笔。
在《雄狮少年2》中,镜头一转,聚焦站在擂台上“装扮”成大师的张瓦特。在一场“擂台秀”中,他拳打脚踢,接连“战胜”包括阿娟在内的不同流派、不同国家的格斗高手。
这场擂台戏不仅迅速为电影的主线定调,还展示了流畅度极高的动作渲染效果。

三年前,《雄狮少年》生动、鲜活的画面就为人称道,狮头毛发纤毫毕现,舞狮场面动感流畅。这一次,幕后团队又进行了升级。
据导演孙海鹏介绍,来到《雄狮少年2》,为了全方位、真实自然地还原擂台上选手原肌肉动态,团队花一年时间自主研发了肌肉系统,并在皮肤、毛孔、汗毛等细节上奉献了更多努力,成片的渲染时间是第一部的3-4倍。开场后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与专业的动作捕捉得以延续。

这样的开场恰是两部之间最直接的关联,也是孙海鹏想为前作弥补上的遗憾,可过程并不简单。
传统武术不是简单的格斗概念,不是武侠小说里那种玄乎其玄的招式,以及背后被不断提及的那片江湖,它到底是怎么样呢?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让孙海鹏非常紧张,传统文化不应该被三两语言就草草概括,他要在有限时间内将叙事明细,同时把概念理清,实在太难了。
好在编剧沈诚的加入,让这个问题有了破绽。他是实打实的练家子,办过很多擂台赛,也写过武侠小说。他写动作戏有个标准,不是单纯设计几个动作招式,而是以弱取胜的博弈,又勇也有谋。在《雄狮少年2》里,阿娟藏着的一招,就是沈诚用这种小露破绽的计谋下,创作出来的。对于他来说,一招一式都是他多年的积累,是有来源的。
这种有据可循给了孙海鹏足够底气,在动作上多了更多的细节设计,见缝插针地在所有更够放进概念的地方,一点点去铺垫,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慢慢体会到传统武术的魅力。
在擂台上,阿娟与不同流派、使用不同招式、来自不同国家的对手打得紧张激烈,动态效果流畅,力量感十足。

绷紧的肌肉、拳脚对碰时的冲击、力量与力量之间的抗衡都逼真得犹如身临其境,细节感拉满。
动作节奏感也把控得相当出色,双方势头起来后,一环扣一环,一浪接一浪,张弛有度、进退有据、一气呵成,再配合汗水与鲜血挂在身上的效果,简直大呼过瘾!
在擂台下,无论是张瓦特的教导示范,还是上海那几位武术界宗师所展示的点穴、滚龙肘等独门招式,甚至是为数不多的舞狮镜头,都完成得干脆利落、有板有眼,视觉冲击力十足,更令观众有一种穿梭时空,重回旧日上海滩武林高手相互展示切磋的即视感。

《雄狮少年2》里,阿娟在关键时刻中,展露出藏着的那一招;野草背后也藏着雄狮;江湖上的“四大天王”都大隐隐于市。如果电影是一片江湖,孙海鹏又想藏住什么呢?
“技术痕迹。”导演孙海鹏回答道。

他希望观众在观影中不要过度被技术吸引,而是纯粹地欣赏整个故事。特别在这部故事里,格斗的镜头运动更加快速且复杂,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为此,团队特意邀请了动作指导张鹏进行实拍演练。整个过程中,动作戏前后实拍了三个版本。特别是第一次时,孙海鹏让他完全自由发挥,这位参与过好莱坞动作大片的武指根据自己的想法,打足了三场擂台戏,甚至自己进行了剪辑处理。
以此为基础,孙海鹏和团队反复调整,进行一次次的解构和拼接。动作指导、动作捕捉人员和动画师三方不断碰撞,前后耗时超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几乎贯穿了《雄狮少年2》的整个制作周期。
因为格斗比赛中,选手都是赤裸上身,意味着动画师需要运用人体肌肉系统去表现这些动作——既然展现人体美学,让选手的八块腹肌、肱二头肌发挥魅力,更要保证人体肌肉系统的科学性。这在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里鲜有出现。
为此,孙海鹏和团队前后测试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真正找到当时最适合《雄狮少年2》制作的流程。
技术的不断迭代,让影片质感越来越真实。虽然从前作就开始,就有人质疑,接近实拍的影片,为什么不以真人呈现呢?

事实上,电影的第三幕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当野草的符号被不断强化,暗喻慢慢浮现出来,动画人的想象力反而随之绽放。
正如同电影最后,白玉兰花绽放变成木棉花的瞬间,是阿娟体内来自家乡的DNA觉醒,也是阿娟对舞狮从未消磨的情感,是独属动画的浪漫。

故事:粤与沪交相辉映,展现雄狮精神
《雄狮少年2》的剧本完成度较高,起承转合结构分明,主旨清晰,价值正向,节奏一流。人物角色远比第一部丰富,情节的层次感、连贯性与张力甚至不比真人电影差。
和前作一样,《雄狮少年2》仍选择现实主义题材的草根叙事,镜头聚焦社会底层的人和事,依然主打雄狮精神和“雄狮DNA”,整体格调还是突出燃、励志、向上和为善。

另一方面,电影的情节设计更丰满,也更现实。虽然保留了一些笑点与合家欢元素,《雄狮少年2》更多着墨于现实的残酷性与冰冷性,加插了诸如网暴、控制裁判等“暗黑”情节,对阿娟们打工、打拳时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以及小雨寻求商业融资合作处处碰壁等状况也描述得更直观与细致,令观众揪心之余,共鸣感、代入感更强。

当然,现实题材电影都习惯于先抑后扬,阿娟们可不会被轻易打倒。虽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武术和擂台之上,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正名成为主线,但雄狮精神这一内核依然占据了电影的不少篇幅。“练舞狮也要练拳”“生于野草,活成雄狮”“我在野草的背后,看到的是一头雄狮”等台词也令观众始终不能遗忘阿娟心中的那头雄狮。

也许会有观众担心,《雄狮少年2》的故事舞台在上海,会不会因此而缺乏粤味?电影发生在上海,但粤味不仅没有缺位,反而与沪味交相辉映、相辅相成。
最直观,也是最能呼唤起观众情怀的是阿猫的那口广普。虽然来到了上海,虽然日常对着的都是张瓦特、小雨(王朝雨)等上海人,但阿猫的广普口音还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而张瓦特等人也不时说出一、两句上海话回应,这样安排,太有心思了,既亲切,也极具新鲜感。

除了说话口音,阿猫还将咸鱼和多道粤菜通过张瓦特的夜市“大生意”带到了上海滩,甚至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厨师与小吃店铺。
另一方面,小笼包等传统上海美食也频频同框,真的是令观众大流口水。
需要重点说的还有“咸鱼”。《雄狮少年2》中,虽然咸鱼强、阿珍夫妇等前作旧人只是匆匆亮相了几个镜头,但咸鱼却成为电影里重要的道具与元素。
阿猫炒菜离不开咸鱼,肖张扬在格斗之夜后台对阿娟的吐槽(“咸鱼翻身了还是咸鱼”)离不开咸鱼,甚至连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终极一战”,也是通过阿猫把咸鱼扔到肖张扬身上挑衅而间接促成的……
当然,肯定少不了醒狮和强仔咸鱼队那个醒目的红色狮头。

狮头陪伴着阿娟从广东到上海,见证了他在格斗擂台上褪去青涩变强壮,鞭策着他将滚龙肘、点穴等上海老师傅亲自传授的功夫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充满粤味的雄狮DNA,在上海滩同样耀眼,因为《雄狮少年2》的根就在广东!

国产动画如何表达民族化议题,是本片无法回避的命题。然而与诸多神话传说IP相比,两部《雄狮少年》让我们看到原创+真人题材民族化的更多可能性。
深挖传统文化,寻找其当下意义也许是这两部电影想要完成的表达,在这一部中,影片通过传统武术再次向传统文化靠拢,进行了又一次成功的价值回归。本片继续着既不仿美也不仿日的国风画风,而是对人物形象做了些许修正,让其更贴近大众审美,并不断探索国风的视觉呈现。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