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宝书法精粹


筑前国岛郡川边里户籍断简

纸本墨书,纵27.0cm,长64.4cm,作于飞鸟时代,大宝二年(702),从正仓院(奈良)传来、原由蜂须贺家收蔵,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户籍六年编一次,目的是为了以户为单位进行课税使役、征兵、均田受授等。这是大宝二年(702)筑前国岛郡川边里的户籍断简,是现存最早的户籍之一。最初为正仓院相传之物。 记载方法是一行一名,户籍按血缘顺序排列,户的结尾位置记录授予均田总数,在有文字的部分和纸接口背面盖有“筑前国印”。文字为六朝风格,书写工整。一般认为筑前国岛郡川边里是濒临玄海滩的糸岛半岛,即现在的福冈县糸岛郡志摩町马场一带,是岛郡的郡衙所在地。纸背面为天平二十年(748)的“千部法华经校帐”断简,这是户籍超过保存期后,写经所利用其背面之物。

紫纸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之一

纵26.3cm ,长764.9cm,作于奈良时代( 8世纪),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金光明最胜王经》共十卷,为劝说以四天王为首的诸天善神来镇护国家的经典。中国唐代高僧义净于长安三年(703)汉译,于十五年后传到日本。天平十三年(741)二月十四日,圣武天皇下诏命各国(国是日本古代行政区的一种)建立国分寺和国分尼寺,并规定各国国分寺的塔中要安置用金字写成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国分寺的全名应作“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是以《金光明最胜王经》信仰为基础,祈求四天王镇护国家的国家寺院。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可以说是作为佛教镇护国家的象征而制作的至高无上的经卷。关于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圣武天皇的诏书中只规定用金字,对于纸的颜色并没有指定。但是,从“写金字经所”(为了抄写金字的经典而设立的写经所)的文书可以得知,当时是抄写在紫色纸上。在奈良时代,金字抄写在紫纸上的例子很多。其制作方法如下:先将紫纸连接成卷,然后用金泥(将金粉溶于胶水中制成)画出细的行界,再以金泥抄写经文。抄写完毕并待金泥干了以后,写经者就以野猪牙磨金字,经打磨后的金字光辉耀眼,金泥在一转眼似乎就变成金箔了。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紫纸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据传本来是安置在备后国(今广岛县)的国分寺,十卷完整地保存下来,其金字至今依然灿烂发光与紫纸相互辉映,充满着气韵与品格,不愧为天平时代写经的绝品(天平时代指奈良时代的后期,大量吸收了中国唐代文化)。

贤愚经断简(大圣武)

传为圣武天皇笔,纸本墨书,纵25.7cm,长696.9cm,作于奈良时代(8世纪),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贤愚经》又称“贤愚因缘经”,收录六十九篇有关贤者与愚者的比喻故事,是一部十三卷形式的经典。本卷是由“波斯匿王女金刚品第八”至“金财因缘品第九”、“华天品第十”、“宝天品第十一”,以及“摩诃令奴缘品第四十八”的末尾等部分所构成,总行数为262行。由于第一段纸的长度不长,可推测所抄写的《贤愚经》并非十三卷的版本,而是十六或十七卷的版本。因曾为东大寺所收藏,因而有“大和切”之名,此外因传为圣武天皇所书,所以又称为“大圣武”。本卷使用称为“荼毗纸”的纸张抄写(荼毗为火葬之意),俗传是搀有释迦骨灰的纸,但实际的制作法是于搀入香木粉所制成的上等厚纸上,再涂上一层烧制贝壳粉末而成的胡粉。纸上并以淡墨画出行界。


写经一般采一行17字的格式,但是本卷一行只抄写11到14字,字形较大且笔线具有量感,端正而充满气魄。有人认为是自中国带回日本的写经,也有人说是来日的中国人所抄写,详情并不清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五十(和铜经)

纵24.0cm,长785.0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长屋王为庆云四年(707)六月十五日驾崩的文武天皇祈求冥福,令人抄写的《大般若经》的遗品。由于是和铜五年(712)的发愿,又称为“和铜经”。根据近年在长屋王邸宅遗址所进行的挖掘调查成果可以推知,发愿文最后所记载的“北宫”乃是长屋王之妃、文武天皇之妹,即草壁皇子之女、吉备内亲王的宫邸。此外,文中的“长屋殿下”,乃是其妃子吉备内亲王的称呼方式,因此可知这部“和铜经”应该是长屋王为了体恤吉备内亲王之意,为其兄文武天皇祈求冥福,令人在北宫抄写《大般若经》一部六百卷。这部写经的最大特征是未做分行的界线,乃是一部“无界写经”,其字体略小,用笔略生硬。经文之后所附加的发愿文,却是中国南北朝到隋代之间的笔法,用了比本文更早时代的书写风格。原600卷之中,现存太平寺所藏142帖,常明寺所藏27帖(今被指定为国宝),见性庵所藏43帖(今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如果加上分藏民间者,今应总共留存有220余卷。这部“和铜经”是《大般若经》译后五十年所抄写的,可能是今天留存最早的《大般若经》。

灌顶随愿往生经(石川年足愿经)

纸本墨书,纵25.8cm,长548.0cm,作于奈良时代,天平九年(737),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这是天平九年(737),时任出云守(即出云地方的地方官)的石川年足(688—762)所作的发愿文。卷尾有长达19行的批注,从中可知当时的书写背景。根据批注,石川年足为已故次子绘制药师如来、侠侍观世音菩萨以及日光、月光菩萨像各一幅,并书写此经典以为次子祈愿冥福。天平九年(737),天花大肆流行,许多人病死。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也在其中,石川年足的次子也可能是其中之一。《灌顶随愿往生经》为《灌顶经》12卷中的第十一卷经典,是关于释尊将入涅槃之时对普广菩萨的问题的回答并说明十方净土的情景及其往生因缘。除此之外,现存的石川年足愿经还有天平十年(738)为自身平安而写的《弥勒上生经》(重要文化遗产,京都高山寺收藏)、以及天平十一年(739)为已故父母祈福所写并安置于净土寺(山田寺)的《大般若经》600卷之中的第232卷(重要文化遗产,个人收藏)。

造东大寺司请经牒

纸本墨书,纵28.9cm,长223.3cm,作于奈良时代,天平胜宝七年(755),正仓院(奈良)传来,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天平胜宝七年(755)四月二十一日,造东大寺司(负责建造东大寺的机构)将230卷经卷交于兴福寺,此作品即为当时委托勘经(经文校对)的文书。原为正仓院相传之物。正文笔者为写经所的领官吴原生人。末尾有造东大寺司长官佐伯今毛人和吴原生人的亲笔署名。230卷经卷均包有不同的经套,据记载,上半部分96卷为紫微中台(光明皇后)的御愿经,下半部分134卷为图书寮(管理图书、书写等事务的官府)的经卷。后者有标注说明经书及经套均来自唐朝,并有关于经卷的纸色、封面和卷轴的记载,可以了解当时的写经装帧状况。在流传于世的正仓院文书中,本卷属于长文,是保存完整的造东大寺司文书,具有珍贵价值。

书状案

纵31.2cm,长980.3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藤原忠通(1097—1164)乃藤原忠实之子。曾担任过摄政、关白(辅佐天皇的大臣)等职,并晋升到太政大臣。精通于和、汉学,着有诗集《法性寺殿御集》及歌集《多田民治集》。

一品经怀纸(西行、寂莲等14件)

本帖由寂莲、西行等平安时代末期的代表歌人与书法名笔,以法华经28品一品一诗的方式所写成的怀纸,共14纸。从书写者的官阶来判断,应该作于治承四年(1180)到寿永二年(1183)之间。由于汇集了当时著名歌人的笔迹,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现在,由于西行所书的怀纸已经剥离而另行裱装为挂轴。本帖还附有土佐光起(1617—1691)所作的红叶图,原本画于封面内侧,因此,这些和歌怀纸被装裱成帖的时间也可以上推到此时。

手鉴《藻盐草》之一,纵39.7cm,长34.8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本书帖是江户时代以书迹鉴定为家业的“古笔家”所收藏的“手鉴”,为连页的经折装,收录了各种“古笔切”(指古书迹的断片,因收藏的相关地名或持有人等而各有称呼)。表帖以传圣武天皇御笔“大和切”(《贤愚经》断片)为首共117页,里帖以传圣德太子笔“户隐切”(《法华经》断片)为首共125页,共集录了古笔切242页。所谓的手鉴,本来是为了鉴赏众多的古书迹及名笔而制作的书帖。本件由古笔家收藏的手鉴,虽然也用来鉴赏,但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作为练习鉴定书迹时使用,因此与一般的手鉴不同,本书帖中没有标示书写者与古笔切名称,而另外制作手鉴的目录。手鉴的制作长期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古笔切的排列方式。

本书帖表帖的收录顺序为天皇(其御笔称“宸翰”)、亲王、摄家、平公家、和歌诗人等的书迹(摄家指曾任摄政或关白等辅佐天皇要职的大臣家族,平公家指日本平安时代以后,朝中文臣主要势力之一的平氏家族)。里帖收录顺序为“经切”(指佛典书迹)、善书者、书法世家、法亲王、高僧、连歌师、武士、女流等的书迹(法亲王指出家后受亲王封号的王子,连歌师则指善于连歌或以连歌创作为职者,而连歌衍生自和歌)。本书帖收录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古笔切,其中包括平安时代的代表性书迹“高野切”(《古今和歌集》断片)、“本阿弥切”(《古今和歌集》断片),此外还有“鸟下绘切”(《法华经》断片)、“南院切”(《新撰类林抄》断片)、“竹屋切”(《源氏物语》断片)、及“玉津切”(《蜻蛉日记》断片)等多数名品。本书帖与《翰墨城》(MOA美术馆藏)、《往昔之》(〈见ぬ世の友〉,出光美术馆藏)并称为“三代手鉴”。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断简 鸟下绘切(收于手鉴《藻盐草》)

歌集断简 六条切(收于手鉴《藻盐草》)


古今和歌集卷第二、第四断简(龟山切)

纵22.5cm ,长15.7cm,现藏于九州国立博物馆。


“龟山切”,为平安时代中期所抄写的《古今和歌集》卷一、二、四抄本的断编残简,分藏于各家。本馆馆藏品中收录有17页共39首和歌,是集其大成者。本文的特征包括,标有“古今和歌集卷第二”的内标题,以及收录有未见于广泛流传版本(定家本)中的和歌等,在研究方面备受关注。现在的装帧,是在各页贴有衬纸的折本装订,一般认为最初是缀叶装(日本古书装订方法之一)的册子。所用纸张全部撒有细碎云母(kira),每页上下两端或仅在下端缀入淡蓝的纤维。这种缀入淡蓝的纤维的用纸被称为云纸(kumogami),本作品中云纸的柔软感与透明感尤为值得一提,宛如天空中飘忽的云朵,充满了清雅情趣。纤细优美笔致行云流水于其上,本作自古堪称是平安古笔的佳作之一。如“龟山切”的名称所示,江户时代本作原为丹波国龟山藩松平家家传之物,后为实业家兼茶艺爱好者益田孝(masudatakasi),号钝翁(1848—1938)收藏。

圆珍赠法印大和尚位并智证大师谥号勅书

小野道风笔,彩笺墨书,纵28.7cm,长156.9cm,作于平安时代,延长五年(927),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延历寺第十代住持增命和尚圆寂时,由朝廷赐予“静观”之谥号,同时,增命之师、已故之圆珍(814-891)和尚则被升晋为僧人中地位最高的“法印大和尚位”,并赐予“智证大师”之谥号。时为延长五年(927),也就是圆珍和尚圆寂后第三十六年的事。

本卷即是当时用来宣告醍醐天皇(885-930,897-930在位)御令之诏书。据记载,内文是由藤原博文起稿,小野道风(894-966)誊写。在淡蓝色的纸上,施以淡墨界栏,并以具有量感的浑厚和样化书风及充满气魄的笔势所写成。被视为和样化书法创始者的小野道风,誊写本诏书之时年三十四,正任中务省少内记之职,担当书写诏书或位记的工作(位记指授予官吏位阶时所颁发的文书)。本诏书正面共钤有“天皇御玺”朱文方印十三处,背面有二处。

圆珍是延历寺第五代住持,也是天台宗寺门派的开山祖师,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得园城寺(三井寺)再次兴盛起来。

金刚般若集验记

纸本墨书,纵24.3cm,长14.2cm,作于平安时代,承历三年(1079),从高山寺(京都)传来,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金刚般若集验记》(3卷)是唐代孟献忠于开元六年(718)所撰的《金刚般若经》的灵验记,共由6篇70章组成,上卷为救护及延寿,中卷为消罪及神力,下卷为功德及诚应,是体现初唐时期《金刚般若经》信仰的珍贵史料。此作在日本自古就广为流传,在《日本灵异记》中将其与《冥报记》相提并论,在《今昔物语》等文献中也记载有来源于本书的传说,对日本的“说话文学”(即传说性质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本帖中有承历三年(1079)孟夏(4月)藤原师国的批注,由此可知其书写年代。据《尊卑分脉》记载,藤原师国为权中纳言泰宪或其弟上总介邦通之子,官封相模守、弹正少弼,官居从五位下(日本古代官职位阶)。本帖的首尾盖有“高山寺”朱方印,封面上有朱笔“五十五箱”,与镰仓时代的《高山寺圣教目录》的记载一致,由此可确认本帖原为高山寺寺传之物。《金刚般若集验记》最早的手抄本是平安时代前期书写并藏于石山寺的上卷及天理大学收藏的附卷残卷,而本帖则是完整保存有3卷的最古老抄本。作品装帧为粘叶装(日本书籍装订方法之一),封面上有竹制八双(装饰用小构件)。

法华经方便品(竹生岛经)

纸本墨书,纵29.6cm,长528.5cm,作于平安时代,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因本卷曾收藏于琵琶湖上竹生岛之宝严寺,故称为“竹生岛经”。原本应抄录了魏晋南北朝僧人兼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所译《法华经》八卷之全文,但目前仅存卷第一中的《方便品》一卷,即本件,以及现仍由宝严寺收藏的经摺装《序品》一册。

本卷采用以金、银泥描画蝴蝶、禽鸟、宝相华、花草、祥云等纹样的上等纸张,其上施以金泥行界,每纸28行,书写之笔致沉稳而工整,是极为优美的装饰经(指具有装饰性目的之写经,纸张染色并描绘各种纹饰,施加金银粉或细箔)。现存的《方便品》及《序品》上,都有松花堂昭乘(1584-1639)的题跋,松花堂昭乘与本阿弥光悦、近卫信尹等宽永年间三大名书家,同誉为“宽永三笔”。跋文中虽提及此卷出自源俊房(1035-1121)之笔,但并无确凿有力之证据。



秋荻帖

彩笺墨书,纵24.0cm,长842.5cm,作于平安时代(11—12世纪),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本卷正面的书迹称为《秋萩帖》,但“秋萩”之名与书迹内容无关,乃取首句起头文字的同音字而成。本件是以草假名书写的重要遗例(草假名是平假名完成之前、运用汉字的草书体字形标示日文读音的过渡期文字),此外,并以其用纸与笔迹之美,在日本书法史上特为著名。

《秋萩帖》由二十张纸接成,除了白色之外,还有染成深浅变化不同的蓝、茶、黄、绿等各色楮纸。自第一段到第十五段纸上,共书写了四十八首和歌;第十六段至第二十段纸上,则抄写了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十一封书信。据说第一段纸的书写者是小野道风(894-966),第二段以下是完成和风化书法的藤原行成(971-1027),但并无确实证据。有人认为是平安时代后期的作品,或是伏见天皇(1265-1317,1287-1298在位)之笔。

《秋萩帖》第二段纸以下各纸纸背另有书迹,内容是西汉时代的思想类典籍《淮南子》卷二十中的《淮南鸿烈兵略间诂》,其楷书遒劲而端正,乃唐人钞本。


和汉朗咏集卷下断简

纵28.1cm, 长94.4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和汉朗咏集》的断简之一,原为卷轴的形式,而现存者仅有断简数页。本幅用纸为一种以云母刷印出牡丹唐草与狮子唐草纹样的唐纸,纸面纹样与强而有力的笔致相互辉映,为一件秀逸之品。此外,有“同日未刻染笔,申时终功,定信”的题记,由于是以善书而闻名的藤原定信(1088—1158)的亲笔签名而受到重视,然而也有人认为这个题记是后世的模写。

绀纸金字一字宝塔法华经

绀纸金字,作于平安时代长宽元年(1163),安乐寿院(京都)传来、原由内藤湖南收蔵,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各卷的首页背面均记载有愿文,可知是心西入道于长宽元年(1163)六月为许愿自己的往生极乐而作。同类经卷有第四卷(个人收藏)及《观普贤经》(个人收藏),此作起初与开结二经的两卷合为10卷本。

衬页画的图样与传至京都栗棘庵的南宋(12世纪)版本法华经(7卷本)的横条形扉页绘的左半部分有相通之处,是对新求来的南宋版本扉页绘进行临摹而绘成的珍贵文物。第3卷的衬页画上绘有三草二木喻(药草喻品)、大王飨膳 (授记品)、宝所化城喻(化城喻品)等,第五卷上绘有衣裹宝珠喻(五百弟子品)、诵读之僧(法师品)、海中涌出的文殊菩萨(提婆品)、驾飞云的龙女(提婆品)等,笔致灵活。另外,第5卷的图样正是7卷本南宋版本第4卷所附图样。本纸施银泥边界线,各行中用银泥绘有15座五轮塔形宝塔,在其水轮(佛教四轮之一,属于佛教宇宙观范围)部分用金泥逐字书写有经文。另外,根据衬页上的修缮铭文,可知本经为正保三年(1646),流传至当时与鸟羽天皇因缘颇深的安乐寿院。此后又经历播州法华寺地藏院而散逸。

苇手绘和汉朗咏抄

上卷纵27.9cm,长1367.9厘米,下卷纵27.9cm,长1422.9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本件是在画有“苇手绘”的纸上抄写《和汉朗咏集》的作品。根据下卷所记载“永历元年四月四日,右笔黩之,司农少卿伊行”的跋文,可知本作品是于永历元年(公元1160年),由藤原行成(972-1027)第五代孙藤原伊行(又称世尊寺伊行)所抄写。藤原伊行以书法家而闻名,着有书法的秘籍《夜鹤庭训抄》。

和歌体十种

彩笺墨书,纵26.0cm,长324.0cm。作于平安时代,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和歌体十种》为完成于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论述和歌的著作。由于被认为是壬生忠岑的著作,所以又名为《忠岑十体》,壬生忠岑为平安时代中期的和歌诗人兼和歌学者,且为“三十六歌仙”之一。但今日对于壬生忠岑着的说法尚有疑问。本件为现存《和歌体十种》最古的抄本,所用纸张为漉有大朵蓝色与紫色飞云的薄“鸟子纸”(以雁皮的树皮为主要原料、色泽如鸡卵的上等日本纸,而雁皮为日本特有的落叶灌木)。内容将和歌分类成十种体裁,各附有以假名书写的五首和歌作为例子,并加上以中国古文所书写关于各体裁的说明。在卷末,江户时代的古书迹鉴定家古笔了佐,提及书写者为藤原俊成的祖父藤原忠家,但并无确实的证据。

手鑑“月台”

纵26.25cm,长9.4cm。作于奈良—镰仓时代( 8—14世纪),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该古代墨迹断片帖是活跃于明治大正时期的和歌诗人、著名古代书法研究家大口周鱼(1864—1920)生前心爱之物。周鱼搜集了诸多古墨迹和佛经手抄本的断简残编,此帖精选了其中的79页书法大家的墨宝。与过去的古代墨迹断片贴的排列方法不同,此帖分为两大类,正面是38页古墨迹,背面是41页佛经手抄本。其中包括相传为菅原道直所书的紫笺断简(金光明最胜王经)、相传为菅远道真所书的二月堂烧经断简(华严经)、相传为光明皇后所书的蝶鸟底绘经书断简(四叶法华经)、相传为小野道风所书的爱知断简(观普贤经)、藤原定信所书的户隐断简(法华经)、相传为白河院所书的莲华王院断简(口传观无量寿经)、目无经断简(金光明经)、相传为后鸟羽院所书的清水断简(法华经)等装饰性经书断简。

后醍醐天皇宸翰消息

纵32.3cm,长92.7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后醍醐天皇(1288—1339)为了吊唁郢曲的老师绫小路有赖之死,允许将其秘曲及家传文书相传给其七岁的遗儿敦有的书信。从有赖去世的时间来看,这封书信应该是元德元年七月所写,写给倍受天皇信赖,当时担任敕使的洞院实世之父。其雄浑的书风令这一封书信生色,字里行间也随处可窥对名家的过世感到心痛,也显示了天皇深深关心音乐的一面

花园天皇宸翰消息

纵30.3cm,长69.7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元弘元年八月,在后醍醐天皇供奉宝器临幸笠置山这一日,花园天皇(1297—1348)写给其弟尊圆亲王的书信,信中提到对于洞院公敏与洞院实世已经供奉宝器一事感到十分的惊讶与不安。如同书信中“只惘然”的文句所示,花园天皇对于使者接二连三传来的消息十分困惑,也显示了当时元弘之变的紧张气氛。虽然书信内容充满了惊愕之情,但其行笔毫不紊乱,也令人惊讶。


近卫家基消息

纵31.1cm,长103.0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被称为净妙寺殿或者高山寺殿的近卫家基(1261—1296),针对朝廷询问有关“八幡修理事”提出自己见解的书信。书信中所提到的“妙清”,即是弘安三年(1280)奉命补任石清水八幡宫检校的人物,因此书信中所称的“八幡”应该就是指石清水八幡宫。书信的时间不明,但是由于家基的笔迹仅见于《大手鉴》(国宝、现藏于阳明文库)以及《古文书大手》(重要文化财、现为个人收藏),因此本书信十分贵重。

华严十重唯识瑺鉴记 第四卷 凝然笔

纸本墨书,纵27.7cm,长1390.9cm,作于镰仓时代,正应五年(1292),现藏奈良国立博物馆。


凝然(1240—1321)是镰仓时代东大寺的高僧,师从戒坛院圆照,因博学精记而闻名,修习华严、律、真言、净土、禅等佛法,毕生留下一千二百余部及一千二百余卷的著作。镰仓时代南都教学复兴,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高僧。其中凝然尤为著名,被尊为日本华严教学的集大成者。本书对十重唯识进行了阐述,为凝然53岁时所著,由7卷组成。唯识的含义与唯心基本类似,分别是法相(佛教用语)和华严中的重要思想。本书的形式是对《华严经探玄记》的引用和注解,并充分引用有关唯识的经论。凝然在此书中充分展示了其在华严学和法相唯识学方面极为深厚的造诣。另外,本卷利用信笺(信纸)的反面,信笺上写的收信人是“戒坛院御房”,估计指的就是凝然吧。此书是了解凝然和戒坛院活动的珍贵史料。

西园寺实氏夫人祈祷文

传世尊寺经尹笔,彩笺墨书,纵35.4cm,长335.1cm,作于镰仓时代,弘安五年(1282),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弘安五年(1282年)十月,太政大臣西园寺实氏的夫人藤原贞子(1196—?)为了祈求自己死后的冥福而进行逆修供养时所写的发愿文。用纸以金银泥绘出草花以及蝶、鸟的底绘,其上以文雅的书法书写而成。贞子为权大纳言藤原隆衡之女,在写下此发愿文三年后,于北山第举行了盛大的90寿辰庆贺会。实氏与贞子之女姞子(大宫院)为后嵯峨天皇的中宫,育有之后的后深草、龟山两天皇。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纵25.8cm,长357.3cm,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绀纸银字的高丽写经之代表作。根据最后的题记可知,这是至元十三年(1276,忠烈王二年),高丽国忠烈王在位期间(1275—1308)发愿而抄写的银字大藏经的其中一卷。抄本用笔与结构皆严整,封面上有以金银泥描绘的韦駄天,一行14字,首题之下,以千字文来标示顺序,但经文最后的部分已经缺失。由于从卷本改装为折本,上下天地稍被裁切,因此上下的空间稍显狭迫。忠烈王数度发愿抄写银字大藏经,由于是君王的发愿,所以抄本也有相当的水平。

明惠上人歌集

纵27.8cm,长1158cm,现藏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是将后深草天皇(1243—1304)的亲笔书信收集成卷的作品,从正应到永仁年间(1288—1299)收有二十封书信,除了一封之外都是断简的形式。这些书信有两个共通点:第一,多数的书信背面都编有数字;第二,多数的书信都以“谨言”以及花押来做结尾,应该是写给其子伏见天皇。从纸背上的痕迹来判断,原来背面另有抄写的经文。从这些细节可以推测,这件作品原来是伏见天皇为了供养其父后深草天皇,发愿所制作的消息经,即将其父亲深草天皇的书信收集为一卷,并在其背面书写经文的做法。正应三年(1290)正月,后深草天皇(1243—1304)写信给伏见天皇,提到任命洞院公守为大将一事,后深草天皇对于任命公守为大将虽无异论,但是建议伏见天皇在自身的判断之外,也应询问鎌仓幕府的意向。洞院公守是后深草天皇之妾玄辉门院的弟弟,正应三年七月二十一日被任命为左大将,十二月二十五日被任命为内大臣。书信的背面有“十五”、“十一”的数字。

资料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