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斋故事里,狐仙的世界是等级森严的
要修炼到第三个阶段,拿到“委任状”的狐仙才算有了编制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有关狐仙的民间传说,追溯下它的前世今生。那些修仙类的小说,包括一些很火的仙侠电视剧(比如《香蜜沉沉烬如霜》《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都是基于同一个世界观来讲述的。这便于大家今后看聊斋狐仙故事时,对狐狸有一个大致通透的观念。
狐修千年泪沾身,狸心只为薄情苦。《聊斋志异》通篇有五分之一(83篇)是谈论狐狸的。先秦时期,人们曾把狐狸当成生育方面的祭拜神祗。那时新生儿的存活率特别低,一直到清朝,对女人来说生孩子都是一件危及生命的难事,好比去鬼门关走一遭。不光大人性命堪忧,小婴儿也很容易夭折。
古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非常重视子孙绵延,所以就虔诚地祭拜狐狸,特别是九尾狐。九尾狐也成了代表家族人丁兴旺的符号。

狐狸是什么时候跌落神坛的?为什么后来会演变成近乎贬义的一种象征呢?现在,我们一听到狐狸这个词,就感觉是骂人的涵义。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也许来自于一本神魔小说——《封神榜》,里面有个被千年狐精附体的妲己,她魅惑主上,残害忠良。第二个,是源于清朝统治者强推的一些政令因素。
狐仙似乎也分为三个修炼等级,第一个是凡狐,就是普通狐狸,它遵从道家吐纳的修炼方式,修炼内丹。比如聊斋故事《娇娜》中,狐女娇娜吐出来为病人医治毒疮的那颗内丹。
第二个等级是狐妖。凡狐修炼五百年后它就可以升一级。这个时候它可以幻化成人形,进入人类的社会,然后跟人进行一些利益互换,来获取自己修炼所需要的功力(相当于等价交换)。
第三个等级是狐仙(狐妖再修炼五百年就会成为天狐),这时也就可以成神了。大致就这么三个阶段,然后每一个阶段都是五百年。
每五百年他们就会遇到一次劫难,每次劫难大概是天上的神仙(上仙)对人间各种类别修炼者的一次无差别打击。渡过这次劫难,他们就能升入下一个阶段;如果渡过不了,他们就魂飞魄散,化灰化烟。
这样看来,狐狸跟道士的修炼方式其实是一样的。比如说,道士修炼到一定的时候,他也得渡劫。有时,我们看到天气突变,电闪雷鸣,就会开玩笑问说,是不是哪位道友正在渡劫?
但道士修炼好像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步骤,他们是直接从凡人就修炼成仙。狐狸就不一样。狐狸得先从狐的形态修成人的形态,再从人的形态修成来去自如的仙。
咱们不要以为狐狸好像就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他们跟人类社会是一样。每一个狐狸(或者每一个狐妖、狐仙)的性格秉性、喜好都各有特点,都不是一个模子。所以你不能笼统地称他是某一类。不能这样简单的划定。每一只狐狸修炼出来后,也都跟人一样,行事风格各有不同。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首先,狐狸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是凡狐;第二个,是炼成人形的狐狸;第三种就是传说中的狐仙。你可以理解为第三个阶段的狐仙是已经有了编制的。
狐妖跟狐仙的区别,就是一个没有编制(临时工),一个有编制(gwy)。这个所谓的编制,可能是天庭的一个委任状,或者是正式的一个批文。可见,他们的游戏规则其实跟人类差不多。人类的社会有好人也有坏人,那么,狐狸那边应该也是一样。
不光是狐狸,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修炼成精,包括古董、花草树木、鱼虫猛兽等,都可以修炼成精。在修炼过程中,他们可以来到人类的社会,与人交往。
比如说,白素贞与许仙结为夫妻后,也还在潜心修炼,期间她也没有去害人。当然,有些狐狸(或白骨精之类的)进入人的社会后,为了让自己的法力更强,或有别的自私想法,就会变成帅哥美女去跟人搭讪,以便吸取别人的精髓。

那为何狐狸会跌落神坛?流传到今天,它又怎么演变成一个近乎贬义的词?转折点出现在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特别推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那套说辞。(我个人觉得朱熹是封建传统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毒瘤,他祸害了整个古老的华夏文明。)前文讲述狐狸在古时候是一种代表生育的崇拜图腾,有的人就认为这跟X挂钩了。他们于是将其归于严加禁止的范畴。
明末清初,供奉狐仙的习俗在民间就已广为流传。后来,康熙皇帝竟颁布了一道法令,不允许民间祭拜狐仙。只允许供奉列祖列宗、城隍灶王、孤魂野鬼。
法令是这样颁布,但由于执着于这方面民俗的信众太多,地方官员很多时候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严苛管束。甚至,很多官员在府衙的一角也会放一个小佛龛,里面供奉着狐仙。不是说官员也参与迷信,而是,这反映了官员对于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的一种妥协。
比如说,那时也没有推广普通话,如果你是一个北方人,中举后分配到南方去做官。到了南方后,你连别人在说什么可能都听不明白,两眼一抹黑。所以,有很多细枝末节对于当时的官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
当然,也会有一些愣头青。到了地方以后,他就试图对一切看不惯的陈风陋习施予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用想,那他的下场一定会很惨,要么就是死于非命,要么不久就被罢官。只因他不懂得为官之道。
各地都有各自地方上的职场生态,在碰到具体环节的时候,就得开动脑筋,灵活机动地处理。行事不能过于墨守成规。有时候,法律不外乎人情。包括今天也是一样(法律应当顺应人情,即符合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被社会接受和执行)。
所以,那些官员也会在府衙里面供奉狐仙。他们还给狐仙起了一个名叫守印大仙(官员都有个印章)。

关于民俗中狐仙地位的演变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程朱理学风行后,“存天理,灭人欲”这些奇葩观点成了主流思想。如此一来,那些关于X方面的文化符号都被禁锢、抹杀。刚开始,大家对狐狸是崇拜的做派,结果演变成谈性色变。
直到今天,也还有这种抱残守缺的人。他们表面上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一谈到X他就表现得义正言辞,一副批判打杀的面孔。其实,不外乎是自己得不到而心理变态罢了。
我们前面也了解了,修炼中的狐狸每五百年就会经历一场劫难,这叫渡劫。这个关键时刻,如果他们躲过去了,级别就更上一层楼;如果躲不过去,只能灰飞烟灭。这何其残忍!记得聊斋故事《娇娜》中,孔生就帮狐女一家躲过了一劫。
那是否凡人都可以帮妖物去躲劫呢?不是的。在民间传说里,能够中举的,都不是凡人。比如说,中状元的,我们都会说他是文曲星下凡(武状元就是武曲星下凡)。大家都认为,那些有功名日渐显贵的,都是天上的某一个星宿下凡。所以,在聊斋故事里就出现几次,某男子帮助狐狸挡过一劫(聊斋故事《小翠》中也有此情节)。
日本从古至今就一直信奉狐仙,也会把狐仙供奉起来。他们称之为稻荷信仰。那国内接下来的狐仙民俗演变又是怎样的呢?1949年后,动物就基本不能成精了,国内也很少听到狐仙的传说了。
而在东北地区,这方面的历史遗存还是特别多,什么狐(狸)、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五大保家仙。体现了人对自然和动物的敬畏和崇拜。
另外,网上有一些传说,说是某个明星,谁谁谁,属于某个仙家门派。这里就不过多地说了。

这就是有关狐仙民俗大致的世界观。了解了狐仙地位的演变史后,再去读这方面的故事书,就很容易看明白了。这个历史观初步形成于康熙年间(这时狐狸已被定义成一个不太好的事物了)。
那些修仙故事里,一般是人先去捉妖,然后妖吃人;人去捕动物,动物可以去修炼成妖,再去招惹人;人也可以通过修炼成仙,再去捉妖……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彼此的晋级手法都已很熟练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话题。因为封建统治者强势意志的影响,导致很多文化的表现形式发生转变。比如说,佛教里有三生佛的说法,即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指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
因为弥勒佛的教义内涵(据传,弥勒佛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承诺将在未来的世界中降临,拯救众生。弥勒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深深融合。在《西游记》中,弥勒佛匡扶正义,乐于助人,肥头大耳的形象,给人感觉十分亲切),历史上好几次农民起义打的都是弥勒佛的旗号(包括武则天在内)。
朱元璋登基后,出于种种考虑,为巩固自家政权,细思极恐之余,又不能把弥勒佛直接从寺庙里清走。于是,只得把弥勒佛放在寺庙门口的位置。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转变,其意义很是深远。

如此一来,人们步入寺庙后,当然都会想赶着去大殿里拜那个主位的体量庞大的佛祖。有人也许会问,弥勒佛为什么要放在门口呢?是因为笑口常开,迎八方来客吧?其实,这就是古时人们的一个意识所决定的形式,也就一直沿袭至今了。
微信公众号:邛水河畔的奇人奇事
(遥遥在此恭候列位看官关注,欢迎点赞、转发,私信发“今日头条读者”参与评论。 )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