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铜井、甘井,老北京那些井与胡同的渊源(上)
我们常说市井生活,形容它为人间烟火气。何为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人认为市井生活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不需要远大的理想;有人认为聚焦市民生活就是要聚焦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生活。
市井市井,字面意思离不开“市”和“井”。“市”很好理解,可以是街市、闹市,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井”即水井,生活离不开水,自然离不开井。
对于北京而言,井又被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因为北京很多胡同都和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随着自来水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井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但井的故事以及井和胡同的渊源依然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
京城百姓用水依靠水井 衍生出专门挑水的“三哥”
以前百姓用水,多依靠水井。但大家忌讳院子里有水井,于是就到附近的井台上,用绳子栓个木桶自己打水。

据粗略统计,清代时北京内外城共有一千多眼井,而且北京一半以上的胡同有水井,毕竟百姓生活离不开水井。因此很多胡同都带有“井”字,比如沙井胡同、三井胡同、铜井胡同、甘井胡同等。
虽然有很多水井,但并不是所有水井里的水都是甜的。
清人震钧的《天咫偶闻》中载: “京师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饮之,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碱。井之佳者,内城惟安定门外,外城则姚家井。而安定门外,尤以极西北之井为最,地名上龙,其水值又增于它井焉。”
《燕京杂记》中说:“京师之水,最不适口。水有甜苦之分,苦者固不可食,即甜者亦非佳品,卖者又昂其价,且画地为界。”
由此可见,甜水来之不易。因此有人在打到甜水之后,就在井边上搭个窝棚,住在那开始卖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井窝子”。人们去那买水都得给钱。

随着买水人数的增多,卖水的人就会置办水车、扁担、伙计等,到附近的胡同或商铺去送水。有的按月给钱,每天早上给他们续满一缸水;有的按挑儿给,得先买一个水牌子,倒一挑水,要回一个水牌子。
清人李光庭的《乡音解颐》中说:“京师水多咸味, 有以车载甜水至人家鬻之者,日以竹牌计之,月尾取值。”
这些送水的人也有一个称呼,一般叫“倒水的”,也有的称“水塞儿”或“水三儿”,比较熟的人就叫他们“三哥”。

明代时这些挑夫多是山西人,到了清代就变成山东人接手这个业务了。这个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别的权力没有,就能控制百姓的水量。因此就会有很多卖水的人通过不同方式折磨顾客,要不就是涨水钱,要不就是水没了也不给倒。这些人被百姓称为“水霸”。
这些水霸不仅打骂水夫,扣工钱,还会让水夫过年时给顾客“送礼”。说是送礼,其实就是他们从粉房里先赊来,到头来还得百姓给钱,以“打赏”的名义给水夫,这赏钱远比送的礼价格高。最后这赏钱还得给水霸。
直到北京解放后,随着自来水的普及,这个行业才慢慢消失。
关于井,也有很多传说。
北新桥有一个锁龙井。相传是姚广孝降服神龙,将它镇于古井之中,并对它说,只要桥旧了它就能出来了。随后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北新桥”,意味着这条恶龙再也出不来。据说只要拉动拉链,恶龙生气就会使水泛滥,淹没北京城。
但这都是传说故事,据专家调查,其实锁龙井下面有一条暗河,水流湍急,水压较大,当水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从井口喷出,可能会酿成水灾。但是用铁链填堵,就能控制水压问题。所以一旦拉动铁链,就会造成水压变化,底下的水就会往上涌。

故宫里还有一口“珍妃井”,在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据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派人威逼珍妃跳井自尽,珍妃不愿,但最后还是被人扔了下去。怕她跑出来,上面还盖了块石头。后来这口井被人们称为“珍妃井”。

图源北京日报
《京报》诞生于三井胡同 D3创意社区为胡同带来青春活力
在前门一带,有一个三井胡同。这条胡同曾是《京报》的诞生地,京剧演员王琴生、恩晓峰等曾在此居住。目前胡同内的D3创意社区也深受年轻人欢迎,体现着历史和现代的文化交融。

图源网络
三井胡同位于前门西大街南侧,东西走向。东起扬威胡同北端和大宏巷交汇处,西至延寿街,北侧和石猴巷相连。明代称三眼井,属正西坊。因巷内水井石盖上有三个孔得名。1965年改为三井胡同。

图源网络
1918年,邵飘萍在三井胡同38号创办了《京报》,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
《京报》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齐名于上海的《申报》,同时也是北方唯一拥有自建馆舍的报纸。
办报仅一个月,《京报》的发行量就从300份增加到4000份,最高日发行量达到了6000份,成为当时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五四运动时,邵飘萍主持《京报》连续对北洋军阀和官僚投靠帝国主义的罪行进行抨击和揭露,不断声援学生和工人的爱国行为。

图源网络
此外,毛泽东还声称:我是邵飘萍的学生。
1918年10月14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邵飘萍给蔡元培提的建议。第一期成员就包括毛泽东、谭平山、罗章龙等,这都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
这时的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他的新闻观的形成离不开邵飘萍。
1919年2月19日,邵飘萍讲授《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前去听讲。随后的几个月,他一直都在听邵飘萍的课,对于邵飘萍所说的“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等观点印象深刻。这对他日后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回忆邵飘萍时,毛泽东声称他是“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到了晚年,毛泽东也一直说“我是邵飘萍的学生”。
此外,胡同内的门前剧场与造物工厂、暗房咖啡馆一起组成了一个D3创意社区,深受年轻人的青睐的同时,还为胡同带来了青春活力。
门前剧场是一个下沉式剧场,最多可容纳七八十位观众,之前是社区闲置的活动空间。剧场外的前厅是一个艺术概念餐厅,只能容纳7桌客人。剧场和餐厅推出了共同经营,还推出了创意营销。在看戏时,可以买一杯酒进场,边看边喝。

图源北京日报
剧场从2022年12月以来,举办过脱口秀、话剧、新式京剧、评书、复古摇摆舞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虫洞剧团的剧目有即兴表演、与现代舞结合、诗歌助兴等多种形式。
剧场与造物工厂、暗房咖啡馆一起组成了一个D3创意社区。暗房咖啡馆是胶片摄影主题的咖啡馆兼书吧,造物工厂有600余平方米的空间,可用于展览和工作室。
这个D3社区存在的意义可以引用艺术家王五龙所说的话:当下能为生活赋予诗意和热情的人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弹丸之地,这些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热爱和热情给予别人,很珍贵。
《京报》创刊所在地和D3创意社区也就几步路的距离,体现着历史和现代的文化交融。加上前门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为这条胡同加深了文化色彩、
关于三井胡同,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有兴趣的老街坊可以后台回复“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