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爆竹“禁“”限”背后的民意诉求

□初心

春节临近,是否解禁烟花燃放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多地已经积极拿出了保障美好新年的实招。近日,河南多地、辽宁鞍山市,以及广东佛山市等地已经明确,2025年春节可以有序、限时或在限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烟花爆竹的“禁”与“放”,需要在千年民俗与环保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相关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读懂民意诉求,须知每一项具体政策背后都连着民生,只有重视民众的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扫除政策落实中的阻力和障碍,实现民俗与环保的“双赢”,如今多地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出台了烟花爆竹“禁改限”政策,既提升自身法治意识和精细化治理水平,又惠及企业、让群众满意,这无疑是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的利好之举。

一枚烟花、一声爆竹,蕴含传统与现代的张力,能否让它们与城市治理彼此兼容、与社会文明相得益彰,考验着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细心和耐心,折射出地方政府精细化治理水平,一些地方搞“一刀切”的做法,这不仅会“切”淡年味,“切”伤群众感情,还会给烟花爆竹行业的产业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做法尽管披着安全、环保的“外衣”,实际上是一种“懒政、惰政”行为,这种以激起民愤为代价的“风平浪静”,其实是不可取的。

另外,松绑“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也不等于听任不管,“一放了之”同样是一种不作为行为。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各地的环境质量、生产安全、百姓诉求等因素综合考量,对解禁后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与风险事故等进行全面研判,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制,同时,一定要切实做好配套措施,严查劣质或有安全隐患的烟花爆竹生产、销售,避免噪音扰民、加强安全宣传、做好消防预案等等,只要燃放烟花爆竹的事故少了,争议也就少了,政策推行的阻力也就少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就相应提高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爆竹的声音是吉祥幸福年的“标配”,随着烟花爆竹一起升腾绽放的,是千年的传统习俗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现在多地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不让绵延上千年过节仪式“静悄悄”,既是对年俗传统的实质性回归,又是对群众诉求的有效解决和回应,必将赢得更多点赞。

举报
评论 39
  • 支持!坚决反对因环保而禁放鞭炮!这是春节传承也是民心所向!

  • 禁的背后是当地官员的懒政和不作为的表现!

  • 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到了今天却成为了争议!是谁在以各种现在所谓合理的名义,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