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忆中越战争:美国军事牵制苏联,中国对越南进行打击

1979年4月,邓小平在接待美国众议院议员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对美国政府在中越武装冲突中的态度和立场是满意的”。

此时,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烽火刚刚平息不过两月。美国究竟在战争期间,做了什么令邓公感到满意呢?

1979年1月,邓公访美期间是否将“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之设想提前告知美国,并与美国进行了协商?如果双方就此事进行了探讨,美国对中国即将“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的想法持何种态度?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对战争又做出了何种反应?美国的立场及反应对战争的进程、结果产生了何种影响?

诸多问题都是历史的疑云。很多年后,许多谜题才有了答案。卡特时代的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晚年曾写下回忆录,披露了不少隐秘内情。

一、美国预案

1978年至1979年,当中越关系日趋恶化之时,中美关系则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双方决定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建交公报》确认了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目标,特别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从中美建交的时间和《建交公报》的内容来看,苏越同盟显然大幅度推动了中美建交的步伐。

二十七天后,应美国总统卡特的盛情邀请,邓小平又赴美访问。但在邓小平来访之前,美国方面就对他此行极有可能提到的越南问题做了预案准备。

实际上,早在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兵侵占柬埔寨之时,美国就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局势和中越武装冲突爆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多次评估,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提交给国家安全委员会(下文简称“国安会”)的情报评估中也多次提出警示,提请政府密切关注这一问题。

1979年1月25日,美国国安会在讨论邓小平访美的目的之时,一致认为邓小平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说服美国,使美国确立强烈的反越立场”。为此,美国应采纳的对策是使中国人相信美国不会帮助苏联在印度zhi那地区对付中国,同时应竭力阻止中越军事冲突的爆发。

1月26日,美国国务院召开了讨论越南问题的内部会议,一致决定:一方面要继续孤立越南,要求相关国家停止对越南的援助,另一方面要使中国意识到,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将会损害国际社会在印度zhi那问题上已经取得的成果。此后,美国国安会又召开了一次关于“邓小平在访问中将可能谈及的话题”的会议,再次肯定了美国政府不支持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行动的结论。

1月28日,对一切尚不清楚的邓小平抱着希望顺利飞抵华盛顿。当天晚上,邓小平应邀参加了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家宴。家宴上,美国政界一众人物云集,其中就有美国国务卿万斯。觥筹交错间,邓小平向万斯表达了希望与卡特总统就越南进行专门性协商的愿望,万斯当场承诺立即进行安排。

第二天上午,邓小平和卡特开始了第一次正式会谈。整个访美期间,邓小平总计与卡特总统进行了2天3次正式会谈。苏联及其盟友越南的对外政策在两人会谈中所占的篇幅最大。针对卡特的担忧,邓小平特别强调了近期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所犯下的种种恶行。

邓在提到越南时,开门见山地指出,越南百分之百是“东方的古巴”。邓小平有意强调越南的威胁,显然是为其后提出“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的设想埋下伏笔,希望届时美国在国际上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鉴于此前美国政府内部已在对越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卡特在会谈中没有做过多倾向性表态,只是“打太极”似地以美国政府内部需要对此进行商讨为由敷衍过去了。不过,卡特又为中国提供了些许情报:近期未发现苏联军队向中国边界附近移动的迹象。

二、美国表态

在邓小平离开美国之后,为了避免在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多方压力之下而“谴责中国”的被动局面,美国政府开始对中越边境地区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并起草了一系列研究报告。

2月6日,布热津斯基将这些研究报告整理成一份备忘录上呈至卡特总统。该备忘录中指出,中、越两国的敌对行动可能引发“国际混乱”,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苏联威胁”。对此,布热津斯基提出了3种应对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明确地在国际上支持中国的行动,但这将使美国在舆论上陷入支持战争的窘境;第二种方案,美国和苏联等国家一道,公开谴责中国的行为。这一方案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苏联达成谅解,但对中美关系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第三种方案是,要求所有外国军队从印度zhi那地区撤出,即在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的同时,也要求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它“既表明美国反对侵略性行动,又不会使中国因受到谴责而处于孤立的地位”。据布热津斯基估计,苏联和越南不大可能接受这种方案,这样美国可以顺理成章地给中国提供掩护。

2月17日,战争爆发数小时之后,卡特即召开了国安会会议,专门讨论中越边境地区的形势及美国的应对政策。

在首次会议上,卡特就确定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目标和应对战争的原则:“不军事卷入,不因中越战争而扩大在东亚的军事基地”,但是美国“拥有决定自己行动的权利”,以此“对苏联形成牵制”,阻止苏联的武力介入。

在确定了美国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美国中情局局长腾纳在首次会议上介绍了战争的形势,他认为:第一,中国的军事力量占明显优势;第二,中国的军事进攻将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能仅限于越南北部山区。

在清楚了事发地区的形势之后,国安会开始讨论更为重要的问题———美国应对这场战争要作何反应?

经过了激烈讨论,国安会一致决定,如果有记者问起,美国事先是否知道战争会爆发?美方的回答应是:“我们已经注意到中越边界附近的军事设施,且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就此问题阐明了立场”。

关于媒体很可能会提及的“邓小平在访美时是否提到这场战争”问题,有人建议回答“邓小平在没有特别地阐明中方意图的情况下曾拐弯抹角地提到这一问题,但美方在当时即表达了立场”。在这一问题上,其实卡特倾向于同情中国,他认为中国政府在进行自卫反击战之前就已将消息告知美方,表明了对美国的信任。美国应“珍视中国的信任”,在公开表态中不要提及中越武装冲突爆发前邓小平给卡特总统的信件,否则将陷中国于不义。

最终,在卡特的强烈建议下,国安会决定改变说辞为:“邓在访美期间未提及中越战争问题”;同时,也不能表现出美国政府已就此问题进行过讨论,而应表现出“美国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十分有限,以免被误认为美国已深深卷入冲突。

统一论调后,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始公开表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一方面指出“在亚洲共产党国家之间的斗争中,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否认中越武装冲突爆发之前美国和中国在此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另一方面,美国在公开表态中“劝告中国、越南和苏联保持冷静”,不要“采取使冲突升级的行动”。

从这段发言可看出,卡特实际接受了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备忘录中的第三种方案。其实,美国之所以重视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公开立场的表述,是因为战争恰好在邓小平访美后爆发,很容易让其他国家产生一种印象———即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在此问题上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从而使外界认为美国与战争有关,这是美国所不愿的。

但是,在表态时美国又要顾及中国的感受,他们不能与苏联人坐一条板凳,因为这样将可能使刚刚建交的中美关系陷入争吵。因此,美国政府在表达公开立场这一问题上特别小心谨慎。

三、美国行动

表态结束后,自居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又岂会无动于衷,什么事也不做?在为期28天的战争中,美国的动作一点不少。

尽管美国在公开表态方面极力试图撇清与中国的关系,但美国仍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给中国提供了实际上的支持。为此,美国不仅拒绝在安理会“明确地谴责中国”,否定了苏联所提出的只在安理会讨论“中国侵略越南”而不讨论“柬埔寨问题”的提案,而且如其先前的公开表态那样,将中越战争和柬埔寨问题联系起来,将二者一同置于安理会的议程之中。

此外,美国还在联合国外游说盟国支持它所提出的方案——要求所有中、越军队全都从印度zhi那地区撤军。最终,美国的方案得到了日本、英国和东盟等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这样一来,美国在新闻发布会及联合国安理会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公开表态不仅没有使美国受到牵连,被大多数国家认为美国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与其和平立场是一致的,而且赢得了广泛的赞赏,从而可以冠冕堂皇地给中国打掩护。

在与苏联交涉的过程中,美国又要求苏联保持克制、不得武力介入。为此,卡特拨通了美苏之间专用热线,接通了那个令美国忌惮万分的超级大国,斩钉截铁地警告到:不要采取任何可能恶化目前局势的行动,停止对中国进行军事冒险。

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增加了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派遣企业号率领的航母战斗群在南海巡航,向苏联释放警告信号。

在与中国交涉的过程中,美国则共享了一些越南情报,根据最新解密的档案,美国国防情报局向中方提供了越南军队部署、苏联军事援助等方面的详细情报,这些情报对我国制定军事计划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同时,美国还派遣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如期访华,以示友好态度。只是,让卡特和布热津斯基等人颇感意外的是,布卢门撒尔十分不听话。他在访华期间的几次公开讲话中十分“露骨地”谴责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问题上的做派。为此,卡特特地发去一份紧急电报,严饬他检点言论。以上种种,无疑是对中国的支持。

美国在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立场对时局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于中国而言,美国所做出的反应无疑降低了苏联卷入冲突的风险,实际上间接地给予中国以支持。这样,中国才可能集中精力大败越南主力部队,达到教训越南的目的,从而打击了其嚣张气焰,而且迫使越南不得不议和,重提边界谈判建议。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