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建档案数字化转型有了“青岛模式”!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为档案数字化转型提质赋能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局)及有关部门、部机关各单位、直属各单位,发布第74期《建设工作简报》,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原生电子档案协同管理新模式,被住建部向全国住建系统通报“为全国城建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青岛模式’”。
据悉,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是青岛市“十四五”期间市政道路建设“15515+N”工程的第一个“1”工程,中心城区“七横九纵”高快速路网的第二横,也是横跨胶州湾的第4条机动车通道,已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项目将创造5项世界纪录:世界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长度最长的海底道路隧道、穿越大规模断层的最大断面海底隧道、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首座超大直径盾构与大断面钻爆法对接的海底隧道。在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上,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荣获“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是中国9个项目中唯一一个在建工程。
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建设团队按照住建部、省住建厅以及青岛市住建局有关工作部署,在加快推进城建档案数字化转型方面统筹布局,开展了大量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隧道建设之初便进行了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确定了基于BIM技术建设国内第一条数字隧道的数字建造目标,超前规划了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建造平台,明确了原生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等关键举措。同时,隧道建设团队创新机制,打造了“二隧模式”的数字化档案组织管理与工作标准体系,为档案数字化转型提质赋能。值得一提的是,隧道建设团队创建了工程信息编码标准,有效构建了数字建造底座,并深入开展了原生电子档案功能开发,实现了表单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多单位、多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手机APP等发起业务流程,形成质量可靠、溯源可查的电子档案。特别创新的是,以计量支付为抓手,驱动以业务管理、计量支付、电子档案、履约评价为核心的“业-财-档-评”协同闭环管理,真正实现了“工完账清档案全”。在安全保障方面,充分运用5G、北斗定位技术,解决115米深水下隧道洞内缺乏通信、缺少定位、验收资料与现场施工“两张皮”的弊端,多措并举,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项目结束时,结合三维BIM信息模型,分单元集成结构化档案数据,可实现将档案数据搭载在BIM模型上,同步交付原生电子档案,为后续运维及数字资产的挖掘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数字转型成效显著。
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涉及33家参建单位、850多名参建人员,全部纳入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建造平台管理,实现各项业务电子签名签章高效协同,同时减少了传统纸质档案整理、组卷等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显著提升。项目每年产生档案近24万份,约192万张、1.9万卷,如果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而且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相比之下,原生电子档案管理可节省档案室及硬件设备等固定成本费用约200万元,每年可减少档案室维护费、物料成本费、人工费等动态成本费用超1600万元。项目现场管控实现工序报验、材料验收等流程线上流转率达到100%,借助“业财档评”闭环管理,各参建方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快速处理,整改率达到100%,确保现场质量安全可控。
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作为青岛市首批原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项目,相继入选了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优秀案例、山东省档案数据领域的六大创新示范案例。数字化创新成果荣获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公路交通行业智能建造领域的最高奖“天工杯”智能建造大赛特等奖,在全国交通运输协会举办的首届“石金杯BIM技术大赛”中获得金奖,体现了项目智能建造与数字化创新成果处于行业的前沿水平。
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还在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城建档案工作会议、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等重大会议上进行专项展示,获得了住建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以及业界的一致好评,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所示范的“青岛模式”价值正逐步提升。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陈晓莉)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