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含泪提醒:慢阻肺在加重时,呼吸有4个异常,患者却往往忽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冬天的清晨,空气中总带着些刺骨的寒意。邻居李叔每天早上都会咳嗽得像拉锯一样,一阵接一阵,直到咳得脸红耳赤。他总是摆摆手说:“没事,老毛病了。”可谁能想到,去年春天,李叔因为一次急性呼吸衰竭住进了ICU,差点没能回来。

李叔得的病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这种疾病看似普通,但在全球每年造成超过300万人死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是名副其实的“隐形杀手”。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直到病情恶化,才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很简单:慢阻肺在加重时,呼吸会出现4个异常,而这些异常,往往被忽视。

第一种异常:呼吸变短,像在憋气

呼吸短促,并不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慢阻肺患者的肺部像是被堵住的水管,空气进不来,废气出不去,肺泡逐渐“瘪掉”,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感到“喘不上气”。

早期的慢阻肺患者,只是在跑步或者爬楼梯时觉得喘,但随着病情发展,连穿衣服、洗澡都成了负担。李叔就说过:“有时候连漱个口,呼吸都像在爬山。”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呼吸变得越来越浅短,即使在静止状态下也喘不过气,这可能是慢阻肺加重的信号。不要等它发展到“喘得睡不着、走不动”才重视。

第二种异常:咳痰变多,颜色发黄或带血

咳嗽、咳痰几乎是每个慢阻肺患者的“标配”。但值得警惕的是,咳痰的量、颜色和性质的变化,常常是病情恶化的预兆。

健康的肺就像一个干净的房间,但慢阻肺患者的肺却像堆满垃圾的仓库,细菌和病毒随时可能“趁虚而入”。当病菌感染时,痰液会明显增多,颜色变黄、变绿,严重时还会带血。

李叔住院前几天,咳出的痰就带着点血丝,但他觉得“大概是咳得太用力了”。实际上,这可能是肺部炎症恶化的信号。如果你或家人咳痰异常,一定要尽早就医,别自己揣测原因。

第三种异常:胸闷,像被石头压住

有慢阻肺的人常说:“胸口好像被什么东西压着,喘不过气。”这是因为慢阻肺患者的肺部弹性变差,肺里的废气排不出去,胸腔就像一个“气球”,被胀得满满的。

李叔曾经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有人拿砖头压在你胸口,每次呼吸都费劲。”这种胸闷感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在夜间加重,让人睡不着觉。

如果你或家人最近频繁感到胸闷,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夜间恶化,切莫掉以轻心。这可能不仅仅是慢阻肺,还有可能是并发症的信号,比如肺心病。

第四种异常:呼吸时有“哨音”

你听过气管发出的“哨子声”吗?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因为炎症和痰液变得狭窄,空气经过时会发出类似“吱吱”的声音,这在医学上叫“喘鸣”。

李叔的妻子曾经说:“晚上睡觉时,他的呼吸声特别响,就像有人在吹口哨。”其实,这种“哨音”是肺部告急的信号,意味着患者的气道已经非常狭窄,甚至可能出现急性加重。

不管是你自己呼吸有“哨音”,还是听到家人有这样的声音,都要尽快就医。哨音不是“气管有点干”,而是肺部在发出的最后警告。

为什么这些异常容易被忽视?

很多慢阻肺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常常把症状归因于“年纪大了”。他们觉得“喘一喘、咳一咳”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觉得这些症状是“正常的老化”。但实际上,慢阻肺如果不及时干预,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心脏衰竭。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很多人直到肺功能只剩一半,才发现问题,但那时往往已经晚了。

如何剪掉慢阻肺的“引线”?

  1. 戒烟:8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都有长期吸烟史。烟草是慢阻肺的罪魁祸首之一。戒烟可以显著减缓病情恶化。
  2.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从而避免慢阻肺急性加重。
  3. 坚持治疗:使用吸入剂(如支气管扩张剂)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千万不要随意停药。
  4. 适量运动:呼吸训练和耐力运动可以增强肺功能,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

写在最后

慢阻肺就像一条河流,平时看起来平静无波,但水下却潜藏着暗流。如果你能及时发现那些“呼吸异常”,就像在河流里建了一座大坝,可以拦住危险的洪水。

李叔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戒了烟,也学会了使用吸入剂,病情得到了控制。他总说:“早知道这样,我当年就不该忽视那点咳喘。”

朋友,如果文章中的描述让你想起了自己或家人,请不要再拖延下去了。健康从来不会等人,它需要你主动去抓住。

你的肺在默默地工作,它从不抱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呵护。你愿意为它做出一点点改变吗?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球负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

《柳叶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CDC):《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