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水循环、经济共同体:中国经济腾飞的 “三驾马车”
过去几十年,依托独特的发展模式,我们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腾飞,然而当下也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是延续旧有路径,还是勇敢开拓新局?一方面,传统的地租经济虽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弊端如今也日益凸显,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全新的发展机遇正摆在眼前,亟待我们去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急需深入剖析现状,探寻中国经济未来的前行方向,从而开启新一轮的繁荣发展篇章。
共同富裕: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
共同富裕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蕴含着深刻经济学意义的关键理念。2022年,我国以卓有成效的方式解决了数千万人口的脱贫问题,然而,这只是迈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从数字视角而言,若能于未来五年左右使2.9亿农民工成功晋身中产阶级,这必将彻底消弭城乡差距,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红利。

在疫情期间,深入研究《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后,我们发现,充分就业实则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学表达。当前,中国从2023年开始就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水循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面对充分就业的挑战,有人提出直接给老百姓发钱的方案。然而,这种方式虽能在短期内获得民众拥戴,但缺乏可持续性。相较而言,启动全国水循环建设则是更优选择。
目前,中国大城市90%以上的污水得到处理,但三线以下城市及广袤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情况不容乐观。洗衣机、洗发剂、沐浴液在农村的广泛使用,却因缺乏污水处理系统或排水系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是环保欠账,更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
若开展全国水循环建设,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在乡村地区大力推进相关建设,这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预计需要3000万到5000万劳动力,能够有效解决受疫情影响处于失业状态的底层乡村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同时,这一建设还能消化钢筋水泥等过剩产能,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尤其是激活消费这一关键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水循环建设收益显著。初步估计,水循环建设至少可节水50%,做得好甚至能节水70%,极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这一建设不仅能让多数人受益,促进共同富裕,还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然而,由于财政、金融体系仍处于地租结构之中,对水循环建设缺乏积极性,导致2022年相关讨论备受冷落,各方更倾向于讨论地产支柱产业与放水宽松政策。
经济共同体:拓展共同富裕的国际视野
在构建新的经济生态圈时,经济共同体概念应运而生。以远东地区为例,其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中国经济结构所需的几乎所有自然资源。将远东地区的开发提升到政治和经济的高度,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消化超发货币,还能形成优质资产。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诸如中俄经济共同体、中阿拉伯世界经济共同体、中国东盟经济共同体之类的概念。这并非简单的全球化倡导,而是针对美国去全球化行径,推进区域或圈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在更广泛区域内强化社会分工,提高经济效率。

美国主导的脱钩及近岸、友岸外包策略,切断了原有的社会分工,导致经济效率大幅下降,如北美的芯片联盟使得芯片成本大幅攀升。与之相反,中国推动的经济共同体建设,将在周边1000 - 2000公里甚至近半个地球的范围内,形成基于数字经济的更高效社会分工。这将为中国尚未富裕的人群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他们在5年左右的时间步入中产阶级,实现共同富裕。
展望未来,若中国能在内部妥善处理共同富裕问题,推进从地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完善制度建设与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在国际上积极拓展经济共同体,那么在可预见的20年内,中国经济维持5 - 8的高速增长并非遥不可及。尤其是在5年内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升整个国家至中产阶级以上生活水平,也将成为可期的现实。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文本来源@卢麒元的视频内容
我国实行共同富裕政策是利国利民一件伟大的政策,它为激活经济循环发展,产生质的飞跃,会让民富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