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刚开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新一轮“大逃杀”就已经启动了?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884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开篇先声明,本人不是汽车领域的人,也不懂汽车相关的技术,本文仅从经济逻辑的角度,对当下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一些变化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讨论)
2025年刚刚开年,中国国内新能源车企业新一轮“大逃杀”就已经启动。
这次,引发恐慌的是一家网红车企——哪吒汽车。
1月6日,多位哪吒车主发现,哪吒汽车官网无法正常访问,打开后的页面只显示了一行字:“系统维护中,请稍后再试。”
尽管彼时哪吒汽车的APP仍可以正常使用,但这行简短的字,仍然引发了哪吒车主们的焦虑,他们开始各自联系自己提车的门店销售。
有的门店疾呼:“我们还在!”
有的销售则直言,自己已被裁员,直营门店也关闭了。
1月8日下午,哪吒汽车法务部发布声明,对此事作出回应。
声明称,经排查,此次官网异常系因服务器配置升级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导致网站暂时无法正常运行。不过,经紧急修复,1月6日下午官网即已全面恢复正常访问。
同时,哪吒汽车指出,部分自媒体借官网异常事件,发布不实言论,严重误导公众。对恶意编造事实对哪吒汽车品牌造谣抹黑的部分自媒体,公司已经取证,并采取了必要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哪吒汽车还在声明中恳请广大网友理性看待此次官网异常事件,不信谣、不传谣,倡导自媒体秉持客观公正的传播原则,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此前,1月6日上午,不少网友反馈哪吒汽车官网无法正常访问,页面显示“系统维护中,请稍后再试”,随后官网崩溃相关言论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哪吒汽车在当天下午发微博表示,在收到用户反馈后,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修复官网,并已恢复正常,同时对于网络上的倒闭谣言,已截图取证。
为什么一行字,就会引发车主和舆论环境的“无限遐想”呢?
除了官网崩溃确为重大事故之外,也因为有前车之鉴:威马、高合和极越等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爆雷教训”还历历在目。
何况,哪吒汽车刚刚经历了大规模裁员、供应商上诉讨欠款和换CEO等多次波折,就像股市里令人心惊胆战的闪崩现象一般,大起大落,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官网崩溃迅速演变为舆论风波,各方信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即使1月6日下午四时,哪吒汽车官网已经恢复访问。
哪吒汽车姗姗来迟,在修复好官网后才出面回应道:“对于网络上的倒闭谣言,我们已截图取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这一轮舆论风波,至此也算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这个最新热点事件所折射出来的一些舆论和市场情绪,心态,包括这个事件背后的一些本质和趋势信号,站在2025年伊始这个节点,是很值得拿出来和大家详细聊一聊的。
这篇文章,将基于2024年以来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洗牌动向详细梳理,结合哪吒汽车最新的舆论热点事件,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国内新能源车企和行业在2025年需要面对的必然洗牌挑战逻辑和趋势,并对后续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和企业的几个发展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1
2025年以前,国内有哪些新能源车企洗牌的动向,值得重视?
早在2023年,就有多家媒体,以及行业内的讨论认为,2024年将成为国内新能源品牌的一个洗牌之年。
果不其然,2024年多家车企被密集曝出负面信息,还有多个品牌直接“暴雷”,据不完全的盘点,2024年暴雷的新势力多达6家,具体情况如下:
高合汽车
早在2023年10月份就有爆料称高合汽车开启大规模裁员,2024年2月份(春节后)网传高合汽车工厂正式停工,虽然后来官方出面辟谣,但最终还是“辟谣即实锤”,品牌旗下的Hiphi X、Hiphi Z和Hiphi Y三款车型全面停产,被很多人视为国产高端品牌的高合汽车一夜之间彻底垮台,2024年8月份高合正式破产重组,品牌及车型早已淡出消费者视野。
合创汽车
从合创汽车缺席2024年广州车展,很多人就已经发现事情不太对劲了,果然不久后合创汽车被曝已裁撤上海分公司所有员工,并且还拖欠员工赔偿金,有报道称合创广州总部员工数量只剩下50多人,而目前官方APP已经停摆,客服电话、门店电话也已经打不通,品牌貌似不声不响地就夸了下去。
飞凡汽车
2023年有传闻称飞凡汽车将回归上汽乘用车,并与荣威合并,2024年3月有爆料称飞凡汽车将开启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70%,虽然官方出面辟谣了,但消费者可不买账。最近几个月飞凡汽车也是不声不响地,完全没有要发新车的消息,不久前品牌还遭到了大批车主维权,此前计划要大规模投建的换电站如今只建设26座,其中17座换电站还位于上海,完全无法给车主带来足够的保障,飞凡汽车好像也静悄悄地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远航汽车
那个创始人宣称自己没有技术、只靠“买买买”也能造好车的远航汽车终于也撑不住了,这家车企隶属于大运集团旗下,曾一口气发布4款新车,每款价格都高达二三十万,上市后既没声量也没有多少销量,2024年11月有消息称远航汽车开启降薪裁员,许多领导和员工都开始找新工作了,还有员工被强制休假,对此远航官方回应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目前处于重组状态,可见远航汽车的发展也很不理想。
极越汽车
极越汽车背靠吉利、百度两大企业,谁也没想到这家新势力会突然倒台,2024年12月11日,极越汽车发布公告称“进入创业的 2.0 阶段”,随后被爆公司多部门“原地解散”,大批员工直接失业,线下门店也陆续关停。极越汽车“暴雷”也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给供应商支付货款,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不得不说,国内新能源车企在洗牌问题上,路径出现了高度的一致。
以上这些已经爆雷的车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此前都有“风声”,有迹象,但彻底的爆雷来得特别快,快到让员工和供应商都来不及反应。
爆雷后车企的CEO或创始人或许还会出面维持市场信心,但通常,他们会很快“消失”,留给车主们的,只有不再有反应的显示屏、坏了或许就换不成的原配件和原零件,以及做不了的保养。为此,威马车主们甚至不得不自发“造”出了一份“威马维修宝典”,集思广益找出威马汽车的配件或者平替。
总之,车企爆雷后留给车主们的,总是一地鸡毛。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进场,每一个都光鲜亮丽,但是到了退场时刻,可就没有那么体面了。
更进一步说,这也可以说得上是产业资本的市场化在中国缺乏退出机制设计一个明显体现。
前车之鉴,回到这一次2025年伊始,哪吒因为官网崩溃陷入舆论风暴的热点事件来看。
为什么一行字,就会引发车主的“无限遐想”呢?
除了官网崩溃的确为重大事故之外,也因为有前车之鉴:威马、高合和极越等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爆雷教训”还历历在目。
有这些一夜塌陷的车企和品牌在前,哪吒的这次舆论风暴,其实一点也不冤枉吧?
2
遭遇此轮舆论冲击的哪吒汽车,后续还能活下去吗?
一系列舆论波折归因,哪吒汽车的危机最终会指向其资金的困境。
对比起同行,2023到2024年两年时间里,哪吒汽车过得战战兢兢。
2024年6月26日,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而招股书显示,在2021年到2023年期间,哪吒汽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0.87亿元、131.50亿元和135.5亿元,但是,净亏损则分别为48.40亿元、66.66亿元和68.67亿元。
也就是说,三年时间,哪吒汽车就亏了约183.73亿元。如果按照2023年的汽车交付量来计算,那么哪吒汽车每交出一台汽车,就要亏损5.5万元。
如果哪吒汽车的数据事实只是讲到这里,那么,问题其实不算严重。
毕竟,截至2025年1月8日,在一众造车新势力中,也只有理想汽车和问界(赛力斯)实现了扭亏,能够自我造血。
造车是一件烧钱的事,一边亏损,一边在市场中划地盘,以等待规模化盈利,是业内的常态。
但是中国新能源车这个赛道,在造车这件事上,资本泡沫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2024年以来国内新能源车洗牌,很多行业内的车评人和分析其实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出现,其实直接戳破了国内新能源造车赛道的资本泡沫。
这个事件,就是小米汽车的问世:
2024年3月份,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上市。雷军和小米汽车,一次次登上热搜,成了流量圣体。毫不夸张地说,小米重新定义汽车圈营销,雷军给魏建军、尹同跃、朱华荣等造车老前辈们,深深地上了一课。
首发即成爆款,小米SU7月销很快跃上两万辆台阶。小米汽车全年交付冲刺目标两度改写,从10万辆变为12万辆,再增至13万辆。
最后,小米汽车全年交付13.5万辆,创下新造车品牌历史记录。
2025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雷军定下了30万辆。要知道当红炸子鸡比亚迪,也是用了10年时间才过30万辆。小米汽车两年就要达到30万辆,简直就是火箭一般的速度。但外界丝毫不觉得雷军在吹牛,因为今年的小米汽车实在是太生猛了,打了所有质疑者的脸,其交付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小米汽车已经成为行业鲶鱼,不仅搅动着新能源车市的竞争格局,而且也为小米集团打了新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一点,小米汽车,在成本结构上,戳破了国内新能源车企业的资本泡沫:
全球十大车企市值排行榜上,小米已经超越比亚迪位居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小米造车,研发花了130多亿元,加上工厂、人工等费用,一共耗费约300亿元。
换而言之,雷军用300亿元,撬动了接近万亿元。
汽车是重资产行业,造车确实需要很多钱。
蔚来创始人李斌,2016年表示造车需要200亿,后来又改口说没有400亿干不成;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表示造车200亿元根本不够花。
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言,10亿美金(不到百亿人民币),就能造车盈利。
当然,现实造车中,蔚小理所耗费的资金远超他们三人所说的这点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雷军用300亿元造车,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
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国内车企,烧钱确实太夸张了。
恒大许家印以土豪方式造车,恒大汽车累计亏损超1100亿元,结果只交付了一千多辆车,平均一辆车巨亏近亿元;
贾跃亭的FF,十来年烧了400多亿元,结果只交付了15辆车;
赛麟汽车的王晓麟,忽悠江苏如皋政府出资33亿元,又让国有大股东贷款33亿元。四年时间烧光六七十亿元,结果只卖出31辆“老头乐”。国有资产遭遇重大损失,而王晓麟则跑路去了美国。
回到哪吒身上来看,其实很多经济账,都是很明显的: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底,哪吒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8.37亿元,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为43.17亿元和14.40亿元。无独有偶,到2023年底,哪吒汽车的流动负债总额为160.9亿元,而流动资产总值则为140.97亿元。
而与此同时,2021年到2023年期间,哪吒汽车的融资活动所得净额分别为76.24亿元、107.54亿元和23.26亿元。
简单来说,哪吒汽车不仅现金流吃紧、显得捉襟见肘,其融资能力也在下滑。
更别提,哪吒汽车的毛利率仍处于“负”时代,2023年为-14.9%,而原本“跟”在哪吒汽车身后的零跑,其毛利率已经在2023年首度转正,为0.5%;2023年亏出两百亿的蔚来,其毛利率已经来到了9.48%;造车新势力榜榜首的理想汽车,2023年的毛利率已经抵达21.46%的高点。
一系列数据已经表明,因现金流紧张与自身的造血能力尚不足,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哪吒汽车忧矣。
说句不客气的,小米造车,用自己的钱,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创始人亲力亲为有目共睹。
哪吒汽车当下的问题其实是共性的,那就是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运营过程存在明显的泡沫现象。
而其他新能源车企呢?除了上述几家已经暴雷和出现明显问题车企,国内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车企,烧了无数的钱,最后不仅没有造出什么好车,而且还一地鸡毛,留下拿不到工资的员工,以及拿不到货款的供应商。
而这些汽车的创始人们,则一个一个国外继续逍遥。
让人不禁怀疑,他们到底是真的想造车,还是想着捞钱或者骗钱呢?
小米和雷军再怎么样,也是拿自己和小米的钱在造车,而且从未有亏欠员工和供应商的信息出现。
雷军造车成功,把很多人的底裤都给扒掉了。
任何行业的洗牌,总是需要小米这种“不懂规矩,不看潜规则的”新玩家的入场,才能成为最强的泡沫粉碎动力。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注定要面对更加残酷和激烈的洗牌淘汰?
毫无疑问的是,随着2025年这一年的进入,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之年,市场格局正在快速演变。
当下,其实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已然明显进入“被动洗牌”阶段,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割裂情况。
一方面是极越暴雷,哪吒换帅,整个市场变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仿佛那些尾部新能源品牌黄摊子就是明天的事情,另一方面,阿维塔、智己、北汽新能源接连获得巨额融资。
其中,阿维塔获得110亿的C轮融资,智己完成94亿元B轮融资,北汽新能源也获得了105亿的增资,都是百亿规模左右的融资。
这样的融资盛况无疑让国企新能源品牌未来更有保障,它们背后站的是数量众多的“国资投资人”。
但是随着2024年12月国家高级别经济会议上提出的“反内卷”,2025年,新能源车这个赛道,必然会迎来更为激烈的洗牌和淘汰赛,这是躲不掉的。
毫无疑问的是,过去几年红的发紫的新能源车赛道,成为了各地政府资金内卷,争抢入场,甚至不顾市场风险,内卷严重的重灾区。
民间资本在投资这件事上内卷,国家喜闻乐见,但是国有资本搞产业内卷,问题就大了。
这几年在整体环境并不太好的情况下,“内卷式”竞争已经深入骨髓,让人痛苦不堪。
从大企业到小企业,再到普通的居民,内卷已经非常严重。
在这种内耗当中,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从中获利,大多数企业和居民都深受其害。
另一个方面,通过德国,日本这些在上一个时代独领市场风骚的国家,最后能够立足并持续做大做强的品牌,和中国当下的新能源品牌相比,也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的。
无论从产业发展的规律,还是从历史经验来说,中国的新能源车也必然走向一个品牌加速洗牌出清,优势产能集中,并且高比例的市场占有率,局限在有限几家头部品牌的过程。
资本竞争和市场化最后的结果,都是这样,剩者为王是必然,永远没有百花齐放的说法。
而随着2024年小米汽车在资本运营上的大放异彩,以及国家正式表态要反内卷,理性预判,2025年,中国国内的新能源车企群体的洗牌和淘汰赛,或将进入一个白热化激烈程度的状态。
写在最后:
基于对哪吒汽车这个最新动向的梳理和讨论,能够给普通人带来哪些启发和结论?
当然,回到这篇切入新能源车行业经济分析的楔子,也就是哪吒汽车这一轮舆论冲击来看,这里也希望这家公司能顺利度过这次风波,继续加油,并且,在市场维度立住脚,成为长期玩家。
不过,对于市场和普通个体来说,透过对这些车企动向的梳理和分析,对应的一些警示信号和重要结论,是值得重视的。
文章最后,从普通人和经济逻辑的角度,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
1,对于已经成为反内卷风口浪尖的行业,除了真正意义上具备市场规模效应的龙头和品牌,在资本市场会得到高估值的想象力,对于其他还在“规模,产能,设计爬坡”的新能源品牌,就要提高警惕,理性看待了。
不是说通过股市融资把造车这件事搞成没有想象力,实际上这也是国家过去几年引导产业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当下国内新能源的品牌割据,市场瓜分的格局,其实已经基本成型,后起之秀,或者说心思没有在产品和市场层面的玩家,融资的目的已经不是发展,而是为了生存。
救急不救穷,才是硬道理。
应用到现实,是个老股民都应该能听懂上面说的这是什么意思。
2,对于消费者来说,2025年如果有购车需求,那就一定要在品牌选择上,多上心,多谨慎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幅超越欧洲和北美的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新能源车的比例为63.5%。
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愈发白热化,随着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价格战在所难免。比亚迪已向供应商发出了降价的号召,这不仅是为了维持销量,更为2025年的价格战做准备。对于中小型车企而言,未来的生存空间将给予勇者,降价策略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将直接决定谁能存活下去。
“生死攸关”的两年已在眼前,蔚来等未能盈利的企业再难获得投资者的青睐。随着极越汽车的故事传开,车主们对中小品牌的信心正在崩溃,资深买家的选择愈发倾向于那些具有规模效应的品牌。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形成更多市场份额向这些巨头流动的局面。
汽车消费,不是小事,这种事情上面,不要谈什么情怀,更不要喝营销洗脚水。
不是国内新能源车企的产品有什么差距和问题,只是洗牌淘汰过程,必然有失败的玩家要退场。
虽然这个淘汰赛会有过程,但是结果是注定的:未来能持续生存,提供保障和售后的,中国新能源车品牌总数,按照历史经验和他国规律来看,理论上不会超过10家。
德国和日本统治全球汽车市场的几十年里面,也就那么多品牌,如果有利可图,那么更成熟功利的资本为什么不多造几个品牌来分钱?
这个逻辑,用在中国新能源车赛道上,也是适用的。
想买车的普通人,当下选择品牌第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就是:
我买的这个品牌,未来5年10年,还能不能一直存在下去?
3,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还是要向外寻找出路。
依靠国内市场,能让新能源车这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布局实现优胜劣汰,自我进化,但是想要谋求更大的收益和发展空间,以及品牌价值,终归还是要到全球市场中去拼杀一番,并且能够找到自己的市场留下来才行的。
有些东西,不能只会忽悠国内的老百姓,躺在中国人口基数上赚轻松钱就能有未来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可能长成根茎扎实,不断向上突破的参天大树?
不进行全球市场化考验,怎么撕掉中国制造廉价的标签?
现在国内新能源车的三件套,“冰箱、彩电、大沙发”,为什么在国外没有市场,打不出去?
一点技术含量,核心和优势竞争力都看不见,整天大笔烧钱,卷价格,那么,遭遇洗牌淘汰这事,还真的一点都不冤吧?
2025年,留给国内新能源车企去醒悟,去拼搏的时间,不多了。
以上,就是对2025年新年伊始,在中国新能源车领域最新出现的一个舆论热度时间,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挖掘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