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早期”积极性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萨】2025年1月17日,由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主办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蓝皮书——政策与实践全景解读》(以下简称《蓝皮书》)成果研讨与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对《蓝皮书》进行解读,并围绕科技金融发展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科技金融是围绕科技创新所开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和相关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无缝衔接的金融服务。”叶燕斐认为,探索研发贷款、投贷联动、并购融资以及完善公司治理是发展科技金融的几项重点,有助于平衡风险与收益,同时促进科技和人才要素聚集,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发展科技金融,在“投早、投小、投早期”方面,应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叶燕斐指出,对于参与投资的机构而言,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投资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在种子期,100个企业中往往只有1个能够成功走向初创期。在初创期,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个企业中或许只有1个能够成功孵化出产生现金流的企业,靠债权融资收益无法覆盖这个风险。

“提升金融机构的投资积极性,风险分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叶燕斐建议,对于种子期的企业,可以由政府基金、大学捐赠资金池等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提供天使投资资金,除了资金支持,还通过无偿的数据和设备支持企业成长。

叶燕斐还提到,可以通过股债联动,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潜力。对于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持有股权的,也不能持有认股权的情况,政府性担保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关村有很好的创新经验,政府投资形成的持股平台,既作为担保平台,也作为持股和认股权持股平台,通过提供担保和认股权要求,引入合适的企业。”叶燕斐表示,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很多政策上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投资单家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蓝皮书》全书约35万字,共分六章,由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编撰,编写组成员来自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专业组织。目前,中国金融出版社正积极推进《蓝皮书》出版工作,新书面世在即。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