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最重要和最有用的两个观点分别是什么?

哲学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属性及其规律性。

那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根本的属性是什么呢?也就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不以纣存,不以桀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天上的星星我们看得到,它是存在的;九大行星除地球外的八大行星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它们的存在。

历史上的黄巢、李自成我们现代人都没有见过,但他们都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扯旗造反的历史人物。至于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则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很多评价不具备客观性。评价是存在的,但不具客观性的评价则不是我们所说的客观实在性。

我们自己的思维是存在的,这恐怕谁都不会否认;但站在你对面的那个人他的思维存在吗?我们钻不到他心里怎么会知道他想什么呢?但是他想什么他自己却是知道的,这种实在性不以我们知不知道他想什么为转移,这是思维的客观实在性。

那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性是什么呢?也就是哲学中最有用的一个观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对立面的转化。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分为二就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比如原子核的吸引与排斥,重原子核比轻原子核稳定性就差。当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数目增加时,排斥力逐渐胜过吸引力,达到一定的临界点,非放射性原子核就转变为天然放射性原子核。这既是一种变化,也是对立面的转化,尽管是一种不彻底的转化和不显著的运动。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物质如归属地球,它是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的。如归属太阳则随太阳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高速运动。这种高速运动是星球之间的排斥与吸引的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引起的。这是就自然界来讲的。

就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来讲,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相适应时该种社会形态比如封建社会就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不相适应时,封建社会就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漫长,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剥削和压榨造成的。由此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生产力严重滞后,封建社会漫长。二是农民起义不断,如黄巢、李自成领导的唐末、明末农民起义等等,相应的后果是改朝换代频繁。直至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而进入国民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由此形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交替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不同的对立面之间的转化(奴隶主被封建主代替,封建主被资本家代替,资本家被当家做主的人民代替)。

就人类的思维运动来讲也是如此。比如对光的认识,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曾一度占据科学的制高点,后来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直到十九世纪才用实验否定了牛顿的光的微粒说。但光电感应的出现又对光的波动说提出了挑战。直到爱因斯坦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才真正结束了这场“思维官司”。原来光即是微粒,又是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用爱因斯坦的原话说:“自然界喜欢矛盾……”,而人类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则是现实世界中内部存在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

由此可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对立面,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但旧的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都要发生向自己的反面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对立统一成分。事物就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对立面的转化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里是就总趋势来讲的),也是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或称其为自然历史进程。这种对立面的转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综上,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哲学中最有用的一个观点是对立面的转化,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而每一循环都使事物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莫不如此。

举报
评论 181
  • 我认为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何为物质?存在即物质。 这是我们所有逻辑的根基! 也就是说,我们无论讨论什么,必须有一个永远不能推翻的前提。如果大家认可这个前提,才有讨论的价值,否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长图
  • 文章内涵丰富!只是用“最重要”与“最有用”来表述,这不是“实用主义”的价值取舍么?哲学基本问题、根本问题予以“实用主义”取舍,这岂不是将真理问题研究庸俗化么?“最有用”是依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条件变了、时代变了、地域变了,对哲学重大问题的思辫必然发生变化,抽象的“最有用”是不存在的。另外,对五种社会形态的表述,本文欠精准。

  • 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是物质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