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与他所指挥的大兵团作战哪场仗最难打?
在粟裕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里,大兵团作战贯穿始终,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铸就了他卓越军事家的传奇。而在这些战役中,哪一场最为艰难?这一问题引人深思,也激发着人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入探寻。
粟裕在大兵团作战方面的卓越才能,在全军上下赫赫有名,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都极为认可。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在给粟裕布置作战任务时,常常期望他能开展大兵团作战。

什么是大兵团作战?
大兵团作战,从字面意义的理解是,其作战规模宏大,能实现对大量敌军的歼灭,这已超越了战斗的范畴,上升到了战役的层级。那么,究竟怎样的作战行动才称得上是战役范畴呢?就比如苏中战役中七战皆捷的辉煌战绩,还有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上海战役等等,这些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大兵团作战范例。人们之所以会称赞粟裕擅长大兵团作战,正是基于他成功指挥的这些经典战例而得出的结论。
然而,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殊考量,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一场军事行动的性质,不能单纯依据参战兵力的多寡以及作战规模的大小,而要着重参考其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
以黄桥决战为例,此次作战的规模相对较小,我方参战兵力仅有7000余人,歼灭的韩德勤部也不过1万多人。但我们绝不能因其规模不大,就否定它属于战役的范畴。因为这场战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若是胜利,我们便能在苏北站稳脚跟,开拓出一片稳固的根据地;倘若失败,按照韩德勤的说法,新四军要么被迫退入长江,要么只能退回江南,彻底失去在江北立足的机会。所以,黄桥决战尽管规模不大,却在战略层面意义重大,毫无疑问属于战役的范畴。

二、哪场仗最难打
粟裕在大兵团作战方面堪称一绝,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战斗,多么难攻克的难关,他都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赢得胜利,将战斗漂亮地完成。
在粟裕所指挥的众多战役中,孟良崮战役堪称最难打的一场,这是一场充满危险、极度惨烈且异常艰难的战斗。当时,我军仅有10多万人,却被几十万敌军所包围。然而,粟裕凭借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反包围战术,硬生生地把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七十四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中分割出来,进行包围并予以歼灭。这绝非易事,其难度超乎想象。
但粟裕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干净利落地将该部敌军全部消灭,彻底挫败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孟良崮战役显示了我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也是敌我双方智慧和胆略的较量。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没有一成不变的作战模式。聪明的指挥员,从实际情况出发,定下决心,而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方式,这就是创新。一切事物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在军事上也莫不如此。这也无疑是对粟裕擅长大兵团作战最有力的证明。

三、善骑善射,带兵严而不厉
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均为军事指挥员不可离身之物。
粟裕将军戎马一生,对地图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每抵达一处新地方,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让人迅速挂起地图,而后沉浸其中仔细研读。地图对于他而言,是洞察战场局势、制定战略战术的关键“利器”。通过地图,他能精准把握山川地形、敌军部署以及行军路线。全国解放后,这份对地图的执着依然未减,无论是办公室、书房,还是卧室,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地图。
粟裕将军骑术精湛,与众不同的是,他还能倒骑马背,悠然自若,恰似张果老倒骑毛驴般潇洒。行军途中,若遇到紧急军情需要商议,他便会组织召开独特的“马背会议”。他背朝前,面朝后,与一同骑马的将领们缓缓前行,同时热烈地讨论战事。在马蹄声中,一条条关乎战局走向的决策应运而生,充分展现出他在复杂环境下灵活应变的军事智慧与卓越的领导才能。
将军不仅骑术了得,射击技术更是出神入化,尤其擅长射击运动目标。有一次,他泛舟高邮湖,湖面有一群野鸭自在游弋。粟裕先是投石惊鸭,野鸭受惊后振翅高飞。紧接着,他眼疾手快,连发三枪,三只野鸭便从空中坠落,其精准的枪法令人惊叹不已。
粟裕对开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是长途行军,他必定会与司机轮流驾驶,乐在其中。

粟裕带兵以严格著称,但这种严格并非严厉苛刻,而是严中有爱。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日常训练中,他对士兵们的要求极高,从射击、战术到体能,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会亲自示范,耐心指导,帮助士兵们提升军事技能。同时,他也十分关心士兵们的生活,注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士兵们感受到他的关怀与尊重。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上下一心,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强,成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