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再审判自己!照顾好自己。
——意外来客

下午茶
正值下午茶时间,蛤蟆在电视机前观看板球比赛。他一直热衷这项运动,如今虽然不打了,但仍然担任村里板球队的主席,对本地所有的板球赛都兴趣浓厚。蛤蟆正想沏点儿茶时,门铃响了。
“下午好,蛤蟆。”獾轻快地说完,便穿过门廊,目标明确地大步迈了进去。
“要来点儿什么吗,獾?茶,还是蛋糕?”蛤蟆小心翼翼地问道。
“不用,谢谢。我从来不吃正餐以外的东西。蛤蟆,你能把电视关了吗?恐怕有件事儿必须得做。我肯定你父亲也会这么想。是关于你在本村学校当董事的事情。”
“对,我是校董,我近来缺席好几次董事会议是因为我身体不舒服。但我想着过不了多久我就去参会。”
“可到那时你可能还没完全好起来,是不是?”獾问,“你看起来还是有点儿憔悴。那个咨询师说什么来着?抑郁,对不对?真有意思,我想我这辈子都没抑郁过。大概是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没时间发呆想心事。”
“所以我和校区牧师谈了一次,他认同我的想法。你不用担心。”獾继续说。
“他认同什么?”蛤蟆不安地问。
“哎呀,就是同意由我来代替你做董事呀!我倒不是真有那时间,”獾语气严厉,从半月形眼镜里望着蛤蟆,“法庭和区议会那堆事儿,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够我忙的。不过,能者多劳。”
“可我还在董事会啊,”蛤蟆感觉多了分力量,“你知道,我还是校董。”
“是的,但如果你因健康原因辞去校董的位子,就不用选举了,校区牧师说他能增补我为董事会成员。所以蛤蟆,我想你现在就可以动笔写辞职信了,我会直接交给牧师,省去你寄信的麻烦。”
蛤蟆心乱如麻,他生气极了,真想一拳打在獾的鼻子上。獾怎么敢!怎么敢背着他去找校区牧师,还企图让他离开董事会!真不要脸!蛤蟆很喜欢学校董事会的工作,他在那儿有用武之地,也总是热衷于在蛤蟆庄园草坪上举办学校夏季活动。
——“父母自我状态”

心理咨询
“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什么感觉?”苍鹭问。
“很糟糕,似乎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我刚下决心准备把辞职信寄给校区牧师,这样对大家都好。”
苍鹭沉默了良久,“蛤蟆,我得祝贺你。你的游戏玩得很棒。”
蛤蟆抬起头,一脸茫然:“‘游戏’?什么游戏?我哪有玩游戏啊?”
“我认为你在玩游戏,”苍鹭答道,“你很会玩一个叫‘PLOM’的游戏。意思就是‘可怜弱小的我呀。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共谋’是什么意思?”蛤蟆问。
“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苍鹭的话听着有些高深莫测。
“你认为他来访时处于哪一种状态?”
“他一定不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这是肯定的。”蛤蟆说,“很难相信他也曾是个孩子。他总让我想起我父亲。”
“答得很好,蛤蟆。我认为你说得完全正确。实际上,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你觉得獾的父母可能是严厉的道德主义者,因此獾才会如此行事?”蛤蟆问。
“很有可能是这样,不过你得记住,蛤蟆,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那么,”苍鹭接着问,“你觉得在一个处在‘父母状态’的人身上,还会有其他的行为表现吗?”
“你是说他们的神情吗?我想到了父亲,他看上去很严厉,常常很不高兴的样子。他有时候沉默冰冷,有时候大声怒吼,很吓人。我不知道哪个更让我害怕。”
苍鹭又笑了,他说:“我认为你再次触及了重要的东西。我们把它写下来。”他在挂纸板上写了标题“父母自我状态”,在下方画了一个圈,用竖线把它一分为二,在右半边写了“挑剔型父母”。
“你说过,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很好地帮我解释了老獾和其他人的做法。那么我呢?我的‘父母状态’在哪儿?说实话我觉得我压根儿没有,苍鹭。我不跟人生气,我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实际上,情况通常正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
“我并不认为你没有。实际上,我认为你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状态’。很显然,你的‘父母状态’运作起来和獾的方式非常不同。”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你觉得獾昨天的行为像不像一个法官?”
“噢,绝对像。他就是那副样子,搞得我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这都是我的经验之谈,你懂的。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罪!”
“所以你在审判谁,蛤蟆?”
在良久的沉默后,蛤蟆低声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在审判我自己?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是这样吗?”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答道。“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那我能做什么?”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儿。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随后苍鹭又加了一句:“蛤蟆,要照顾好自己。”蛤蟆缓缓地穿过走廊,走出了大门。
——分析与思想

父母自我状态
分析:
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
“挑剔型父母”有哪些表现?
长大成人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挑剔型父母”?
1.“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2.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会有哪些表现?”
“爱批评人”“愤怒”,还有“严厉”“强势”“霸道”“听不进不同意见”。
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3.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能帮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有时候自己身边总是出现同一类人或者同一类事情,是因为自己默许了它们的靠近。”
“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所以,不深刻地改变,自己就会一直重复自己曾经的悲剧。最终形成‘命运’!”
☞“成长的过程,就是一遍遍打破自己先前的认知,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对周围的人有了全新的改观,会恍然大悟,会看清一些人,让我们以后遇到相同情况不会再跟以前一样……”
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向内探索灵魂深处的声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会活的更透彻更自由洒脱。
☞戈尔曼的《情商》定义了五个要点:1.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 自我激励的能力;4.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5.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不因他人评判内耗,也不随意评判他人。”
“不要当别人伤害自己的帮凶,正视并表达自己的需求,接纳并改善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我得对自己说声抱歉,一直在审判你。亲爱的自己,你再快乐一点吧。”
“不要再等着别人的拥抱,我们都要好好照顾好自己,我们才是陪自己最久的人。”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海灵格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解决问题意味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一旦深入就要涉及到深层的想法、习惯、行为等,让自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是很难的过程。”
“弱者思维就是,宁愿扮演受苦的可怜受害者,也不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永远等着被拯救。不努力自救的人怎么摆脱泥泞?”
世界上有两种苦难,一种苦难是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的苦难(主动吃苦:改变,坚持,努力);还有一种就是那种毫无意义,让你白受罪的苦难(被动吃苦:逆来顺受,原地踏步,消磨时间)。
语言对思维具有构建作用。
“我做不到!”思考停止于此。“我怎样才能做到?”大脑开始搜索答案,思考由此展开。
※人很多时候的痛苦就来自于,世界的现实与我们的愿望不相符合,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这其实是一个儿童状态。要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行。
很喜欢:“不要对自己抱有太大的希望,要允许自己做普通人,要允许自己软弱懦弱,允许自己自私卑劣,要接受一切的发生,要好好爱自己”。
☞听听他们怎么说?
“听到“你能停止审判自己吗?”“你能对自己好一点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这三连问,让我心惊肉跳,直击内心。我有时候和蛤蟆很像自我折磨,真的很痛苦。最近悟了一点,就是萍水相逢而已,不需要有太多期待,也不用倾注太多感情,毕竟只是一段时间的过客,平常心就好。”
“父母的自我状态,可以分为对外和对内,这真的是没想到。无意识继承的父母的行为模式,不仅会施加在外人,也同样会作用于自己。我感觉有时候两者很可能同时存在,一边对自己严苛,一边用父母的口吻教导他人。”
“我真的震惊了这章!“蛤蟆,照顾好自己。”这句话我也想对自己说。不要批判自己,不给自己下定义,接纳自己的缺点。做到这些慢慢的就会好转。”
“之前从未看过任何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看这本书的前几章一直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看到这一章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也和蛤蟆一样,我们都未真正认清自己。我和蛤蟆一起在苍鹭的帮助下,找寻到了自身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状态,逐渐明晰自己行为和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内心更加放松,也更加地接纳自己。”
“总之,学会人生课题分离,尽量停止自我批判,由内而外地真正自信,接纳自己并感受自己。试着对自己好一些、多爱自己一些、试着肯定自己的一切!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
“最刺痛的一章,泪崩了。感觉自己就像洋葱,终于在苍鹭的帮助下,一层一层拨开,看到了最深处已经瘦骨嶙峋、蜷缩着的小屁孩儿。”
☆用“自我反思”代替“自我批判”。我不是牢笼里十恶不赦罄竹难书的罪犯,我也不是自己的法官,我是我自己的朋友,我要做的是握住我自己的手,去感受世间所有的美好。反思,是为了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能做得让自己更舒适,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是去证明我多么愚蠢、多么可笑,不是为了惩罚我!
请饶恕自己,也放过他人……
我是你们的朋友:女人的修行,每天陪你一起成长,做最真实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