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前行|科技创新助力静脉治疗高质量发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开展东北首例可追踪及定位PICC置管应用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静脉治疗团队成功完成东北首例可追踪及定位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该技术不但为患者的静脉治疗安全保驾护航,更是静疗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静脉治疗常用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在PICC置管中,导管尖端放置在最佳位置可确保注入的药物在患者体内迅速发挥疗效,对治疗至关重要。导管尖端异位是静疗团队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较传统PICC置管技术而言,新兴的导管尖端定位系统通过实时导航和心电图(ECG)技术的协助来进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VAD)尖端定位,有效助力解决这一难题,极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可追踪及定位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支撑导丝尖端内置磁体,可精准监测并显示其在体内的相对位置和方向,置入全程可清晰观察到导管进入的路径,当导管偏离预定路径时磁导航技术能够及时提示操作者当即进行调整,并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实时观察ECG图形变化,将导管尖端顺利送达最佳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处(CAJ),实现导管尖端的精准定位,从而减少患者因导管异位反复调管造成的辐射暴露及各类并发症风险,为患者精准、安全地顺利开始静脉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据肝胆外科统计,该科自2022年应用导管尖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来,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降低(小于1.0%),如今开展导管尖端定位系统通过实时导航和心电图(ECG)技术进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VAD)尖端定位后,异位率有望接近0。

肝胆外科静疗团队在医院护理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科护士长张娜带领,于2022年开展东北首例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如今再次作为东北首例开展可追踪及定位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坚持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适宜的血管通路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患者静脉治疗的整体效果。

创新是发展的翅膀,是进步的阶梯,是时代的引擎。《“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指出,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是保障人民健康的迫切需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工作秉承“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依托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平台,以培养护理创新思维,着力解决临床问题为己任,积极挖掘开展护理新技术,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