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的远征军司令,为何被卫立煌取代?牵扯到一场“清君侧”兵变
1943年3月,蒋介石决定重建远征军,让陈诚担任司令长官。可仅过去半年,陈诚就被突然免职,去后方养病,司令长官由卫立煌接任。一时间传言四起,甚至有人言之凿凿的说陈诚参与兵变被软禁了,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败后,老蒋在1943年春下令再次组建,以亲信陈诚为司令长官,陈诚此时,还身兼第六战区长官、军委会政治部长、三青团书记长等多个要职,其地位俨然有超越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势头。

陈诚
陈诚将司令部设在楚雄后,投入到繁忙的工作。陈诚认为,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一个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因此他向老蒋建议,应整训12个军,用于滇西反攻。
老蒋对陈诚很支持,将驻防滇西的宋希濂的十一集团军、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昆明的杜聿明的第五集团军,滇南的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都划归陈诚指挥。
不过,由于第五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守昆明、暗中监视龙云,第九集团军在滇南要防备越北方向的日军,因此,将来实际用于滇西反攻的,主要是十一、二十集团军。
陈诚一面让宋希濂、霍揆彰加紧对部队的整训,补充兵员,一面将运来的美援装备,优先分配给这两支部队。
陈诚一心筹划着“出国作战,扬名域外”,他的司令部办公室,一幅巨大的滇西和缅北地图占据了整整一面墙。
陈诚常常独自伫立在地图前,一待就是数个小时,手中的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反复比划,与参谋们围绕着反攻计划展开激烈探讨。
陈诚的计划是,在1943年11月,远征军整训完毕,进入反攻作战。可到了11月,就在陈诚准备大干一场时,一道突如其来的任命让他错愕不已。
老蒋命令卫立煌接替陈诚,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冷着脸,和卫立煌交接完军务后,跑去重庆治疗“胃病”去了。
作为老蒋面前红人的陈诚,有“小委员长”之称,他的突然免职迅速传开,引发了轩然大波,各种猜测和传言甚嚣尘上。

戴笠
有一种说法流传最广,也最惊悚,称陈诚参与了兵变,因此被老蒋软禁。
在陈诚被免职的一个多月前,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神色匆匆,脚步急促地踏入老蒋的办公室。他小心翼翼地呈上一份密报,说:“委员长,据可靠情报,‘青年军人将校团’计划在陪都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军变,扬言要杀掉何应钦等人。而且,经过多方查证,这个组织与陈诚有所接洽。带头的军官王凤起已从远征军司令部被调往重庆担任卫戍司令部少将作战科长。”
“青年军人将校团”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陈诚在第六战区当司令长官时,提拔了一批少壮派军官,这些人中的王凤起、胡翔、梅含章等人为首,牵头组织了“青年军人将校团”,很快发展到了二百多人,他们暗中策划在重庆发起一场“兵谏”,将何应钦等妥协分子杀掉,以达到人事大洗牌,让陈诚的地位更进一步。
“青年军人将校团”的活动,被第六战区的军统特务查知,密报戴笠,戴笠大惊失色,去电军统湖北站、湖南站,让联合调查,尽快掌握细节。
很快,一份内容详尽的调查报告便被紧急呈送到了戴笠的案头。戴笠见此事牵扯到了陈诚,一面派人将王凤起等人盯住,一面向老蒋报告。
老蒋让戴笠马上处理,就在王凤起等人到了重庆,准备组织“兵谏”的突击队时,被军统特务抓捕。
老蒋看了戴笠呈上的,在王凤起等人住所搜出的“兵谏”计划书后,勃然大怒,下令戴笠派人,对分布在各地的“青年军人将校团”成员进行搜捕。
陈诚在得知消息后,为了不牵连到自己,飞去重庆向老蒋当面解释,并派亲信对被关押的王凤起说:“你们‘青年军人将校团’的事情,陈长官根本不知道,也不知道你们暗中还有这样一个组织。”

老蒋听了陈诚的解释后,说:“辞修,我相信你没有参与,但是你的手下在私底下闹出这么大的事,如何收场?”
陈诚说:“我驭下不严,愿受惩处。”
陈诚回到楚雄后,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有人说:“陈长官,这传言来势汹汹,如今满城风雨,咱们得赶紧想办法应对啊。”
陈诚说:“我心中无愧,若真有此事,我岂会不知?不过是有人借机生事,妄图扰乱军心,动摇我的地位罢了。”
王凤起等人被抓后,在拷打下,无人攀咬陈诚,都说是他们看不惯何应钦等人,因此策划了“兵谏”。
老蒋了解了情况后,本打算给陈诚一个处分即可,但作为“兵谏”计划中头号被杀目标的何应钦不干了,他去找老蒋说:“陈诚此事干系重大,若不严加处置,任由这股歪风邪气蔓延,恐生大乱,应立即罢免他的职务,以儆效尤。”
在这种情况下,老蒋只得将陈诚撤职,让他回重庆以养病的名义,避一避风头。
说起来,陈诚的“养病”也算很好的借口,因为他本就有严重的胃病,在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后,由于事务繁忙,吃饭时间不固定,导致病情加剧。就在“兵谏”案发生期间,陈诚就因胃病复发,大口吐血难止,老蒋得知后,从重庆派了医官飞去楚雄去诊治。
医官回到重庆后,对老蒋说:“委员长,陈长官的胃病愈发严重了,再这样下去,身体怕是吃不消,得好好休息调养啊。”
老蒋免去陈诚军职,除了“兵谏”事件外,也有想让这个心腹好好休息的考量。

卫立煌
除了在印度的新一军,老蒋换装美械的部队,基本都在滇西的远征军,司令长官的人选,自然要挑之又挑。
老蒋反复考虑后,让卫立煌出任司令长官。从军事指挥能力来看,卫立煌经验丰富,在抗战中表现出色。他曾指挥过忻口战役等重要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忻口会战尽管以失败收场,但那是因为后方的娘子关被日军攻占,导致忻口的国军陷入了腹背受敌,否则,按照当时的战况,忻口的日军已撑不住了。
陈诚虽被老蒋称为“干才”,但他长于政治,短于军事。武昌、宜昌、南昌的沦陷,都是发生在陈诚指挥作战期间,他也因此被何应钦讥讽为“三昌将军”。
卫立煌之前曾任第一战区长官,因和八路军相处友好,遭到老蒋猜忌,被撤去职务,夺去兵权。老蒋对卫立煌不放心,但也清楚这个虎将的能力,加之去指挥滇西反攻,又不牵扯其他,便有了这番人事调整。
陈诚个性强势,在国民党内树敌不少。他与何应钦、胡宗南、戴笠等人矛盾重重。这次陈诚丢掉职务,赋闲重庆,这帮人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国民党内,普遍认为陈诚会就此一蹶不振。不曾想,陈诚很快就东山再起,而且地位更高。
1944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长官汤恩伯在豫中会战中丧师失地,被暴怒的老蒋撤职查办,以陈诚出任第一战区长官。
何应钦对此大为不满,说陈诚犯了那么大的错,如何能重新担任战区长官。让何应钦没想到的是,半年后,他的军政部长也被陈诚给取代了。
可见,老蒋对陈诚这个浙江老乡、“干女婿”是何其信任,也难怪有“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的说法。
陈诚和戴笠一向不和,陈的“土木系”不让戴笠的军统渗透,所以这件事有戴笠借机诋毁之意!
论带兵打仗,10个陈诚也不如一个卫立煌!
就是这些大头要分化青年军,不想蒋经国掌握军队,老将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