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百年胶林”对话农垦精神|海南大学“寻迹农垦”实践团队赴儋州西联农场开展调研实践
清晨的阳光穿透橡胶林,斑驳的光影在婆娑的橡胶枝叶间舞动,将胶园百载年轮镌刻成光的诗行。3月22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乘风书院“寻迹农垦”大学生挑战杯团队走进西联农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暨大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百年胶园、对话老胶工等环节,探秘农垦精神的传承困境,解码农垦精神的传承密码,为乡村振兴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青春思考。

团队成员在认真聆听农场讲解员的讲解
“三叶”橡胶纪念碑铭刻“南国珍珠”的托举者
当实践团队成员踏入百年胶园,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胶园中心的巍峨如史的百年胶园纪念碑。纪念碑的造型为三柱鼎起一颗圆珠,犹如众人捧起一颗闪烁的明珠,裹在珠子边上三片叶子,代表了誉名为“三叶”的橡胶。碑体三面铭文,镌刻着“碑记”、“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和周总理的光辉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百年胶园纪念碑在西联农场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捐助下于2003年3月3日落成。“通过这块纪念碑,我们深切缅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时刻牢记他们的殷切关怀和期望,纪念那些为祖国橡胶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身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侨老前辈和西联拓荒者,让后人更好地发扬光大前辈的创业精神,保护好具有中国橡胶发源地历史和政治意义的百年胶园。”农场讲解员饱含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纪念碑落成的重大历史和政治意义。

百年胶园纪念碑
百年胶王见证:一堂“会呼吸”的历史课
“这棵‘百年胶王’已经是110多岁的高龄了!”站在高耸入云的橡胶母树下,农场讲解员轻抚树皮上的岁月沟壑,向实践团队成员们讲述西联农场的峥嵘岁月。
建国初期,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作为世界性战略物资和重要工业原料的天然橡胶被禁运。爱国华侨克服了种种困难,从国外运回这些改良的种子和橡胶苗。第一代垦荒者用煤油灯照明、以人拉犁开荒,在西方专家断言“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质疑中,硬是在这片红土地上种出新中国第一批战略橡胶林。
队员们望着这些百年老树树干上深浅交错的割胶痕迹,感受百年前的历史沧桑。“这些刀痕像年轮,刻着‘人在胶林在’的誓言。”团队成员唐迪感叹道,“老一辈的农垦人为新中国的植胶事业真是奉献了太多!”

调研团队在参观百年胶园
时隔今日百年之久,这些饱经风霜的老胶树依旧枝繁叶茂,释放着一种长盛不衰的生命气息,寓意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农垦精神也亘古长青。
代际对话:胶林深处的坚守与裂痕
车行过一段曲折回环的小径,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割胶工人之中对话农垦精神的古今变迁。
一位胶工阿叔手中的胶刀精准划过树皮,乳白色汁液顺着割线缓缓渗出。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胶工们正在为来月的开割季做割胶复训准备。“每年都要复训两次,为了防止割胶手艺生疏了,时间久了手脚就变僵硬了。”一位在旁等待复训的阿叔对实践团队成员说道。

胶工在示范割胶
在观看胶工们展示割胶技术之余,团队成员与他们展开了深入交流。老一辈农垦人在星月轮转间俯身胶林,将暴雨倾泻的号令化作与时间赛跑的鼓点;用头灯刺破雨幕,在树皮裂缝间抢救每一滴乳白琼浆。这些光荣的事迹令团队成员感动不已。

团队成员在采访老胶工
但当谈及现在农场里的胶工数量和年龄问题,他们纷纷表示,“现在胶工人手是不够的,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还是希望有年轻人能将割胶事业传承下去。”
从农垦第一代的“集体荣光”到如今的“无人问津”,老一辈农垦人用汗水和血泪浇筑的农垦精神却永远不该也不会被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冲淡所遗忘。

老胶工在向团队成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的孩子出去工作了,希望我子女这一代年轻人将农垦精神中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态度用到他们的工作中去,为我们现在的自贸港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位阿叔自豪地告诉团队成员。
青年使命:百年胶林的回响与新生
儋州西联农场的百年胶林,是农垦人用血汗浇筑的史诗,亦是时代裂痕的见证者。那些深嵌树皮的刀痕,既铭刻着“北纬十八度奇迹”的创业荣光,也倒映着代际更迭的阵痛与彷徨。在海南自贸港的浪潮中,青年一代将继续传承农垦精神,让“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农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与时代的号召同频共振。(供稿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一闳 郑泽娇 李梦婷)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