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施一公院士走进南京这两所高中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先后前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研讨并举办专题讲座,为南京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在南师附中,施一公一行7人和学校师生,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研讨。南师附中百廿年来始终致力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学子们发展卓越,综合素养突出,而西湖大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与附中在创新基因上极为相似,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坚实的实践基础。

西湖大学为何而来?西湖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怎样的特点?讲座中,施一公从学校定位、师资力量、科研战略布局等方面阐释了西湖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培养优势,让大家对这所极具创新理念和求真精神的院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施院士指出,西湖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办学理念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大学,注重“小而精、研究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探索前人未达之境。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施一公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大家关心的各类问题,并结合自身经历,激励青少年要坚守理想、培养思辨能力,凭借好奇心驱动终身学习,以担当精神回应时代需求。通过本次研讨会,两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上达成了深度共鸣与高度共识,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施一公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题,为高中数理贯通班及理科实验班师生带来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施一公提到,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而西湖大学的建立正是对这一顶层设计的有力实践,致力于打造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服务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西湖大学的学科建设、招生标准等问题踊跃提问。施教授表示,相信西湖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探索,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开拓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施一公在南京这两所学校留下的深刻印记,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更点燃了师生们心中对于知识探索、人才培育的炽热火焰。这两场知识与思想的交流,跨越了校园的界限,照亮学子前行道路,激励他们向着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奋勇迈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