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两格)还记得当年进口设备上贴着"非卖品"标签的憋屈吗?🔧
(空两格)还记得当年进口设备上贴着"非卖品"标签的憋屈吗?咱们科研人员愣是把这种比纸还薄的特殊钢材啃下来了!你猜怎么着?2018年那个0.02毫米的突破只是开胃菜,后来直接整出0.015毫米的"蝉翼钢",比A4纸还薄七分之一!(这个数据新华社去年专门报道过)
要说这材料牛在哪?波音787的机翼蒙皮减重15%,国产折叠屏手机的铰链寿命翻倍,都是它的功劳。有个在太原钢铁厂干过的老哥在虎扑吐槽:"当初老外把检测仪器锁在防弹玻璃后面,现在咱车间里随便看!"这话虽然夸张,倒也说出了实情转变。

(空两格)当年进口价有多离谱?1卷手撕钢顶10吨普通钢材的价格!东京制铁2016年的报价单显示,0.03毫米规格每吨要价12万美元。现在咱们自产的同规格产品,成本直接砍到三分之二不到。路透社上月报道称,某德国企业已经悄悄采购了山西产的超薄钢材用于精密仪器制造。

说到技术突破的关键,得提那700多次失败的轧制试验。有个细节必须提:轧辊精度要求堪比航天轴承,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直径的1/25!刚开始轧出来的钢带总像破渔网,科研团队硬是调整了200多项参数才搞定。
(空两格)现在这技术成了咱们的"战略盾牌"。别看它薄,强度能扛住液压机30吨的压力测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验室数据表明,经过特殊处理的0.015毫米手撕钢,抗拉强度达到1200MPa,比普通航母甲板钢还高出20%。

最解气的是市场反转。日本某精密材料企业的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2017年的78%暴跌至去年底的12%。倒是咱们的太原钢铁,现在包揽了全球60%的超薄钢材订单,这事儿《科技日报》去年头版专门做过深度报道。

(空两格)要说这背后的战略眼光,得从十五年前的布局说起。当时国家把新材料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光是2015-2020年间就投入了约85亿研发资金(数据来源:工信部白皮书)。现在回头看,这笔钱花得值!就像围棋里的"后手劫",当初的被动挨打,全成了今天的反击筹码。
有个现象特有意思:现在欧美厂商来谈合作,咱们的工程师反倒要签保密协议了。某位参与过技术谈判的工程师在知乎爆料:"他们拿着八倍放大镜看样品,愣是没搞明白轧制工艺的诀窍。"这事儿虽然听着玄乎,倒也印证了咱们的技术护城河有多深。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