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预警机顶着大圆盘首飞,比空警2000还大,金正恩展示内部画面
2025年3月27日,朝鲜平壤郊外的空军基地上空划过一道特殊航迹——朝鲜首架自主研发的预警机完成首飞。
金正恩身着标志性米色风衣,在飞行控制室全程观摩了这场被外界称为“圆盘行动”的试验。

朝中社次日发布的照片里,这位领导人不仅亲手触摸机舱内闪烁的电子屏幕,更以“战略之眼”形容这个直径超过中国空警-2000的巨型雷达罩。
这架以伊尔-76运输机改造的空中指挥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机背直径达12米的固定式雷达罩。
与中俄预警机采用的旋转雷达不同,朝鲜选择了三块呈120度分布的相控阵雷达面板。

军事专家指出,这种设计虽能实现360度扫描,却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相当于同时操作三部雷达”。
机舱内曝光的7个全数字化工作站,搭配环绕式显示屏,乍看颇具科幻感,但细看操作台边缘仍保留着实体按键,透露出系统集成度可能尚未完善。
值得玩味的是,该机完整保留了伊尔-76原始的领航员舱,这与中俄预警机拆除机首雷达的做法大相径庭。

卫星图像显示,该机2023年改造初期曾拆除机鼻,却在最终版本恢复原状。
航空工程师分析,这可能意味着机载计算机系统尚未达到全自动化水平,仍需传统导航方式作为备份[技术细节推测]。
机身异常简洁的外形也引发猜测——相比各国预警机常见的通信天线阵列,朝方机型光滑的金属蒙皮下,或许还藏着未安装的电子设备舱位。

从2023年卫星首次捕捉到改造中的伊尔-76,到如今完成首飞,朝鲜仅用22个月就走完了俄罗斯A-100预警机十余年的研发路程。
这种“超音速”进度引发多方质疑:莫斯科至今未向平壤出口预警机技术,而中国空警-2000的雷达直径仅为11米。
韩国国防研究院报告认为,朝方可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部分民用雷达技术,再结合弹道导弹研发积累的电子战经验进行改造[技术来源分析]。

在米格-29战机平均机龄超过35年的朝鲜空军序列中,预警机的出现犹如“近视眼突然戴上望远镜”。
金正恩选择此时亮剑,恰逢美国试图拉拢俄罗斯、美韩联合军演频次创新高的敏感时刻。
首尔智库观察员注意到,朝方特意公开了雷达操作界面实时显示韩美军事基地坐标的画面,这种“直播式威慑”与其说是技术展示,不如看作精心设计的战略信号[地缘政治背景]。

夜幕降临时分,完成首飞的预警机缓缓滑入机库,其雷达罩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冽白光。
这个重达8吨的“空中巨眼”,究竟能看多远?答案或许藏在朝鲜西北部山区的电子战基地里——那里,正同步进行着数据链兼容测试。
当传统军事思维遇上数字时代的非对称对抗,东北亚的天空正在酝酿新的博弈方程式。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