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答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那么他有何功绩过错?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没得争议,但是做了那么多大事,任何事都可以从两面看,挑毛病谁都有,不能因此断定一代明君功过是非,我们没有到那个位子还是不要随意妄加论断! 1.秦王扫六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单单是国土面积的统一,更有意义的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些,不然非说这些不同文字不同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还是很难的,是同一种族还是同一国家总有点说不过去,当这些都大体统一才会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大一统,所以说这个首创功绩是非常大的! 2.大兴土木,焚书坑儒。 说秦始皇过错的无非是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焚书坑儒这些,大兴土木这些大多数皇帝都会去做吧,其中也不乏明君吧,大明宫,紫禁城这些也不比阿房宫耗用的民力差到哪里,而且有些皇帝好像不用建宫殿就能用,比如说清朝的皇帝们,修筑长城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然明朝也不会面对同样来自北方的威胁大修长城,至于焚书坑儒也确实有点毁坏文化多样性,但是这是统一度量衡,文字的必须,所以因为后来儒生兴起,批判就开始了,怎么就没人批判平定百越。(杀喷子这一点就由惟我辈所不能比拟!) 总得来说秦始皇是非常有作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历史都已经是过去,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不让昨天的悲剧在今天重演!

慈禧是真的疯了吗,居然同时对十一个邦交国宣战?

慈禧一点不傻,很简单的,宣战可以守住自己男人留下的家业。原来接下来请听我娓娓道来,如有不当还望看官们指正。 1.平衡直隶周围力量。 第一波力量就是义和团,之前义和团是没有进入到京城的,那么是谁放义和团进去的,就是端王载漪(道光帝孙子),因为如果光绪皇帝被废,那么他儿子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载沣就是如此成为摄政王的。(1899年载漪儿子被立为大阿哥,光绪极有可能被废)。慈禧知道这两股力量很显然是最大威胁。 2.借八国联军之手巩固自己统治。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可是拉上了王公大臣贝勒的,所以后果是不会算在她的一个人头上的,慈禧的打算就是包围各国公使馆,(围而不攻可以看出就是为了吸引联军到来,新军再怎么菜也不可能打不下几个公使馆吧)结果没想到义和团、新军居然没顶住联军。 3.封疆大吏的高度政治默契。 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互保,这一点你可以说是对封疆大吏控制降低,但是后来慈禧回京,他们依然听命就有了一层政治默契的感觉,那时候袁世凯避战山东,其他北洋五镇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后来袁世凯成为最有实权的。 总得来说八国联军除了东北的俄国威胁最大其余的是不可能一路追赶慈禧的,所以说慈禧守住了男人留下的家业,实在是不容易,宣战可以说非常明智。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因为倭寇是骚扰,而且多抢完就跑,如果直接跟大明决战那也是必死,丰臣秀吉轻敌,(自元征日本失败后,就看不起中原军队,而且意在转移矛盾)。 1.丰臣秀吉只是名义统一。 虽然丰臣秀吉获得了关东大名的臣服,但是应该说只是暂时的,内部矛盾大,刚刚经历战国时代,如果不转移矛盾,很可能会爆发很大的战争。丰臣秀吉想的是打下朝鲜之后就把日本留给德川家康,但是没想到输的这么惨。 2.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日本崇尚节俭火器主要是鸟铳,其余是冷兵器,大明有大量的佛郎机炮, 鸟铳还有骑兵,(日本民族意识就是鸟铳一枪一个,明朝大国意识强大炮大气,老师同为佛郎机(葡萄牙)结果却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海战野战日本军队明显处于劣势,加上轻敌所以会被打的很惨。 3.倭寇多是骚扰,抢劫为主。 倭寇大多数是不是日本人,相信各位心里有数吧😄,像大规模和大明军队一战定输赢的还是少的,原因就是盗亦有道,不再过多赘述,所以倭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海禁的存在。 4.日本国力弱,补给跟不上。 日本在朝鲜半岛作战,所有补给都必须通过朝鲜海峡从日本本土运输,(得不到朝鲜本土支持)自己海军又是弱势,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必死无疑,而海盗规模小靠打劫为生根本不用怎么补给,这也是日本的弱点。 当然对于日本人古代怎么打仗开战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总之和大明军队对比近战阵型被骑兵冲垮,远战火器不占优势,国力弱拖不下去,还有就是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参与政务,还是全力支持对日作战,这主要由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完善,国家机器已然运作。

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为何假托“恢复孔教”之名?

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点,曾国藩以“孔教”为名已经是举着道义的大旗捍卫数千年来的文化体系,显然已经是在保护全天下人的信仰,不是为了清政府,这样的檄文想法实在是高! 1.曾国藩以孔孟之道捍卫“道”。 如果太平天国当真取代了大清国,“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必将“扫地荡尽”,(这一点天下读书人也不会答应吧,起来反抗就是捍卫孔孟之道)“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如果成功,中国必将“国将不国”孔孟之道尽失,数千年来文化传统尽失,所以太平天国是不可能成功的。 2.太平天国内部自相矛盾。 我们今天不讨论明面上的‘’天京事变‘’“诸王内讧”什么的,在那个年代不获得士大夫阶级支持,官僚集团支持可能成功吗,不可能的!太平天国已经走到了精英阶级的对立面这是注定失败的,和全天下知识分子为敌,但是进入天京之后还开科举有了女举人之类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显然是刚开始意识形态不足。 曾国藩这样一来高举道义大旗就不是为了大清而战,而是以卫道士自居,为孔孟而战,为天下所有读书人而战,为数千年传承文化而战,为黎民百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战!尽管这篇檄文让咸丰皇帝和满贵大员感到很不舒服,但他们也是无可奈何,他们也不敢反对,因为这面旗帜实在太大了!

被称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为何自唐朝之后就没帝王愿意定都于此了?

其实隋唐已经有搬离的打算了,隋炀帝杨广已经营建东都洛阳,武则天时候更是叫神都。而且随着江南以及别处的开发,显然西安不是“天下之中”,也已经不是最好的定都选择! 1.‘’金腰带‘’变成“旱腰带” 关中地区一直被开发作为膏腴之地隋唐以前时期人员原来越多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森林被过度砍伐,随之而来土壤肥力下降,恶性循环,致使地表裸露黄图,至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奠定基础的关中平原已然失去了往日光辉”! 2.经济中心南移。 隋炀帝杨广为控制富庶江南地区,开凿了大运河隋唐时大运河先经洛阳然后才往北到达涿郡(今北京附近,下图是历代大运河图大家仔细甄别) 显然从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原王朝只有依靠南方富庶以及运河的带动才能使整个朝廷机器的运作。 3.西安久经战乱。 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战争已然使得西安关中地区地力耗尽、人烟稀少、民风凋敝、城防破旧基础设施落后五代时开封(汴梁)已经得到相当大的开发,加之北宋吸收唐教训屯兵京城也只有开封便捷的漕运才能满足日常消耗之用! 4.金元明清不能也不会选择西安。 金元都是因为北京居于国家中心又是运河终点,所以比较合适,明朝‘’天子守国门”北京作为边城位置自然不言而喻,清朝为了更好的统治东北不能选择、南方更不行北京肯定是最好的选择,这几朝也不会选择西安! 从各个方面分析西安都不是也不能作为后世王朝的首都,如今在陕西省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在西部城市中很重要,当然没有一个城市是一直兴盛不会衰落,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件事以及它留给我们的故事!

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最不容易死,越靠后越容易死,你知道原因吗?

这个是只适合一场战役相对胜利的情况下或者非围歼战,确实前边死亡几率远小于后边的,而且从双方角度思考亦是如此!(总结了有五个原因供看官回踩) 1.前排不容易被后边踩死。 古代打仗非常靠士气,勇往直前杀声震天士气大振对胜利非常有帮助。冲锋时在前边不容易被后边人踩死,你占位稍稍靠后面对变化莫测的战场很容易被踩死,而且最后别装死太容易被踩死了,这种事现代还有吧比如前些年跨年夜某海滩的踩伤人时间,那还是非战争状态。 2.前排目标小少远程攻击。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最常用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就是弓箭、弩机、抛石机、火铳这些,假如你是抛石机操作兵你会朝人多地方抛还是人少地方抛,肯定是人多吧,(类似于你玩游戏法师收兵,会朝着兵少地方甩技能吗?不会吧)而在前边目标小还不容易被瞄准,瞄准了打不打打的到还是一回事,所以还是后边危险一点。 可能有人要问明朝不是有火铳了吗?那说一下那时候的枪是没有直的枪管,换句话说就是你瞄不瞄准没啥关系,反正发射的东西不是正常轨迹飞的,所以怎么保持最大杀伤力呢,没错朝人多的地方打,这样很明显还是后边的更容易受伤害! 3.前排士兵装备配备也好! 处于前排冲锋的士兵都会配备一些盾牌、铠甲之类的而像这种重要的装备很难做到人手都有只能优先配备前排士兵,这样前排不仅装备好还不容易被打,如果是你会放着后排人堆、以及没有防护措施的人,去打前排吗?显然不会! 4.攻城时依然前排几率小。 可能有人怀疑那攻城时候肯定前边伤亡大吧?我的答案是依旧前排相对小一点因为前排士兵假如攻上城就可以因功升官,也可以优先分配战利品,这时候人家下次也许就是指挥了,你在后边只能继续发起下一次冲锋!就像楚汉争霸时干掉西楚霸王项羽的士兵那可是万户侯!宰相什么的听着挺厉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封侯去世了就什么都没有,还是封侯最实在,世袭罔替! 5.在前排就不能怂! 这样看来只要在前排不是运气特别不好,一般都能活下来,从双方角度思考都是前排活下来的几率大一点,但是在前排也不能怂一旦想一下犹豫一下我老婆孩子还在家等我呢!这就可能被人踩翻然后被踩死的几率加大因为你已经不是前排了,所以前排还是挺好的! 有人非得钻牛角尖说就在最后一排,那样永远没机会建功立业,说不定那次被围歼了那才是凉凉,而且及其影响士气,都像你这样军队也是难所向披靡的说不定将军每次都看到你一刀把你小子干了! 关于现在热武器的有兴趣的可以探讨下,这里就不赘述了,手打不易看官们多多欣赏,如有不当请指出感谢浏览!

吴三桂为什么降清?

肯定不是了,如果你是吴三桂也会选择降清的,怎么说大明总兵为这个红颜实在太渺小了,算借口都小。 1.处于两股势力之间。 当北京沦陷,崇祯皇帝死讯传来,在那个时代就意味着大明完了,此时李自成已经进军山海关,而且清军也在山海关北边,对于吴三桂来说李自成就是造反的刁民肯定不会与他为伍,而且李自成随后又攻打山海关这就等于把吴三桂往清兵那面推,如果不选择清那自己腹背受敌,选择清是唯一的活路。 2.李自成招降阳奉阴违。 大家可能会想李自成为何不招降吴三桂,从自己家人被屠戮,这一刻吴三桂彻底死心了,虽然他也非常顾忌清(毕竟自己在辽东多年经营都是在对抗清,不过两害相难取其轻。)他完全是被推到对立面的而且在吴三桂与多尔衮的回信中提到,清军入关之后不得掠夺民财,滥杀无辜百姓,可见其心也是有为民为国,可能也是为了大明尽自己最后一点忠心,也是大明臣子最后一次讨贼吧,这样清顺理成章为崇祯皇帝讨伐逆贼的旗帜形成了。 这种抉择其实很好理解的就像二战德国崛起英国最好的选择就是联合英国打败德国,吴三桂的选择就好比英国,老大联合老三干掉老二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对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这种反贼后来的南明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地步也没有给李定国封王足可见对这些人心底的排斥,至于为了陈圆圆这种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完全是后人为了故事更加曲折离奇而加的,试问在那个儒家文化盛行之下这种几乎可能发生吗?

古代的帝王墓设置了许多机关,为何有些陵寝最后还是难逃被盗墓的下场?

毫无疑问都想得到帝陵里的横财,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陵墓是死的,人是活的,随着发展,盗墓贼总能想出对付的办法。 1.一劳永逸诱惑巨大。 在最近一些大火影视带动下,逐渐大众对盗墓这个行业也有一定认识了,盗取帝陵来说里边的陪葬品对于普通人来说那真是一劳永逸,一辈子都够了,所以在这种诱惑下越大的陵墓诱惑也就越大,这也是古人视死如生的习俗造就的,尤其是汉墓陪葬品更是惊人,也就导致了汉墓基本是被盗的最厉害的,都知道东西多。 2.当年防盗技术慢慢效果不明显。 惯用的防盗技术就是流沙、毒气、疑冢杀死施工者等诸多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像洛阳铲这种东西就非常有用,还有一些现在科技手段探测仪器等当年的技术肯定是防范不了的。 (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3.民生凋敝,战乱被盗。 在一些比较战乱的年代,一些人在极端情况下,往往会对带有巨大封土堆的帝王陵感兴趣,(看来深埋还有一定防盗)甚至出现孙殿英这种军阀明目张胆盗墓,在炸药作用下再厉害的封土、夯土也不顶用,总而言之还是诱惑的存在,没人去挖普通人的,因为什么也没有,所以还是利益之所在。 实在应该反思你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总有人想着盗你的墓,毕竟挖人祖坟实在不齿,这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前人留给我们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