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堆不了解历史人的胡说八道,不得不出来说几句。改革开放前上海就已经基本工业化和城市化了,是中国拥有最多工人阶级的地方之一。广东则相反,解放后由于属于边防前线,不仅没有什么工业,连规模大一点的城市都很少,现在的众多城市例如深圳、珠海都不存在,其他城市包括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都是县城,只相当于现在大一点的村镇。所以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工人阶级比广东的农民阶级更有文化和优势。但广东遇到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机遇,这就好比在一个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的地方搞建设,肯定给本地原住民的农民阶级,带来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创造财富机会,草根富豪就是这么来的。反观可怜的上海工人阶级,只有极少数人能抓住股市、楼市的创富机会。上海解放前的富豪解放后基本上都离开了,剩下的都是穷人。不明白上海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从哪里来?
同样发达的地区,为什么广东那么多草根富豪呢?上海却极少呢?
广东自秦汉以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经济大省,广州更有千年商都的美誉,历经千年而不衰弱!广东人有经商的传统,有厚重的商业文化底蕴,造就了许多草根富豪,中国八大商帮中就有粤商,而没有沪商,粤商又分广府商帮,客家商帮,潮汕商帮,广东三大民系个个都是生意能手,广东人是海洋思想,敢拼敢闯宽阔包容,中国前十大富豪中就有六个广东人!而上海开埠不过两百来年靠的是洋人租界发展起来的,上海沒历史没文化沒底蕴是暴发户所以形成不了上海商帮,也出不了名扬全国的上海富豪,加上上海人娘娘腔,巾巾计较,心尖眼的,小气鸡肠的特质,上海人不适合经商做生意,只适合上班打工,上海人喜欢安逸不敢冒险拼搏所以也就出不了草根富豪!而且真实的上海历史,是谁建立了上海?既不是阿拉上海本地人,也不是那个被吹上天的无锡荣家,毕竟一个企业不足以支撑整个上海的经济。更跟吝啬、小气、贪钱、以无赖手段讹钱省钱的某些苏州人完全没关系。网上的大量资料史料表明,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中,建设上海的主力、商界的主流,一直是广东商帮和浙江商帮,其中浙江商帮又以宁波人为主,广东商帮又以香山人为主。
广州是中国历史上自南北朝后从未闭关的港口,在除南宋元朝外的年代里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清朝时广州的十三行对外贸易商人与北方山西的晋商江南安徽的盐商属于最有钱的群体,其实比后两者还有过之。广州和扬州是清末鸦片战争时中国仅有的两个付赎城费避免英军攻击的城市,当时扬州还不是现在被人认为是苏北那样的破落悲惨境地,而是因为漕运盐运银庄发达而仅次于苏州的江南第二富裕之地。扬州当时共筹了五十万两银赎城费,而广州方面十三行商之首的伍家就付了一百万两银,另外十三行全体又付了一百多万两银。在清末晋商徽商衰败后粤商以多年的对外贸易经验、娴熟的英文、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中国近现代工商业里面最有份量的一个群体。
就是在近代的中国经济中心,东方之珠上海,所谓的十里洋场、国际大都会时代,以香山(如今的中山、珠海的前身)商人为首的粤商可谓撑起了早期的上海,也是后期唯一与宁波商人为主的浙商并立的群体,什么苏南商人、苏北人、上海本地人及其他地区的商帮都只能够望而兴叹。
当时上海有十三万的广东人,在人口达三百六十多万人的上海仅属于一个小群体,但是却在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锦纺织业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作为老上海经济命脉的华资烟草业、百货业、食品制造业、电影业、影院业、旅馆业、酒店业、茶叶业、采矿业、银行业、化工业、化妆品业、报刊业等先进产业中广东商帮都占了主要甚至不少是垄断性的地位,更不用说粤商最拿手的南北货运了,可以说上海半城华资经济掌握在广东商人手中,1932年淞沪抗战,粤19路军在上海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其中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广东人在上海的资产,因为当时上海市长吴铁城就是广东人。
旧上海四大百货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是广东人开的,上海红双喜,大白兔,凤凰自行车,群众影剧院,融光大剧院,上海大戏院等也是广东人开的!上海五大民族工商业家族,广东就占了两家,分别是永安系统的郭家和南洋烟草的简家,江浙的刘鸿生家族和荣宗敬家族合起来也只是占了另两家。而且统益系统的吴家、南洋烟草的简家和永安百货棉纺系列的郭家则先后成为老上海民族工商业从二十世纪初到新中国建国前最有钱的商人。广东人陈炳谦、郑伯昭也是这个时期上海滩最有钱的大买办。可以说,从广州十三行到旧上海的广东商帮,再到香港崛起,直到现在的泛珠三角粤商,是一条可以连得上的轨迹。
1949年前在上海的广东人是怎么一个群体?除了为粤资企业工作的高级员工和少量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佣女外,多数都是外资大洋行里的买办和民族工商业的企业家。买办这个词在建国后被视为贬义词,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说的外企驻中国高层兼且外企的经销商,最高级的洋行买办,香港人称之为大班,其势力之大,收入之高,不低于大华资企业的老板,甚至更高,毕竟当时华企与洋企的实力影响力对比还远不如今天。事实上,很多近代民族企业家本来就出身于洋行买办。所以,当时在沪广东人绝对是上海社会里的上等人,他们的特征是熟习外语,穿西服,开着当时天价的小汽车,在大华资企业大洋行或需要外文人才的政府经济机构如海关工作,有不少老外朋友。很多人父母是华侨,本身在上海的外国教会学校或留洋受过高等教育,属于有现代工商业知识思想前卫的富二代。
就是住在当时四川路或其他地方的一些中下级广东人,也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事:因为小巷窄小,访望自已的华侨亲戚小汽车开不进来,时不时按喇叭,最后,一个西装笔挺的老头挽着个小姐,指使秘书在司机的帮助下从车上拿出几袋礼品在广东人的迎接下走进小巷,那些小肚小肠、穷得屁股生烟的上海本地人邻居们还以为这广东人故意想出风头,又妒忌又气且恨,其实,这时候广东人真正想的往往是唯恐惊扰了大家、阻碍了交通。
1945年出版的《上海百业人才小史》,里面有6000多个名人,主攻中国近代史城市史的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钻友在《香山与上海》一文把他们的学历做了一个统计,这里面人口最多的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地方的旅沪名人的统计,在一万个旅居上海的人当中,江苏一万人当中有1.054个高等学历的人,包括留学和国内大学以上的学历,不包括专科。浙江1.6人,广东有8.33人。就是说,当时在沪广东人的人口文化素质要远比另外两个省高。
谁说上海的草根富豪少了?这里的草根富豪看怎么理解?是白手起家的,应该叫做草根富豪吧。
我们看到的上海男人往往都比较精致,即使住在老房里面,家里条件比较苦,但出门往往都是西装革履的。这跟上海的历史有比较大的关系。上海开户以来一直都是国外的租界,所以这里的老百姓以给那些洋行作买办为荣,金融业自古以来都是西装革履,要求正装,所以你会看到上海的老百姓也总是穿的比较正式精致。
广东福建等地这方面就有较大的区别。广东沿海地区早年都是渔民,包括现在的香港,当时就是渔村,在海边长大的人,西装革履穿的是非常难受,这跟天气也有很大的关系,南方湿热的天气,如果穿西装打领带穿衬衣,往往一天下来全身都湿透了。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广东的富豪穿着都非常随便,平时谈生意什么的,都穿的,相对来说比较休闲,并不会非常正式。这也就是你觉得广东的草根富豪比上海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