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如何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图1
7回答·1.6万阅读
书房记

2017年11月27日·文史作家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全书充满了讽刺的味道。例如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的发疯了,接连说道,“噫!好了!我中了!”,直到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将过去”,他才清醒。还有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周进,他在屡次应试不中的情况下,去参观贡院,竟然用头撞击号板嚎啕大哭。他的哭一如范进发疯的笑,都十分传神的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学子文人们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蹉跎一生的老童生,只知道死读书,别无是处。六十多岁还只是一个童生,从未进过学,进贡院便嚎哭不止甚至昏死过去,众人见他可怜便出钱给他捐了一个监生资格才得以中举,以后又中了进士。他穷尽半生只为了能够高中,为了扬名立万,为了功成名就,我们可以从周进高中前后的生活条件和人际交往情况的对比中看出他的功成名就的生活是怎样的。

当然,《儒林外史》中还提到了诸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拥有真才实学,却不慕功名富贵,淡泊名利,视金钱地位如粪土的潇洒名士。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不过把他们都看作是不上进之人,也根本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儒林外史》除了塑造知识分子以外,还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比如大家闺秀、村头民妇,她们的形象也是围绕着“功名富贵”展开,如才华横溢的八股才女、迷恋于做官太太的女性形象、节妇、烈女形象等等。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形象,作者表达其对于权势漂浮的世风、利益充斥的人心之否定与嘲讽。

鲁迅先生说:“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杨早讲史

2018年02月04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儒林外史》在题材、体制、讽刺艺术和社会思想及女性观念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创举。全书以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真儒名贤理想文士和四大奇人为主的人物群落描写百年间世情。

中国古代小说从志人志怪起源,内容多是传奇型的,直到《金瓶梅》作为世情小说的开端,才开始以生活中平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直接描写当世、身边,并且是以吴敬梓自身经历和身边人物为原型创作,《儒林外史》为首创。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儒林外史》的群像人物、展览手法,变传统古代小说中的线性扁平叙事为立体叙事,还改变了说书人模式,采用了第三人称隐身的客观观察叙述视角,使读者直接与人物和剧情见面都是独创,也是使小说越来越文人化、案头化。

(范进中举漫画)

无一贬词而通过对比情伪毕露的《儒林外史》首开悲喜交融的讽刺美学风格。不同于传统小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困者终于亨”的大团圆结局,儒林外史敢于使“真儒名贤”理想破灭,通过揭露真实而达到讽刺的效果,“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此外,《儒林外史》对于女性提出了全新的观念,沈琼枝被富商骗娶,随后卷财逃出流落金陵卖字为生,受世人诟病,杜少卿却称其视盐商钱财为土芥,

可敬极了。主张男女平等,妻子不育,别人劝他娶妾,他却称“今虽老而丑,我固见其却姣而好”,不禁让人想起杜拉斯小说里“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饱受摧残的容颜”,大胆前卫的女性观念也属独创罕有。

(沈琼枝)

开周说宋

2018年05月2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儒林外史》是一部很下饭的书。

我第一次接触《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级。

初中三年级,寒假,大雪封村,我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写完了,也把从学校里订的《中学生阅读》看完了,百无聊赖,到处借书。我有一个远门的祖父,说是祖父,其实比我父亲还小两岁,只是辈分比较高,他读过高中,是我们村识字最多的文化人,家里藏有一些书。在他家里,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选粹》。

既然是“选粹”,当然不是全本,不过今天看起来,那本书也收录了《儒林外史》当中六成以上的内容。我记得我读到了王冕放牛,读到了范进中举,读到了马二先生逛西湖,读到了野羊塘将军大战……这些篇章都不连贯,故事也算不上扣人心弦,再加上很少有打斗场面,本来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很小的。只是那时候没有别的书看,只能拿它打发时间。

寒假过完一半,快要过年的时候,我祖父去世了。出殡前的一个晚上,我父亲和叔伯们忙着准备葬礼上欠缺的家什,堂兄弟们都回家吃饭去了,剩我一个人守灵。我坐在棺材旁边,就着长明灯的微光,翻开那本《儒林外史选粹》,继续往下读。就是这个晚上,我读到庄征君辞官归来,投宿民家,撞见诈尸那一段情节:

到三更半后,只见那死尸渐渐动起来。庄征君吓了一跳,定睛细看,只见那手也动起来了,竟有一个坐起来的意思。庄征君道:“这人活了!”忙去推那老爹,推了一会,总不得醒。庄征君道:“年高人怎的这样好睡!”便坐起来看那老爹时,见他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已是死了。回头看那老妇人,已站起来了,直着腿,白瞪着眼。原来不是活,是走了尸。

我小时候号称胆大,但是读到这里,浑身汗毛仍然不由得直竖起来,赶紧合上书本,往怀里一揣,连滚带爬出了灵堂。我父亲回来,问我为啥不守灵,我撒谎说:“饿了,出来找点儿吃的。”

后来读高中,在语文老师那里借到全本的《儒林外史》,直接翻到诈尸那段,仔仔细细重读了一遍,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完全没有恐惧感了。

全本的《儒林外史》比“选粹”多出三分之一内容,更重要的是,前后情节是连贯的,从第二回“周进教书”到第五十四回“聘娘出家”,每个篇章都有勾连,适合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事实上,我不是重读了一遍,而是重读了很多遍。我在高中阶段开始读《红楼梦》,一口气读了十七遍,直到读出了妊娠反应。可是读《儒林外史》,无论读多少遍都不会吐,甚至每次都能读得食欲大振,非常非常想吃东西。

我认为,这本书最能激起食欲的情节有三处。

第一处,王冕给人家放牛,人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他不舍得吃,用荷叶打包带回家,送给母亲。

第二处,马二先生仗义帮朋友,花光了积蓄,逛西湖时没钱买吃的,在湖畔酒店里瞧见透肥的羊肉、滚热的蹄子、极大的馒头,喉咙里咽唾沫。

第三处,匡超人做小生意侍奉双亲,白天杀猪卖豆腐,晚上等病床上的父亲睡安稳了,掏出马二先生送给他的书,轻声念文章。生意做得好时,在集上买些鸡鸭鱼肉,为父亲改善生活。

无论按照古代的道德,还是根据现代的标准,孝顺和仗义都是极好的品质,而王冕、马二和匡超人在当时都是穷人,穷人的孝义尤其不易。我年轻时看武侠小说,会忍不住将自己代入进去,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历经磨难,终成高手;看《儒林外史》也是这样,也会忍不住代入进去,将自己当成王冕、马二、匡超人。我能感觉到他们的饥饿,所以我也跟着饿,中午去食堂打饭,本来吃三个馒头就饱了,因为看《儒林外史》,结果吃了四个。

我读书不算多,评判好书的标准也比较俗气。在我心目中,好书分为两种,一种让人想喝酒,一种让人想吃饭。《水浒传》属于让人想喝酒的好书,《儒林外史》属于让人想吃饭的好书。好的诗歌也是如此,李白的诗让人想喝酒,杜甫的诗让人想吃饭。有些诗,有些小说,读者极多,销量极大,但我不喜欢,因为它们既勾不起酒瘾,也勾不起食欲,看了只想吐。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安徽人,我初中读“选粹”的时候,高中读全本的时候,对他并不了解。但是前年为袁枚《随园食单》做注评,研究那些跟袁枚有交集的清代作家,才对吴敬梓有一点点了解。

吴敬梓比袁枚大十五岁,两人中年以后都住在南京,可能因为性格和人品的差异,从来没有直接来往。如果非要说有来往,那也是间接的:袁枚当过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座上客,吴敬梓也当过。袁枚在卢见曾府上吃过饭,回家大书特书,将在卢府见到的所有美食都写进了《随园食单》;吴敬梓旅居扬州时,也曾受卢见曾款待,但他不屑张扬,后来他死在扬州,还是卢见曾派人把他的遗体送回南京的。

袁枚出身师爷家庭,天资聪明,精打细算,既有很高的文采,也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通过做官、贪污、打秋风、跟盐商合伙做生意、为达官显贵写墓志铭,将小小家业不断做大,靠一人之力养活了庞大的亲戚网络。

吴敬梓出身官宦世家,少年豪富,中年败落,隐居南京,与一帮同样不屑于钻营的文朋诗友过着穷苦日子,一边种菜,一边写他的《儒林外史》。但他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清高而不顾家人死活的迂腐之士,他把儿子当成知心朋友来看待,自己反对走科举道路,却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颇有操守的文职官员,一个精通数学的学术干部。

让我选一个古人当朋友的话,我会把袁枚一脚踢开,只选吴敬梓。

(吴敬梓的儿子吴烺后来成了一个数学家)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吴敬梓作。全书由许多彼此独立的传递勾联而成。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出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其间,有六十而未见进学,但见贡院号板便一头撞去,并满地哭滚的周进;也有在胡须花白之年,侥幸中举后惊疯失态的范进;有虽为“庄户人家”出身,但在考取秀才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匡超人;也有借科举功名获取更大权势,以鱼肉百姓的豪绅地主严贡生,严监生兄弟及王惠,王仁,王德;有心地善良,但庸俗迂腐,始终以“举业”求官为信条的马二先生;也有虔诚于封建礼教,居然劝女儿为死去丈夫“殉节”的王玉辉。其他如假托无意功名富贵,实因科名蹭蹬而混迹于世的各色“斗方名士”,亦一一跃然于书中。小说无情揭露了这批精神空虚和精神堕落的知识分子的面貌,进而抨击了戕害知识分子灵魂,使其道德沦丧的科举制度;同时,又围绕这群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了谄媚逢迎,贪赃枉法的腐败吏治以及地主,官僚,盐商,贤士,衙役,书办,卜医,星相,恶棍,骗子,及至和尚,道士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社会风气,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行将崩溃的趋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星空之下

2023年01月29日

所把《儒林外史》当做讽刺类小说,我觉得不太恰当。吴敬梓的写法非常写实,我更愿意把它当做纪实小说来看。

其中的对于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深刻揭露,让现今的我们能够看到封建社会下,各种真实且丑陋的面目。

小说的主体基本上是围绕着科举制度内中间阶层的,描写了好几位从一穷二白的书生一夜之间陡然发迹,其中重要的关卡就是考举。只要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那么其身份地位就有了天壤之别。而这种差别已经达到了能把人吓死的境界。其中范进中举后的其母病逝,荀玫中进士后丧母。都从侧面叙述了所谓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奇怪现象。

读书人只要进入了举人进士阶层,同乡之间的任何关系都会成为了权力纽带。相互帮衬,相互扶持,已然成为常态。形成了完美的阶级利益共同体。那怕像王太守投敌反叛,都会有人资助逃跑。像没什么关系的马二,都会拿出九十二两纹银予以救助。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共同体。

这种阶级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一旦成型,将祸害千年。为商者要捆绑官员,当官的也寻找经济支撑。最后形成了,官商一体的官僚资本阶层。这个阶层,对上截流国家利益,对下盘剥百姓血汗。就好像国家的肿瘤一样,最后积重难返,国家崩溃。而他们则会重新投靠新贵,努力成为新政权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