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攻占武昌后,是否应北上河南建立根据地?

  • 太平天国在攻占武昌后,是否应北上河南建立根据地?-图1
10回答·4537阅读
稗史候说

2017年11月13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师

用今天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认为在占领武昌之后就北上河南建立根据地,甚至一路向北打下北京城。也有很多人拿朱元璋北伐的成功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策略的正确性。其实,太平天国时代与朱元璋时代还是差去甚远的,二者不能同日而语。朱元璋的胜利不代表太平天国能走他的老路取得胜利,这与当时太平天国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一 太平天国前期并未有明确的目标,打武昌也是长沙久攻不下向北而上的权宜策略。

当时久攻长沙不下,太平军才一路向北打武昌。刚开始打武昌时,也是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拿下,当时甚至五王之中已经有人动摇准备撤回广西了。但清军比太平军想象的更脆弱,太平军用极少的代价拿下了武昌之后,发掘了武昌城内的财物和武器才使得队伍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太平军才算得上是一支真正的正规军了。

二 拿下武昌之后,太平军有步兵十余万,水军上万大小船只上千艘,是不是就具备了北上拿下河南甚至北京的实力了呢?

粗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其实不然。当时太平军所缴获的武器,大多是前明时期的武器居多,虽说兵精粮足,但武器与清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太平军游击作战,漂浮不定的作战方式,没有后勤补给,一旦深入内地胜则罢了,若是败了将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三 当时北方有相对强大的清军力量存在,太平军挥军北上能否成功还未可知。

当时全国还有绿营兵马60多万,河北一带还有20万精锐骑兵,其中10万在北京城内。且不说这60万绿营兵来不及征调救援,光河北和京城的这20万骑兵就够难啃的。太平军步兵是占优势,但在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与骑兵对垒,只怕优势不大。另外,北方并无大江大河,上千艘战船无用武之地,只能成为累赘。再者,北京城城高坚固,在没有准备攻城器械和重火力的情况下一时半会儿也难攻破。有些人要说李自成不也攻破了?李自成没有内应打开城门,也难进北京的。再者,当时关于北上还是南下的策略,太平天国内部涉及到了杨秀清与洪秀全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洪秀全是主导打下南京的主要力量,他的决定直接影响力战略的决策,这种权力关系在以后的西征中也有体现。

四 太平军最佳北上的时期是什么时候?不是攻占武昌之时,而是攻占南京之后

所以,综合以上 分析,按照当时太平军的军力、战略的纵深和指挥者的心理,借助上千艘战船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拿下南京是最快捷,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南京可不比武昌,拿下南京就占有了巨大的战略优势,可攻击东南沿海,可发兵北上。南京距离富足的上海、江浙一带很近,距离粮仓湖南、江西也近,进可攻、退可守。有了南京这个根据地为补给,再集中主力北上一举拿下北京城将不是问题。朱元璋当时拿下南京后是如何做的?立刻留下大臣留守,然后经过修整后即刻发兵一路朝北将元朝赶到大漠。此时,南京作为后备基地的作用就得到了极大凸显。

所以,太平军北上的最佳时机便是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之时,太平天国的失误在于死守南京,又同时开辟西征和东征战场,三路消耗,白白浪费了进攻的大好时机,将精兵强将浪费在了西征与东征上。

相比较而言,后来的曾国藩也有实力拿下南京后一路北上打下北京。但曾国藩也面临着这些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大家最容易忽视的因素,那便是当时还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窥视。一旦打到北京,慈禧太后狗急跳墙立马割地求列强出兵干涉,这一来天平的砝码将落到那一边就难说了。

所以,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敌人才是帝国主义,不打倒帝国主义,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将困难重重,很难成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将推翻列强,实现国家民族独立作为近代以来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原因。

霍霍

2018年11月09日

太平天国于1852年1月12日攻克湖北省城武昌,这是太平军第一次攻占省城,此前攻州夺县尽是一些小城市,因而攻占武昌对太平天国而言意义非凡。按理来说湖北西连秦蜀,东控吴会,南达湘粤,北连中原,应该可以稳定一下政权。但由于清军迅速云集,包围武昌,于是太平天国高层决定弃城而去。当时太平军内部议论纷纷,有西入四川之议,北进中原之议,以及东下金陵之议。天王洪秀全不知何故萌生了以“河南为家”的念头,唯独杨秀清力排众议,意图东进攻占金陵。近代学者多认为太平天国选择定都南京铸成千古大错,但殊不知北上河南就真的万事大吉吗?河南位居中原腹地,一马平川,按照古人“取天下者必先占中原”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没错,太平天国如果北上河南,趁兵锋正锐,直捣北京,则清廷难以幸存。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中原作为人口最多,经济发达的时代已经远去,明清时期“江南财赋半天下”,南方各地成为当时经济最繁荣,产粮最多的地区。占据金陵,控制江南财赋之区,与清廷隔江而治,累积实力后再出师北伐,这无疑也是上善之策。更为重要的是,当太平军攻占益阳意外的获得了数千艘民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当时所向无敌的水师,杨秀清发现用步兵、水师互相配合的战术远比在陆上与清军死磕更有成效。拥有强大的水师不取江南水乡,反而远涉北方与骑兵对峙,是为不智之举。河南地势贫瘠,河流不多,又一马平川,无险可据,一旦遭到清军重兵围攻,粮食缺乏,很容易陷入绝境。《李秀成自述》中说,催使杨秀清下这一终极决定的,是一位年老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切不可往河南。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长江天险,又有船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以棋为喻,南京是活棋,河南则是死棋。可能又有人会说,太平军可以占据河南后不定都城,挥师直捣北京,清廷兵力有限,以太平军之锐,北京指日可下。却不知诸位有没有发现,自从太平军组建水师之后,沿江而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在组建水师以前,围攻桂林33天徒劳无功,又攻长沙83天无法取胜,这都说明没有强大水师作为后盾,太平军在攻城战方面是极为乏力的。北京附近没有大江大河,一旦无法迅速攻占,清军援军汇聚,太平军将全面被动。退一步来说,即使侥幸攻占北京,没有根据地的太平军也只能重演一回李自成而已。所以,太平军弃守武昌之后选择顺江而下,攻占金陵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挥师北上,建都河南则极有可能提前宣告它的覆灭。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寒江云飏

2018年10月13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太平天国在定都江南还是北上定都河南的问题上有两种意见。

天王洪秀全认为应该主力北上“取河南为业”,这是他在长沙撤围时就有的想法。河南自古就有“天下之中”的说法,定都河南北可攻京师,一旦京师震动清廷威信扫地,那么很多地方都会爆发反清起义。北方的白莲教、南方的天地会势力都会举起反清义旗。如此中国遍地烽烟,清军将疲于奔命,大事可定!

而太平军出湖南后、连克武昌、九江、安庆一路势如破竹。后来根据战争形势发展,顺江而下直扑金陵,沿江各城清军望风披靡。甚至连官府发的告示都已经不用咸丰年号了!而六朝古都南京在太平军的进攻下仅仅七天便被攻陷,这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后取得的最大胜利。

而这时定都江南还是北上攻取河南为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尤为重要,洪秀全仍然坚持分兵镇守江南,主力北伐,一统江山!

而东王杨秀清本来对着意见心存顾虑,因为太平天国并不了解河南的情况。这时一位在岳阳加入太平军的老水手曾经对杨秀清说:“东王,不可往河南,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解救。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当时杨秀清没有表态,后来杨秀清思前想后觉得老水手的这番话确实有道理,于是最终决定定都金陵,后改名为天京。

在起义过程中实际领导者其实是杨秀清,洪秀全更多的是作为宗教领袖。所以在东王的支持下,太平天国的根据地选择在了金陵。而洪秀全并不满意这个决定,一年后天王宫殿失火,洪秀全以此为理由又动议迁都河南。杨秀清不得不以天父下凡的名义予以最终否决,并且极为严厉的谴责天王的迁都的意见是“变妖”的行为,应当受杖责。

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其实已经可见一斑了,而杨秀清的坚持也最后否决了太平天国主力北上的河南的可能。

至于是否应该北上在河南建立根据地,我认为是应该继续北上的。因为作为起义军应该以疾风骤雨之事突击清王朝的心脏,而不是想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旦清王朝缓过神来稳定人心,调练新军那么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一如徐敬业反武则天,又如吴三桂三藩之乱,无不是败于先定江南,后取中原的战略。

一句话北上河南有风险,但是未必不是对清王朝的一记杀着!

参考文献

《李秀成书供原稿》《金陵癸甲新乐府-天下凡》

密探零零发

2017年12月05日

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昌后,应改趁着清廷还没有反应过来,北方兵力空虚,挥大军北上,一举击败清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当时清军没有想到太平军能北上,清军主力在北方,兵力空虚,如果太平军挥大军北上,清廷将无力应付,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太平军在定都南京后,只派了2万军队,就打到了河北,搅得清廷快要迁都,最后因为兵力太少,孤军深入,被清军的各路勤王军队击败。假如,洪秀全率领主力北伐,局面就大不一样了。

二、机不可失,本可以趁机一举推翻清廷,怎奈得错失良机,清廷开始命令各地建立团练,于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最后齐手搞死了太平军;

三、假如太平军挥大军北上,而不是定都南京,太平军的将领们可能就不会在南京的温柔乡中,变得娇淫奢侈,可能也不会出现天京内乱,自相残杀。

机不可失,错过了,就在也回不过来。

度势

2017年11月14日

呵呵,楼主不同军事,拿下武昌北取襄阳,然后重兵守襄阳,然后集中主力夺取安庆南京绝南北交通,然后夺取浙江湖南这些南方地区,努力经营。一旦有机会就从湖北进军河南,配合宁夏的回族起义部队夺取关中,一路从江苏徐州进攻山东,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没机会可以顺便把南方西南的贵州云南都收了。也可划江而治。可惜洪秀全没战略眼光,害死跟他混的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