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天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认为在占领武昌之后就北上河南建立根据地,甚至一路向北打下北京城。也有很多人拿朱元璋北伐的成功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策略的正确性。其实,太平天国时代与朱元璋时代还是差去甚远的,二者不能同日而语。朱元璋的胜利不代表太平天国能走他的老路取得胜利,这与当时太平天国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一 太平天国前期并未有明确的目标,打武昌也是长沙久攻不下向北而上的权宜策略。
当时久攻长沙不下,太平军才一路向北打武昌。刚开始打武昌时,也是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拿下,当时甚至五王之中已经有人动摇准备撤回广西了。但清军比太平军想象的更脆弱,太平军用极少的代价拿下了武昌之后,发掘了武昌城内的财物和武器才使得队伍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太平军才算得上是一支真正的正规军了。
二 拿下武昌之后,太平军有步兵十余万,水军上万大小船只上千艘,是不是就具备了北上拿下河南甚至北京的实力了呢?
粗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其实不然。当时太平军所缴获的武器,大多是前明时期的武器居多,虽说兵精粮足,但武器与清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太平军游击作战,漂浮不定的作战方式,没有后勤补给,一旦深入内地胜则罢了,若是败了将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三 当时北方有相对强大的清军力量存在,太平军挥军北上能否成功还未可知。
当时全国还有绿营兵马60多万,河北一带还有20万精锐骑兵,其中10万在北京城内。且不说这60万绿营兵来不及征调救援,光河北和京城的这20万骑兵就够难啃的。太平军步兵是占优势,但在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与骑兵对垒,只怕优势不大。另外,北方并无大江大河,上千艘战船无用武之地,只能成为累赘。再者,北京城城高坚固,在没有准备攻城器械和重火力的情况下一时半会儿也难攻破。有些人要说李自成不也攻破了?李自成没有内应打开城门,也难进北京的。再者,当时关于北上还是南下的策略,太平天国内部涉及到了杨秀清与洪秀全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洪秀全是主导打下南京的主要力量,他的决定直接影响力战略的决策,这种权力关系在以后的西征中也有体现。
四 太平军最佳北上的时期是什么时候?不是攻占武昌之时,而是攻占南京之后
所以,综合以上 分析,按照当时太平军的军力、战略的纵深和指挥者的心理,借助上千艘战船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拿下南京是最快捷,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南京可不比武昌,拿下南京就占有了巨大的战略优势,可攻击东南沿海,可发兵北上。南京距离富足的上海、江浙一带很近,距离粮仓湖南、江西也近,进可攻、退可守。有了南京这个根据地为补给,再集中主力北上一举拿下北京城将不是问题。朱元璋当时拿下南京后是如何做的?立刻留下大臣留守,然后经过修整后即刻发兵一路朝北将元朝赶到大漠。此时,南京作为后备基地的作用就得到了极大凸显。
所以,太平军北上的最佳时机便是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之时,太平天国的失误在于死守南京,又同时开辟西征和东征战场,三路消耗,白白浪费了进攻的大好时机,将精兵强将浪费在了西征与东征上。
相比较而言,后来的曾国藩也有实力拿下南京后一路北上打下北京。但曾国藩也面临着这些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大家最容易忽视的因素,那便是当时还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窥视。一旦打到北京,慈禧太后狗急跳墙立马割地求列强出兵干涉,这一来天平的砝码将落到那一边就难说了。
所以,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敌人才是帝国主义,不打倒帝国主义,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将困难重重,很难成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将推翻列强,实现国家民族独立作为近代以来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