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利文,一位不愿靠点数取胜的“拳击手”
自从2014年世锦赛决赛被塞尔比逆转痛失第六座世锦赛奖杯以来,每当奥沙利文打进决赛我们都替他捏把汗,比赛过程也是如此。最近三年奥沙利文决赛胜率有所下滑,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玄学显灵,不知是正常波动还是人为放大,总之,这次“王中王”,享受彩带和欢呼的是他的对手。
你可以痛恨第一阶段最后的黑球,认为它诚心和你作对,让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你也可以痛恨最后那颗绿球,甚至比赛结束后连韭菜都不愿吃,就像老股民看见绿色那般讨厌。但是,绿球和黑球只是躺枪,是量变后的质变,是所有不稳定因素在一颗球上的集中爆发。因为,奥沙利文是一名不甘寂寞、不愿靠点数取胜的“拳击手”。
只有奥沙利文可以让“王中王”变成拳击比赛
“王中王”,Champion OF Champions,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像极了拳王“争霸赛”。唯一的球桌好比那一方拳击台,围挡似乎就是拳击台上的围绳,炫目的灯光和激情的音乐比起拳击赛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位球手你来我往好比是拳击台上的左右勾拳。而唯一让“王中王”更像一场拳击比赛的就是现场观众时不时的“Come on,Ronnie”。每当奥沙利文击球,或者对手漏球,现场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让我觉得似乎在看一场拳击比赛,而奥沙利文,拿的不是球杆,而是“拳击套”。
攻势打法已侵入奥沙利文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从2014年世锦赛决赛到刚刚结束的“王中王”决赛,奥沙利文经历了多场重要比赛的失利,比如去年的“王中王”决赛、去年的欧洲大师赛决赛、去年的英锦赛决算、今年的世锦赛1/4决赛,这几场比赛看下来,你会觉得他攻得太凶了,每次都差那一两颗球就可以多拿一个冠军。实际上,这一两颗球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我来告诉你——相当于让一个人改变与生俱来的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奥沙利文的攻势打法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侵入了他的骨髓。就像扁鹊见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这些都有法医治,现在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虽然赛前奥沙利文接受亨得利采访时说觉得自己的安全球不错,的确,这个赛季他的安全球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是那些安全球都是在他没有办法时才“出此下策”。每当奥沙利文需要轻贴彩球防守或者放回高案区防守时,他都无奈地摇摇头。而此前会仔细观察有没有一丝一毫的进攻机会,哪怕是组合球,哪怕是多颗球的组合球。怪不得现场观众在罗尼领先一些分数做防守时会长舒一口气报以掌声,那是因为怕他玩砸了——再丢了到手的西瓜。
这就相当于拳击比赛,他不想靠零敲碎打的进攻赢得几个点数来战胜对手,奥沙利文需要的是看得见的胜利、激荡人心的胜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胜利,那是势如破竹,那是凌波微步,那是四两拨千斤,那是KO对手,那才是胜利。
伟大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奥沙利文偏偏选择这种大张旗鼓的方式,没有按部就班,没有收放自如,尤其是在落后时,每一杆都可能是最后一击,像是握着高压线击球,42岁高龄还这样玩,确实很不容易。
纯粹的奥沙利文,给了我们纯粹的感受
当奥沙利文赢球时,会有球迷说,看得我好激动,手心都出汗了。当奥沙利文输球时,会有球迷用吃了苍蝇来形容心里的窝火——念叨着如果能防一杆,如果不去冒险进攻,如果带点防守,看那表情和神态,像是自己输掉了比赛一样,事实上,以奥沙利文的性格,他可能会很爽,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他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敬老院里一帮老人在打麻将,有个老太太手气大壮,几个人的钱都被她赢去了。这时在旁边观望的小伙子就问她:“老太太,您打牌老赢吗?”
老太太一边抓牌一边搓:“哼,老赢?老赢谁还跟你玩啊!”
最后将老太太的这句话献给心情还在郁闷的“火粉”,上海赛又开始了,奥沙利文说的“公交车”,又缓缓开近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