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小楷,最好先从文征明,赵孟頫等存有墨迹的书家开始。

小楷的练习,以精细为要。晋唐小楷,虽然是小楷中的至高,但苦于大多数作品都是碑刻拓本,在关键的细节方面,不利于初学。而文征明,赵孟頫他们都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忠实实践者,从他们的作品入手学习,掌握基本的王羲之用笔方法,进而再向更高的境界攀登。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话虽如此,于初学者而言,上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由简入深,才是学习的正路。如果领会不了他人的高妙,笔从何下都弄不清楚,怎么可能学到东西?



先拿个人说事;初习小楷之时,感其魏晋的风流、唐则的备极,以“取法乎上”的想法,都涉猎过。
特别对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下了点功夫;对钟繇的《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帖》《墓田丙舍》和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唐《灵飞经》及唐人写经和日本写经,都有所博涉。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除了《黄庭经》对自己提高小楷水平很有帮助外,对其余碑帖的学习却使自己陷入了杂乱不堪的错误境地。
后来又对赵孟頫的《汲黯传》感觉特好,下的功夫也最深。但在这过程中又对《汲黯传》中文征明的那段补字发生兴趣,于是又旁学了文征明的小楷。
从我自学小楷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点经验:
一、无论你“取法乎上”还是“取法乎下”,都要守定一家一体,搞通学精。
二、博涉是可以的,但要会取舍;如学《玉版十三行》要学其舒展的间架、纵逸的姿态;学《荐季直表》等要体会其朴拙的笔画质感;学唐人写经,要体察其茂密雄强的章法气势;学赵孟頫则应品味其兼容并蓄的内涵;学文征明则要懂其随势而为的简约。
三、笔者以为:最好的学习方法,还是要由赵入晋唐。世称赵孟頫是“集大成者”是有道理的,他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以高超的天赋和修为提纯溶合了魏晋风度及唐人法则,以“今妍”的方式展现世人,所以是我们学习最佳的范例。
学习小楷,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要善于体会总结,不能死板地去学,也不能盲目迷信的学。希望笔者显浅的体会对大家有所启迪。
写小楷师法魏晋唐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我建议选择王羲之的字帖。首先是可选择的字帖比较多,单字很齐全,实用性强。流传比较广的字帖有《孝女曹娥碑》《乐毅论》《佛遗教经》《黄庭经》《道德经》等,还有一些临摹钟繇的字帖,也可以接触一下。其次王羲之的字风格比较稳定,各个字帖字体差异不大,作为初学小楷来说很合适,认真学个两三年,再学学宋明清的小楷会觉得相对简单。最后交流一下我的学习方法,写小楷也要有一定的大楷基础,大小字结合学习,这是普遍认可的方法。还要学用结合,不能一味临帖。多读帖,多临帖,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出帖。如果学王羲之,那么可以穿插学习一下钟繇和文征明的字,多掌握一两种书体未尝不可。
选择字帖时候注意印刷质量,各个出版社的产品也有品质差别。最好同时在下载一些高清的电子版,放在手机或者pad里面,放大看看细节笔法,方便分析临摹,现在科技发达,借助电子产品来学习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