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时,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对立统一"规律,这是什么意思?

对立统一,是哲学上最有名的名词,大家讨论一下。
17回答·5050阅读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但将这三个规律应用于解释事物运动的周期,就明显看出每一个规律都存在不足。现在分别对其进行剖析。对立统一规律将事物运动看做连续的运动,阐述的是图24中0A段和BC段,它缺少了AB段和CD段的突变,如图中虚线所示,使理论不够完整。

唯物辩证法将差异与矛盾等同起来,将激化前后的矛盾用一种形式进行描述,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使事物运动变成一条连续的直线或曲线,如图24中实线所示,忽略了AB段和CD段事物的突变。事实上,事物的运动存在突变形态,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的就是事物的突变,因此,对立统一规律的新诠释如图27所示。首先,对立与统一分成两个阶段,即矛盾双方的对立阶段和统一阶段。在事物未发生激化质变前为双方的统一阶段,即0A段,是事物矛盾产生和逐渐发展阶段,双方仍然和平相处,是肯定阶段,事物逐步发生着量变,是统一状态下的量变阶段。发生激化质变后为对立阶段,即AB段和BC段。从A点开始,事物进入否定阶段,逐步的量变变成量的突变,双方发生对立,BC段是对立的继续,是对立状态下的量变阶段。到C点,事物再一次发生质变,结束对立状态,形成再一次的统一,事物的矛盾运动趋向于初始的0矛盾状态。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的整体运动中分成两个阶段,AB,BC为对立阶段,0A,CD为统一阶段,事物运动形成对立阶段与统一阶段的循环形式,形成了对立统一规律。

 此种诠释打破了传统理念的形式,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AB,CD两个突变的阶段,弥补了原有理论的不足,获得了全新的内涵。新诠释使对立统一规律能够更加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运动,使其能够独立诠释事物运动的全过程,并符合事物运动的周期。新诠释并不排斥规律的传统解释,只是将传统解释限定在对立阶段即矛盾发展阶段,而在统一阶段,是以统一为主导,以稳定运动为主要形式,但也存在对立的因素,其表现形式与对立阶段迥然不同,因为存在矛盾的性质不同,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使用的方法与对立阶段也迥然不同,在此阶段未激化的矛盾定义为差异,差异是对立的因素,同时也是统一的基础,关于差异的概念和理论在后面将详细论述。

动静互生

2018年01月11日

对立统一,是相对的,广义相对论也是哲学。凡事不可顾此失彼。质、量互变也是相对的。因与果还是相对的,有反因果关系。逻辑学也属哲学不可缺的基础,但也有反逻辑的。因此,固态思维是违背哲学的。哲学是崇高而大众的认知方法、规律学,对认识探知宇宙太空、地球(自然)、人类社会是法宝。读者感。

拙笔淡静

2017年12月18日

答:就用老子的《道德经》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吧?

由老子的《道德经》可知,所谓对立统一法则,亦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始终必然包含着的矛盾性是事物生存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生命长久延续不可或缺的经脉和动力,就是这个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几乎是用足以使强调语气大大增强的排比句式这种修辞手法去写的。

开篇这个排比句式何意?

意思是说,道之精髓在自然(规律);君不见,世间万物(包括人)客观存在着的正负、明暗、白黑、阳阴、雄雌这些个自然现象,彼此间能够脱钩游离得开吗?不能的!

不光它们彼此都必然要与对方作为自己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且时时处处都是在相互联系、互动、融入、依存的!

“雄起”?这句大话说说容易,说着也挺简单!试想,倘若没了雌的阴柔相偎滋润配合支撑,哪来“雄得起”啊?“雄起”也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根之树了……

因此,大可不必去一味只看或只是去得意于伟岸、雄劲、强势;实质在它的背后,抑或说它在背地里,却总是会规规矩矩地俯首臣服并依赖沉湎于雌爱的矜持柔顺、阴补、滋润、配合与支撑的!

也恰是因为有这雌爱的矜持柔顺、阴补、滋润、配合与支撑,雄才会显得来尤其伟岸、雄劲和强势。

再说了,如若缺了雌之标的,还在那儿一味雄个啥劲儿呢?!

试想,天若只晴无雨、只阳无阴,那还能叫做天吗?月若只圆不缺、只挂不落,那还能叫做月吗?

有正必然有负,有明必然有暗,有白必然有黑,有美必然有丑,有阳必然有阴,有雄必然有雌……道系如此;世间万物均系如此。

正是它,像山涧流出的小溪似的,鱼翔浅底、清澈明亮、一路欢歌、涓涓不息,终归江河湖海……

就人而言,顺道便是正常、就是健康。像山涧流出的小溪似的,鱼翔浅底、清澈明亮、一路欢歌、涓涓不息,终归江河湖海,于是便不能或缺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德。

入世出世始终不离其德,也就是始终不能扔弃了理应共同去遵守呵护的一致准则、规矩、人品、精神,始终注意去坚守着这份做为正常健康之人理应一直坚守的品质底线与生命底线,就如同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似的,看世界一视同仁,单纯清正、不谙算计、更不会去伤人害人,心里毫无损人利己的杂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道系如此;世间万物均系如此——世间万物(包括人)从来都比肩共存并相互依存作用甚至彼此融通互补互动着的正负、明暗、白黑、阳阴、雄雌;此乃天之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模式!

试问诸位,综观世界,有没有谁见到过只重其一而不重其二、只有其一而没有其二就能生存、发展、延续的东东?不可能有的。

因此,但凡看透并明白了世间的这个看似矛盾着的事物却始终都在互联互依互动互融的道理的,就会自觉去用辩证的思维定势去观世待人,就会深谙守德(亦即始终不会扔弃理应共同去遵守呵护的一致准则、规矩、人品、精神,始终注意去坚守这份做为正常健康之人理应一直坚守的品质底线与生命底线)的极其重要意义——

不至过分,不至犯浑,不至错谬,不至翻船,不至功亏一篑。

很多时候,多实质是意味着少,少实质是意味着多,有实质是意味着无,无实质是意味着有……深谙守德之至关重要并能去自觉专注地秉承它,实质也就犹如升腾到了道的境界;道之境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无论其生命活力还是亘久永恒,均系无限……

我们的认知有很大的一个误区:

1、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实际存在的世界并不相同。

2、 我们认为我们处在同一个时空世界,因此选用的标准总是一样。

任何一个人看任何一个问题或一件事只有两点:1、与我有关,2、与我无关。

与我们无关的才是客观的、纯粹的——科学研究的范畴。与我们有关的又可一分为二:对我有利的和对我不利的。“知”为一分为二——即产生对立。“行”为合二为一(综合对比后)——即为统一

辩证对立统一。其实很简单,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不为过。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对立是运动的起点,平衡统一是运动的终点。

实际上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和实际存在的世界并不相同。如果你看到的世界和书本上表示的一样,你得到的就是知识(实际上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书本教你看到的),如果你看到的和书本上显示的不同,你得到的就是智慧。归根结底,知识相对人类是死的(静止状态),智慧相对人类是活的(运动状态)。

对立统一首先至少要有一个“相对关系”。如果仅有唯一性,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或一个物。没有其它参与者与观察者。这个物不存在“对立统一”原理,其实质为“无”——不知道存不存在。

从牛顿力学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永远存在的一种平衡。这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否则平衡不了,会失去平衡从而运动直至新的平衡。而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均为有序的平衡运动才最久远。

但科学依然是忽略了运动的本质的。我们所有的数学公式中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这是纯粹的知识,具有维一性,所以没有“辩证”关系(我们世界的数学)。而物理公式中的时间科学家是作为“静态时间”来设定的(时间是没有变化的存在,而人生运动、社会运动的时间一定会有起点和终点。即“始与返”)。这导致科学知识己经超出了时间的“界限”。而宇宙、自然、社会、人类等各种运动均有“时间界限”。这也是数学、物理等科学纯粹性(客观性)原理,只有纯粹性才能成为各个不同世界、不同平台、不同空间的共同认知。

而哲学并不是纯粹学科,一定会有相对二者以上关系。作为辩证哲学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做。看社会发展就知道。

科学知识是严谨的,谈不上智慧。而人生知识、社会知识、宗教知识、哲学知识并不是对应死的物,而是活的人、运动的社会、虚幻的灵魂。而这一切需要智慧才能解决。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关系。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等等的相对运动关系。

当你看任一问题的时候事实存在两个客观前提——1、主观者是谁?2、 问题在哪个世界?为什么这么说?

主观者不是客观者,一定有自己的判定标准(有自己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往往对立的主观者看同一问题的结论是相反的(诉求不同)——立场不同。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标准自己才会选用。加薪,对工人是好消息,对老板是糟消息。角度不同,对立的两面,怎么办?坐下来谈、妥协、退让然后统一,企业继续。

今天我们认为对的明天也许认为是错的,有些事对某些人意味着好而对另一些人意味着坏,这是因为问题所处的环境、平台、空间不同。站在中国人的平台,美国是我们的敌人与对手,站在英国人的平台,美国是他们的盟友与伙伴。

人类有两个普遍现象:

一、对外问题(主观者以外)一般讲事实、讲客观、讲规律。对内问题(主观者世界以内)一般讲立场、讲主观、讲利益。

二、今天大家认定的好坏、对错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平台,才会有同一个标准,在同一个平台或同一个世界我们才能分别对错、好坏或善恶。不同的平台或世界存在的尺子是不同的。无法同时适用。

感恩哲学你中有我

2018年01月15日

梦幻哲学感谢大家的关注!

有关学习哲学时,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对立统一"规律,这是什么意思的话题。这要从为什么是哲学来延伸出来。

首先咱们对哲学的哲进行字上面的解析,哲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扌、斤、口组成,这里面说明哲需要这三部分才能为哲。三部分分别代表了主动的实践,实践中的所得,以及所做所得言语答辩,(同时上面两部分组合是折,意在挫折,挫折中自然有对的同时也有错的)有这三者才能成为哲。

其次咱们在说下哲学,有了前面哲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了只有前者三部分的之后,便构成了学问学术的基础。同时也显示出哲学需要相互切磋磨合中的前进。孤立的认知构不成哲学这个范畴。

以上两点说明哲学的发展需要相互有所参照,否则就成立了孤本主义。那样不但不能提升哲学的升华,反而成为哲学衰变的开始。以往李朝历代的衰败都是孤本主义的思想导致国家内部的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