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之所以保持在21%左右,是因为地球上的氧气生产量与消耗量保持平衡;其中这里面的能量只能来自太阳,因为如果仅靠人造光源的话,是不足以维持这个庞大的系统的。
1:氧气的来源大部分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如说热带雨林地区,在这里就被誉为地球的肺,这些地区的植物光合作用很强,因而产生的有机物也很多,但是有机物又不能无限增加,毕竟温度高,过剩了就会腐烂。所以产生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的氧气并不是来自热带雨林地区;而是来自寒带地区,因为寒带地区的温度低,产生的有机物可以存储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分解掉。所以这些地区才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我们都知道如果一种物质在空间中存在浓度差,浓度高的就会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因此如果一个地方产生了氧气,就会向其他地区扩散,知道不再有浓度差为止。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例子,比如早晨的空气非常的新鲜,地面上的氧气含量比较高。而到了傍晚,就感觉空气特别沉闷,地面上的氧气含量降低。现代植物学家也表明,植物在夜晚是不会释放氧气的,只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如果按照这个原则,那么就应该是夜晚释放的二氧化碳使早晨的空气便沉闷,白天释放的氧气使傍晚的空气更清新。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3:这就告诉我们,地区上的氧气一定不是全部来自光合作用;还存在其他的氧气含量调节方式。所以现代的科学认为氧气的来源是因为地球的电场电流活动;在早晨,天空的一些区域相对于地球带负电,而地表则带正电,那么地表就对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使地表的氧气浓度升高。那么傍晚则相反。因此这也是地球上氧气含量调节的一种方式,和光合作用一起调节着大气中的氧气浓度,并维持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