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虽然是军人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在担任重要官职之后,他也开始读书学习,有时候还负责考选官员的事,所以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文化。
侯君集的问题,主要是个人见识和涵养的问题,说话太随便,这和有没有文化的关系并不大。
《旧唐书》在介绍侯君集时,是这样说的:“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意思是说,他的武艺并不精通,但是比较勇武,胆子大,爱说大话。
侯君集很早就成为李世民的亲信,玄武门政变当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都是唐太宗的核心支持者。事成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的功劳排为第一等,进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拜右卫大将军。
贞观四年,侯君集担任兵部尚书,多次率兵出征西域,多有战功。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后来侯君集率军攻破高昌国,侯君集自己和将士们军纪败坏,回师之后,侯君集不但没有立功,还被责罚。他对人抱怨说:“真是活不了了,你们要反吗?我愿意和你们造反。”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感觉自己的地位不稳,知道侯君集心怀不满,把他请到东宫,向他请教。侯君集劝他起事,举起自己一只手说:“此好手,当为用之。”
不久,李承乾政变的图谋暴露出来,事关重大,唐太宗派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等重要大臣来审理此案,很快查明侯君集也有牵连。
与案件相关的事实其实也没有多少,关键还在于如何定性,如何判决,这个必须由皇帝自己来解决。所以唐太宗亲自审问侯君集,对他说:“我不想让官员们拷问你,折磨你,我自己过来问你。”
侯君集就把事情的所有细节讲了一遍,无所隐瞒。唐太宗召集大臣,讨论应该如何处置侯君集:“侯君集对于朕,对于这个国家都有过功劳,朕不忍心法办他。所以,朕请求饶他不死,你们以为如何?”
大臣们认为案情严重,侯君集大逆不道,不可饶恕。唐太宗对侯君集说:“既然如此,我现在就和你告别了。从今以后,我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
君臣就此告别,唐太宗伤心,落下眼泪。
侯君集被押往大路口处死,抄没家财。临死前他对监刑的将军说:“我立过许多军功,怎么会谋反?只是倒霉罢了。请你替我请求陛下,给我留个儿子祭祀。”
于是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被流放岭南,算是给他留下后代。
唐太宗时代,许多人是开国的功臣,是武将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最终,个人成败荣辱的差别很大,人生各不相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在人生面临重大选择时,有的人选对了,有人选错了。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没有文化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