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真可怕,唐太宗的宠臣侯君集可以算是代表吗?

  • 没文化真可怕,唐太宗的宠臣侯君集可以算是代表吗?-图1
5回答·916阅读
于左

2018年01月31日·小说作家 历史文化研究者

侯君集虽然是军人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在担任重要官职之后,他也开始读书学习,有时候还负责考选官员的事,所以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文化。

侯君集的问题,主要是个人见识和涵养的问题,说话太随便,这和有没有文化的关系并不大。

《旧唐书》在介绍侯君集时,是这样说的:“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意思是说,他的武艺并不精通,但是比较勇武,胆子大,爱说大话。

侯君集很早就成为李世民的亲信,玄武门政变当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都是唐太宗的核心支持者。事成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的功劳排为第一等,进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拜右卫大将军。

贞观四年,侯君集担任兵部尚书,多次率兵出征西域,多有战功。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后来侯君集率军攻破高昌国,侯君集自己和将士们军纪败坏,回师之后,侯君集不但没有立功,还被责罚。他对人抱怨说:“真是活不了了,你们要反吗?我愿意和你们造反。”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感觉自己的地位不稳,知道侯君集心怀不满,把他请到东宫,向他请教。侯君集劝他起事,举起自己一只手说:“此好手,当为用之。”

不久,李承乾政变的图谋暴露出来,事关重大,唐太宗派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等重要大臣来审理此案,很快查明侯君集也有牵连。

与案件相关的事实其实也没有多少,关键还在于如何定性,如何判决,这个必须由皇帝自己来解决。所以唐太宗亲自审问侯君集,对他说:“我不想让官员们拷问你,折磨你,我自己过来问你。”

侯君集就把事情的所有细节讲了一遍,无所隐瞒。唐太宗召集大臣,讨论应该如何处置侯君集:“侯君集对于朕,对于这个国家都有过功劳,朕不忍心法办他。所以,朕请求饶他不死,你们以为如何?”

大臣们认为案情严重,侯君集大逆不道,不可饶恕。唐太宗对侯君集说:“既然如此,我现在就和你告别了。从今以后,我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

君臣就此告别,唐太宗伤心,落下眼泪。

侯君集被押往大路口处死,抄没家财。临死前他对监刑的将军说:“我立过许多军功,怎么会谋反?只是倒霉罢了。请你替我请求陛下,给我留个儿子祭祀。”

于是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被流放岭南,算是给他留下后代。

唐太宗时代,许多人是开国的功臣,是武将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最终,个人成败荣辱的差别很大,人生各不相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在人生面临重大选择时,有的人选对了,有人选错了。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没有文化决定的。

看遍山川

2018年03月23日

讲到侯君集就想起小时候听单田芳《隋唐演义》里那个古灵精怪,和水浒传里时迁一般的人物,当然这是演义,实际上真的侯君集和小说里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侯君集没文化,不知道从何谈起,他行伍出身是不错,《唐史》记载此人“性骄饰,好矝夸”也就有点爱吹牛,是入了秦王府之后才发奋读书的,由于天资不错,他竟能“点选举,定考课”就是管科考,出出题目类的事。

玄武门之变,侯君集也没落下,为李世民出了不少主意,有定策之功。后来作为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每战必胜,克敌凯旋。



侯君集一生最顶峰的战功是独挡一面率军灭西域高昌国。高昌国王轻蔑唐西域兵防不足,和突厥连兵进攻唐朝其它属国。太宗一句“恶而不诛,何以劝善”,命侯君集率王师西征高昌,西昌国王没料到大唐会不远千里来征伐,国王估计吓得心脏病复发而死,传位于儿子。侯君集部队战斗力非凡,凭一支孤师攻下高昌三郡,人口,马匹不计其数,高昌收归大唐,侯君集盖世奇功一件。

这时侯君集行为就和他出身市井有些关系了,大肆劫掠高昌国宝物,手下士兵也纷纷效仿,上梁不正下梁歪。大军回京,等待侯君集的是大狱,还幸亏中书侍郎上书劝谏太宗“弃人之短,收人之长”才放了侯君集。

侯君集立了大功却被入狱,从此终日怏怏不乐。后来竟涉险参于皇家夺嫡的明争暗斗,明明知道这种皇家事大臣本不该与皇子结党,一朝不慎,满盘皆输,可骨子里有市井赌徒心态的侯君集偏偏就上了太子李承乾密谋造反这艘船。李承乾事发被废,自然牵出侯君集,在那种年代被定谋反罪应诛满门。太宗看着这位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伏在地上,又不禁想起当年创业时一起征杀的那些老哥们儿,有征战身亡,有故人离去,有染病身死,念在侯君集作为唐大将攻灭二国有功,留下了他妻儿的性命。



封建年代,从龙有功,定策封侯,荣华富贵一朝得来,但不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骑墙冒险也会随时灰飞烟灭,这和有文化没文化关系不大喔。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不吝赐教。)

百晓生很靠谱

2018年01月3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侯君集可是亲自跟随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的,而玄武门之变之前,所有的谋划和策略,断不是李世民一个人能够制定出来的,必定和长孙无忌,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心腹仔细推演过无数次沙盘。

一招错,满盘输,侯君集能是参与整个筹划过程的骨干,怎么可能会“没文化”?

说穿了,玄武门之变是极度保密的阴谋,要暗算的是太子,要杀掉的是兄弟,这就说明了一件事——侯君集值得信任,而这种信任又包括两个层面:政治可靠,谋划有方。

所以说,侯君集怎么能是“可怕的没文化”呢?

↑侯君集和其扮演者犯了同一个毛病:管不住自己的欲望

虽然侯君集没怎么读过书,是武人出身,但别忘了,人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阴谋中也学会了阴谋,侯君集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甚至整个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们都学会了这种阴谋手段。

别忘了,当多年以后,太子李承乾搞兵变谋反的时候,谁在背后做总的出谋划策?侯君集!而不是李承乾啊!

史书云,贞观十二年,侯君集迁任吏部尚书后,才开始读书,这其实像是一种作秀。李世民夸奖一番后,竟然没去想侯君集读书是想做什么呢?三年前侯君集随李靖出征吐谷浑,最关键的决定性战略计划,正是侯君集提出来的,这个人天赋极高,属于不读书也能当学霸的那种天才。

然而李世民没起疑心,李靖却起疑心了,并且密告李世民,侯君集这小子总是向我请教兵法,求知若渴精神可嘉,但用心何在呢?

可见,侯君集此人内心早有一些想法,根源在哪里?恐怕还是自我膨胀。只要开始自我膨胀,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比如长孙无忌的欲望是权力,而侯君集的欲望也没什么特殊——就是更多的钱财和权力,他之所以怂恿李承乾起兵,不正是因为觉得跟着李世民已经混到头了,而跟着李承乾上车的话,那可是策定江山的首功之臣,未来当霍光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对待侯君集可谓仁至义尽

这是一个没文化的人能想到的?不,只有老谋深算,行事狠辣之徒才可能有这样的野心。所以说,别被侯君集不读书的假象骗了,这个人早就在生活大学里学会了一切技能!

贞观十七年初,洛州都督张亮秘密告诉李世民,侯君集煽动自己谋反,李世民因为缺乏旁证,未予追究,但李世民内心难免不会咯噔一下:难道玄武门之变的报应就要到来,跟随我用阴谋夺权的亲信,如今又要用阴谋来篡权?

↑侯君集谋反伏法后,凌烟阁成了李世民的伤心地

很难说李世民会不会有这样的猜疑,但从后来齐王李祐牵连出李承乾谋反案一事来看,李世民能够尽可能以理性态度面对,一切让证据说话,已是十分难得。最终李世民还是杀掉了侯君集和自己的儿子齐王李祐,在侯君集死前,李世民和侯君集见了最后一面,李世民流泪说道:“朕因汝从此不登凌烟阁……”,除了伤心难过,恐怕还心有余悸。

而侯君集拜倒大哭,悔恨已晚。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