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功过是非数千年来饱受争议。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项羽兵败垓下,被困乌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刘邦政治军事集团对项羽的有计划的进攻。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用计收复成皋(今荥阳汜水镇西北),斩杀了项羽大将曹咎。随后,项羽寻与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随后韩信采取迂回战略,使得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于公元前203年10月,引兵东归。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在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随后,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大败项羽。项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之时,刘邦集团以秦人为主,广开言路,兼容并包,其实实质上已经笼络了其它几国的力量,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战略上项羽已经回天无力。
其次,据传刘邦对项羽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战。据传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狼狈不堪。而此时,韩信命汉军士兵夜唱楚歌,“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导致军心涣散,人人思楚,悲伤情绪蔓延无力再战。并同时命人在乌江口的一颗树上用蜂蜜写下“立逼霸王乌江死”,由于蜂蜜吸引了大量蚂蚁便很快排成的这七个大字,如同天意,项羽看见便叹到"天亡我矣",内心充满了凄凉。
再次,还有一种观点,司马迁《项羽本纪》中没有提到,那就是项羽兵败乌江时,江东之地的项羽旧部已经归顺刘邦,项羽失去了江东地区赖以存活的政治和军事基础,刘邦对项羽形成全方位合围之势力。从《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可以看出,项羽江东旧部有十人在汉初封侯,他们的功劳就是以江东之地归顺刘邦。项羽兵败逃到乌江时,得知江东已属汉,自己四面楚歌,回天无力、天忘我矣,渡江以无任何意义,因此自刎于江边,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