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图1
  •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图2
  •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图3
75回答·3.2万阅读
烟云吐秀

2018年04月25日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先说答案,因为当时汉献帝刘协已以被曹丕挟持,随后被迫传位于曹丕。曹丕建魏称帝,汉朝此时已经灭亡了。此时的刘协已经不是汉朝皇帝了。所以,刘备为了继续汉朝的衣钵,称帝完全可以的。汉朝此时没有两个皇帝。

我们从政治目标来看刘备,他的主要政治述求是匡扶汉室,并没有说要谁来当这个汉朝的皇帝,刘备自称的刘皇叔,此时可派上了大用场,虽然他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中山靖王有一百多个儿子,加上还过了十七八代这后,出在哪一枝还真没人说清楚,但这些都不要紧,天下人认为是皇叔就行,能自圆其说就行。

你曹丕灭了汉朝,我刘备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匡扶汉室。可以说,当时确实还可以有其他路走,比如说,刘备在蜀还称汉朝,以刘协为帝,对抗曹魏,以迎回汉献帝这目标。大家还记得后来的岳飞迎二帝之事吗?这是一种,但这一种根本不可行。因为,如果这样做,就等于是马上就要了刘协的命,刘协还有曹丕手上呢?还过得不错了。可以说,曹丕这个人的气量还是比较大的,刘协还活了十多年,一般的情况下,为了没有后患,早就灭了门了。

还有,我们认识刘备有误区。不论是《三国志》也好,更有三国演义也好,刘备都是一个正面人物,仁慈为怀,人中豪杰。但刘备匡扶汉室,也就是他打天下起兵的一个幌子,他就算打下天下,也不会让汉献帝或者汉什么帝来坐天下的。这也是虽然刘备称汉帝,但后来史学界并没有把他当汉朝的延续来记,而是用蜀汉来区分的原因,是一个三国时代的割据政权。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就算刘备不想自己称帝,等着汉献帝来坐,跟他打江山的这帮人也不会干的,如果刘备有机会迎取汉献帝过来,可能半路上也就没有了,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最后要说的是,刘备称帝完全不需要别人同意的,汉献帝在也好,不在也好,他想称帝没有人能挡住他的,也没有什么能不能的问题?只要有地盘,有实力,他就可能称帝,历史上称过帝的人不少,也有不少没翻起太大的浪,就被淹死了。刘备由于有诸葛亮和一帮兄弟,还是可能称雄一时的。

德厚致远

2018年04月25日

公元220年,大汉丞相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魏王和丞相位,接管了朝政大权。曹丕上台后,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自立,建立魏国。曹丕代汉称帝后不久,远在西南的刘备在成都遥祭汉献帝,也登上了皇位。而让人不解的是,当时的汉献帝明明还健在,为何刘备就要称帝?其实说白了,就是刘备自己想当皇帝。事实上,刘备早有称帝之心,《三国志》记载,少年时刘备就想做皇帝梦,屋外有颗大树,他就当成皇车辂辇,指着树说我将来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在荆州刘表处,上完厕所流着泪,愧叹髀里肉生,老之将至,大业未建,是以悲耳。三顾茅庐,隆中咨对,志在三分天下。

刘备称帝也是形势所迫,过去说曹操是奸贼,挟天子令诸侯,现在是汉献帝禅让曹魏,曹丕属于正统传承,名正则言顺,形式上获得天下认可。而孙权、刘备已属势力割据,在此背景下,刘备如不称帝,显然和曹魏地位不对等,那么不甘心俯首称臣,就得志向远大称帝。这样才能和曹丕在权威上平起平坐。

另外,刘备称帝建立蜀汉,以皇叔的名誉继承汉室皇位,对抗曹魏更俱号召力和影响力。

还有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也是希望能够加官进爵,大家都能获得更大实惠。这样一来,刘备称帝,立即提拔诸葛亮为丞相,其它功臣属下也官升一级,而且还有赏赐。

刘备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刘封、刘禅,这封禅之意实令人回味,是劝告曹操尽快封禅还是要求汉献帝禅位于己,不得而知,可其称帝之心却暴露无疑。曹丕篡位只是给了他一个口实而已。 曹丕不称帝,天下依然是大汉朝的,献帝依然是大汉的天子。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的刘备自然也没办法称帝。但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刘备就有了机会。汉献帝禅位就没有实权了,过去虽是傀儡,但还是帝王称谓。现在退位在法理上已是死局,他失去了代表大汉正统地位,代表着大汉朝已经无主了。既然汉室宗庙无主,那就找一个继承者,割据一方的刘皇叔自然是接班的最佳人选。 因此,汉献帝尽管活着,可刘备为了迷惑人心,活着就给汉献帝刘协开追悼会,通过遥祭献帝让献帝被死亡,从“名义”上消失了,然后得以接掌大宝,登上了皇位。掩耳盗铃也是刘备聪明之举,给自己称帝找一个体面的借口而已。

而曹丕称帝后并没有为难他的这个亲妹夫刘协,而是给了他焦作这块地方做为封地,并且封他为山阳公,允许刘协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可是当刘备得知曹丕做了皇帝后,却迫不及待的向世人宣布曹丕杀了汉献帝,篡夺了大汉的江山,于是一边骂着曹丕,一边自己也当了皇帝。 当刘协得知刘备在益州做了皇帝,自己还活着就被哭祭,且上谥号孝愍皇帝,刘协故计心里也不是滋味。

少侠不会拔刀

2018年04月28日

即使汉献帝还健在,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并且刘备早已经不需要用刘皇叔的虚名来“招摇撞骗”了。


刘备称帝前,汉献帝已经被曹丕逼下台被囚禁了起来,身份地位就连曹操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傀儡时期也不如,随着曹丕称帝也正式宣告了汉的灭亡。此时身在蜀的刘备就算有心护驾也是鞭长莫及,莫不如利用曹丕的篡位以匡扶汉室的口号名正言顺的称帝。可以说汉献帝的下台正是给了刘备登基的机会,否则以刘皇叔的名号招摇撞骗这么多年怎么样称帝都不会被天下人接受。


我们还要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备一定要在此时称帝?因为对于刘备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只要汉献帝在位一天,刘备都没有理由称帝。曹操看的很明白,所以即使权倾朝野也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其次汉献帝退位后虽然被囚禁,但曹丕并没有杀他的意思如果刘备要等到汉献帝死,恐怕刘禅都等不起。

刘备称不称帝看的是时运,对于汉献帝是否健在那就要看他还有没有价值。

塞秋鸿

2018年12月17日

三国的历史留下许多传世名言,其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经典名言。其实这句话用在刘备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刘备之心,路人皆知。

自此刘备以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出场,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野心,当然说成志向似乎更好听一些。

当时东汉朝廷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之下已经名存实亡,汉献帝早已是傀儡了。刘备以汉室后裔身份发展势力,早已有重建汉朝的想法,汉献帝在与不在都不是大问题。

刘备一直高呼“匡扶汉室”,这个汉室并不是汉献帝主导的汉室,而是由他自己再造重建的汉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都是自封的,那时汉献帝还在位呢,他的势力已成,已经用不到汉献帝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二月,曹丕代汉自立,汉献帝以禅让的方式宣告东汉统治正式结束。

我们知道,禅让后的汉献帝并没有被曹丕杀死,而是很安乐地又活了十四年。

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从曹丕代汉代刘备称帝,期间隔了四个月,虽然古代交通不发达,但四个月时间汉献帝的禅让诏书和曹丕的称帝诏书也能在些大城市传播起来。

很明显,刘备等蜀汉人士知道汉献帝没有死的,但是刘备在称帝时却说汉献帝被曹丕害死。

这不过是刘备为了继位搞的宣传需要,以控制舆论导向,占据道义上的优势,这样的事情不好好利用做一番文章蜀汉的君臣可就太无用了。

此外,也可以看出汉献帝在刘备心中早死了,东汉的汉室已经重振不了,只有他刘备这一脉承担再造汉室了。

汉献帝通过禅让将江山社稷传给曹魏,断绝了汉朝国祚,汉献帝已经不是汉朝皇帝了,他自绝于列祖列宗之前,更不值得刘备敬重了。

这个时候所谓的“匡扶汉室”才是刘备想要的那种汉室。

新知传习阁

2018年05月12日



刘备称帝时,汉献帝已不是皇帝了。

公元220年,曹丕要求汉献帝禅让,因为汉献帝才是皇帝,曹丕想当皇帝,自己又不能明抢。

于是曹丕就派出自己宗室子弟领兵去吓唬汉献帝,又派出文臣去暗示,汉献帝马上就明白了曹丕的意图了,马上表示:这个皇帝老子早就干够了,什么时候要,快点来吧,赶紧拿走。

曹丕说,那多不好玩,咱好在也是影帝级别的人,要好演,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不管是男主还是女主,都要演出风格,演出风采,这才是是读过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人,否则就是丢北影学院的脸。

汉献帝数次下诏书,声称自己无德无能,愿意退位让贤。曹丕表示,自己作为人臣,不敢领受,不如去死。但他就是不去死。

这场戏演出了好几个回合后,曹丕才表示说,如果皇帝你真坐够了,就借我玩几天,等我玩够了,再还给你。汉献帝旁白:还你MB。

从此曹丕建立了魏国,自称魏文帝,前皇帝汉献帝成了山阳公,可以在自己封地称帝。从此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不久后,又多了两个太阳。



刘备自己出场时,就向世人标榜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但中山靖王有一百多个儿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再向后又经历了王莽夺汉,到底刘胜有多少后代就根本说不清楚了。

因此刘备这个草根,冒充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最容易的,别人也是很难调查清楚的。

到了汉献帝这边,汉献帝才不管你是真是假,他需要的是多一个人来制约和抗衡曹操。你说你刘皇叔,我就认了,估计就算刘备说自己是刘皇爷,他也认的。认了就是自己人,就要一起对付曹操。

刘备也需要借助这个皇室宗亲的身份来招兵买马,两双一拍即合,相互利用。



当曹丕称帝时,天下什么说法都有。

刘备就对天下说,汉献帝被曹丕害死了,我要接过他的革命旗帜,为汉朝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提升汉朝的形象,提振反曹集团的士气,刘备决定继位称帝,重新收拾起汉室江山,因此刘备建立的是汉朝刘姓国家,所谓的蜀国只是后人的称呼,并不是刘备自称的。如果刘备自己也这样建立蜀国,那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就是军阀。

刘备的目的,就是集结起汉臣,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丕。哪里知道,汉朝气数已尽,没有人愿意为汉朝卖命了,绝大多数大臣都投奔了魏国。

虽然从战略和道义上讲,刘备的这招比较高明。但乱世之中,真正好用的是实力,在实力面前,道义一文 不值。

刘备的蜀国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魏国却有好几百万人口,并且魏国占有天下的绝大多数地盘,兵多将广。最终战场上比拼,刘备还是打不过魏国,最终也只有先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