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何没像西方一样通过航海发展殖民地?

  • 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何没像西方一样通过航海发展殖民地?-图1
38回答·2166阅读
元气咖啡H

2018年05月08日

这样的疑问实际上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有直接关联,与郑和下不下西洋关系不大。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土地,能够守望田园,便足以立身,最大的心理预期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追求的是顺天应命、国泰民安、辛勤耕耘,基本生活资料又以素食为主,天然地抗拒血腥杀戮,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原则是耕读持家,从情感上蔑视掠夺性的技艺,这样的文明传承积淀下来的民族性格本身就不具备侵略性。

而使用战争手段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守土和消除周边的不安定因素,反而因为担心战争误了农时会有生存危机,所以具有守成、本分,厌恶战争的性格特征,即便以战争手段占领了别的地区,也以付出为代价实行文化同化,以降低蛮性,使化外之地感受天朝恩露,从而减少威胁,并非将其变成为自己劳作的奴仆,而这样的目的是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成本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愿意背负,大多视为蛮荒之地,很少主动发动战争。

由于受自然条件、生产能力以及人口稀少的限制,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们大都对领土扩张的愿望并不强烈,只是在精神上享受威服四海而已,对于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基本没什么兴趣。中国历史上领土扩张愿望比较强烈的朝代,是元朝和清朝时期,因其出身于游牧民族,对拥有广阔的牧场有着天然的欲望,所以在其入主中原的初期阶段,多有实质上扩张疆域的行为,在逐步被农耕文明同化后,又一度恢复原状。

农耕文明条件下,民众的对外交际以相互学习、交换农艺经验为主,有时候也带有分享丰收喜悦的炫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普天同庆的感恩心态,这种交往以感情联络为目的,并非要获得具体的利益,人情往来是构筑社会文化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比较频繁的时期,大都与商业发展有关,如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此相关的战争行为主要是维护商路通畅,对西域地区的政治控制,只是在名义上纳入了国家版图,但获得的实际利益十分有限,大部分时候还要给予高额的回报。所以到了宋、明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战略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明朝大多数时候以嘉峪关为界控制疆域,而完全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思维。

而西方文化是以商业文明起源的,商品属性本身就带有侵略性,实现商品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就是拥有更多的市场和垄断,所以其扩张殖民地是由商业行为的本质决定的。对于郑和下西洋来说,其肩负的使命就是宣威外藩,附带有通畅商路的目的,即便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条件下,郑和也不可能超越文化局限发展殖民地的,皇帝朱棣也不会有这样的自我觉悟,叶落归根的文化诉求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最终都会选择家园热土,而不是漂泊在外,这是由农耕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吾才是傻瓜

2018年05月11日

郑和下西洋是拜明成祖所赐: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子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么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待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明成祖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圣过。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很快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叫作"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保太监"。公元1405年6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62艘大船,这种船长44丈,阔18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从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的摩加迪一带)。....不管明成祖的猜疑是真是假,郑和下西洋的事情是真的。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早87年,比达伽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赵志军001

2018年10月17日

当年郑和下西洋,即使明朝的国力之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朝时起,我们中国与西方世界同样是航海大国,而我们中国的出海,却是友好的交往,而西方初始航海做的却是海盗般的行径,那就是殖民他人。

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植民,那是他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当他们的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的时候,他们一方面商品过剩,一方面急需物质的来源,原材料的来源和商品的倾销地。

那么什么是殖民地呢?

还在殖民地出现之前,首先出现了一个殖民者,这些殖民者大都来自欧洲的发达国家,早在15世纪初,在欧洲的一些航海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始在海外寻找他们,他们用枪炮征服了那里的居民,掠夺那里的资源,甚至用绑架的方式把那里的居民,像牲口一样贩卖,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被殖民者践踏的地方就是殖民地。

而同样也是在15世纪初,大明朝的皇帝明成祖,派郑和航海远洋到南洋和非洲地区,而中国人的航海,并非去发现和占领海外领地,去奴役那里的人民,而是去经商互通有无,与那里的人民建立友好的关系,中国人的善意之举,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这就是中国人的善良仁义之本。

从郑和下西洋开始,我们中国的百姓开始移居东南亚一些地区,你那里的原著居民和睦相处,在那里繁衍生息,把我国一些农业手工业的先进技术传授给他们,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财富,这就是我们中国,早期互惠互利的国际关系政策。

而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没有像西方那样,一去到那里殖民呢?掠夺那里的资源呢?

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人义道德之心,广交皆友之本。

勤劳善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我来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国从建立封建社会制度受各种思想文化影响,到秦始皇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儒家中心思想:礼,义,仁,智,信又把仁做为核心,古代帝王一直遵循就是这个思想。

《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再大,爱好战争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易经》说:“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记防备。”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道经》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这是时代的倒影。

回到正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的出使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明成祖为何要发动此种行动,以后又为何突然结束?是否诚如柯翰所云:“明朝的远征,根据陆上扩张的中国传统来说,一开始就是一种反常现象,其开端比结局更不可思议。” 据明史,成祖的动机为“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假使真是如此,则未免小题大做。所以,照理说应有更深入的战略考虑,否则似不必如此劳师动众。

郑和下西洋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带着善意的,所以就没想殖民这一说了。

静夜史

2018年10月14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郑和为什么没有开拓殖民地,就好像问你的父亲当年为什么没有多买几套房现在成为亿万富翁一样。

拿着今天的标准衡量古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更是没事找事的扯淡!只要郑和脑袋没坑,就一定不会去发展殖民地去。

为什么这么说,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殖民地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殖民地自古就有,指的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在古代西欧,希腊就曾才地中海沿岸开拓大量殖民地。但今天的殖民地特指资本主义时代,主动在海外开拓的为宗主国提供资源和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

因为本国的资源和市场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要对外开拓。可以说:

殖民地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密切关联。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吗,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所谓的萌芽也只是看到一丝亮光而已。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为基础,组成了庞大而稳定的封建帝国。

因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些从事小农经济的底层民众习惯了安土重迁,根本就没有动力离开自己的土地,到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欲望。

难不成,你要去鸟不拉屎的大洋彼岸种粮食,然后费尽心思把粮食运回本国,郑和是疯了吗?

因为小农经济时代没有向外开拓的愿望,所以郑和不可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

2、我国历来没有主动向外开拓的传统

我国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断裂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形式。

相比于周边的文明,我国的文明程度要遥遥领先。这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领先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封建王朝向外开拓殖民地,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去贫困地区跟当地人抢饭吃。今天的很多人,尚且不愿意离开东部到中西部发展,在辉煌的古代,又怎能去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开拓殖民地呢?

郑和,是去贸易的,不是去扶贫的!

既然我国没有向外开拓的传统,为何我国的版图逐渐扩大呢?这是因为我国不断遭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前面说过,小农经济时代,我国没有对外开拓的欲望。但是周边的游牧民族有抢劫中原的欲望,在他们疯狂的抢劫下,中原王朝不再忍气吞声,被迫发起大规模反击作战,击败游牧民族,将其土地纳入版图中。

汉朝开拓西域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

而除了被动反击,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也有成功击败中原王朝的案例。但是因为其文明程度落后,击败中原王朝后又不得不使用先进的中原文化,比如元朝、清朝,这使得我国版图再度扩张。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并未收到海上的威胁,所以郑和没有理由占据这里。旧港宣慰司也只是明朝在海上通道的一个据点而已,和殖民地还不是一回事!

3、郑和有更重要的使命

郑和舰队很强,但很强的不一定都是军队!

什么意思呢?郑和率领的不仅仅是一个和外夷贸易的商船队,更重要的是,郑和需要保证自身安全,清除沿海的强盗等维持航路畅通,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庞大的军容展示给外夷,使其真正臣服于强盛的大明!

说白了,这是个大明王朝的面子工程。

所以像抢夺人家的土地,和外夷斤斤计较的行为,明朝是看不起的,更是不会去做的!毕竟老虎不会和兔子去抢胡萝卜。

一直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开展对外交流。因为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封建帝王不再满足于向外要土地要人口,而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目标,比如万国来朝。这种思想最早从齐桓公时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再说了,此时的殖民地,除了能给明朝带来巨大的负担,还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呢?

这一点,朱棣拎得清!

最后,郑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寻找建文帝,毫无疑问,这比开拓几块破地更有吸引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