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率百万大军御驾亲征小国高句丽,为何惨败而归?

8回答·1924阅读
河北聚冀新媒体

2018年05月16日·河北聚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早在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由朱蒙创建。因为它最初建国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故而得名高句丽。之后,它乘汉末内乱,不断侵吞土地,三国时受到曹魏大将毋丘俭的猛烈打击而衰败,后来又乘中国南北朝内乱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隋唐时成为地跨今天我国东北、朝鲜以及韩国部分地区的东北亚强权。此时的高句丽人口达四五百万,常备军数量达60万左右,不断侵吞辽东土地,为此遭到隋唐两代的猛烈反击。

隋文帝曾发兵高句丽,结果因为气候、疾病、海风等原因,损失兵员近30万人。有鉴于此,隋炀帝决定派出更多军队继续征讨高句丽。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下令征讨高句丽。此次出征,隋炀帝一共派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的大军,如果再加上负责后勤运输物资的民夫,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隋炀帝将大军分为三路,左右军各分十二路,分道进攻高句丽,水军则从山东出发,直袭平壤。

隋炀帝认为派出如此数量的大军,定能泰山压顶,一举荡平高句丽,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谁想到却惨败而归,损失军队超过34万,加上民夫等后勤人员的损失,总计百万之多。后来,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派了60万人;第三次征讨,派了近100万人,皆因内乱而回,只取得了高句丽的口头屈服,未能真正将其征服。

为什么隋炀帝会有如此巨大的损失,这跟他未听从一个人的劝告有关。这个人就是段文振。

段文振是隋朝著名将领,他胆识过人,屡立战功,相继参加过灭陈平蛮、抵御突厥等战争。隋炀帝非常器重段文振,任命他作兵部尚书,派他征讨吐谷浑,巡幸江都时又让他兼管江都郡事。段文振预测突厥会造成国家的祸患,曾向隋炀帝密奏防御之策,可惜隋炀帝没有听从。

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时,任命段文振作左侯卫大将军,率部从南苏道出发。可惜段文振病体沉重,不久去世。去世前他向隋炀帝上表,密陈除高句丽之策,段文振说:辽东小丑,不服严刑,我国远降六军,皇上御驾亲征。但是,夷狄多行其诈,皇上要多多防备。他们往往口里说投降,心里却想背叛,可谓诡计多端,请不要随意接受他们投降。眼下水位正好下降,我军不可迟疑,但愿皇上严令各路人马,星夜奔驰,水陆俱进,出其不意,那么平壤这座孤城,就可攻下来了。如果打下了平壤,就挖了他们的根,其余城邑自可平定。如不按时平定,假如遇上绵绵秋雨,深为阻隔,兵粮又尽,强兵在前头,靺鞨人在后头,迟疑不决,这不是上策。"(“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馀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 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可惜这些建议,隋炀帝一条也未放在心上:段文振要隋炀帝不要随意接受高句丽的投降,隋炀帝却设受降官,不仅规定受降官不受将军号令,还规定敌人若投降就不准进攻,要向自己汇报。结果高句丽一旦防守有失,立即声称投降来作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修复城池。隋兵遂陷入被动,最后连一座城也未拿下。(“诸城各坚守不下”)段文振说“水潦方降,不可淹迟”,结果隋炀帝却行军迟缓。段文振说要“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结果隋军保密工作未做好,坐视敌将乙支文德以诈降手段偷窥虚实而去。段文振说“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隋军果然陷入后勤不足的泥潭。段文振说要“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隋炀帝却让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水军独自进攻平壤,失败退回。总之段文振提的建议,隋炀帝几乎是一条也未接受。

虽然隋炀帝对段文振的待遇很厚,段文振也说:“"我以凡庸、微贱之身,幸逢盛世,承受奖励提拔,我的荣誉超过了同辈人。”但是,很可惜,虽然隋炀帝重用段文振,却并未采纳他的主张。段文振对隋炀帝非常忠诚,他说,“但是,我的智能无所可取,得到的又太多,因此我常念叨国家的大恩,废寝忘食,我常想效犬马之劳,以报答国家大恩于万一。”如果段文振不死,或者隋炀帝听从了段文振的话,怎么会有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呢?

深度工场

2018年11月07日

高句丽从西汉时代就出现在我国东北,一直到唐朝才灭亡,存在了705年。高句丽的地盘主要包括辽宁,吉林,还有朝鲜北部地区。

高句丽人的首都一直都在吉林集安市,过了424年,才迁移到平壤。从古代看,高句丽几次迁都,地址其实都是我国境内,也就是汉四郡,包括,玄菟、辽东、乐浪等郡。一直到918年,平壤才归入朝鲜。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注意,高句丽国是因为建国的地方,当时的辽宁新宾县叫高句丽县才因地名得国名,与后来朝鲜的高丽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记载其”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句丽居民都是扶余族、靺鞨族等东胡族系,特别善于重甲步骑兵,战斗力比较强。战略战术和基本装备与后来同样兴起于东北的女真近似。都是弓马重甲,善于养马,耐苦战,而且还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山城,战斗力很强,兵力也远远超过后来的女真。因此,隋朝前后动员大军4次讨伐高句丽失败。

随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调集部队太多,造成指挥混乱,后勤完全崩溃,古代动员百万大军的战役,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根本无法指挥和提供后勤。随军基本都是被坚固的山城阻止,长时间无法攻克,随后就是粮食断绝,大家都饿的半死不活,随后,高句丽重甲步骑兵开始反击,随军大败,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一直到唐朝才最后打败高句丽,将高句丽王族和贵族以及数十万平民迁居安徽,河南等地。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东北,后来成为渤海国臣民,融入新罗的只是非常少的极少数。

苏沉船

2018年05月24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高句骊可不是什么小国,可能中国大习惯了,看什么国家都很小。高句骊巅峰时期统治朝鲜半岛与半个东北,其面积约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比今英国面积还大,约有今日本、德国的大小。高句丽鼎盛时期能动员将近五十万兵力,估算人口为五百万。即便经过长期战争,在唐朝灭高句丽后,仍有户六十九万七千,大约三百多万人,隋朝人口为五千万。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匈奴巅峰时期人口估算亦为五百万,汉朝自汉武帝时起为三千六百万。两个国家不是同一个量级之下也打了数十年才有出胜负的定居。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动员了十万骑兵和五十万步卒征讨匈奴,大破匈奴主力。其代价却也是十四万匹战马,仅有三万返回。汉军将士损失十数万,军资、运输等费用还不记在内,耗尽国家库存也还不够提供战事经费。

再说说人们熟知的三国蜀汉,官方登记人口约百万,军户和隐户等加起来约有四百万,这高句丽大约就是这么一个量级的国家。

先不要觉得隋朝百万大军有压倒性优势,隋朝采取府兵制,常备军其实只有六七十万,隋炀帝杨广动员一百三十万兵力远征高句丽,再包括周围边境的防御部队,全国兵力已经超过常备军的一倍有余。在后勤问题上,这百万部队是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对后勤人力需求极大,征用了民夫二百万做后勤,总动员人数将近五百万,即是差不多高句丽全国的力量,远征军道路越远费用就越多。那些临时被征集的人员放弃了原来生产工作去支持军事行动,所以国力消耗不仅是一减一那么简单。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在隋炀帝杨广一征高句丽时就已经陆续发生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隋炀帝征讨吐谷浑那时,尽管隋朝成功大破吐谷浑,却也没完全将其灭国。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

所以从农业时期的国力判断,隋朝只能算强过高句丽数倍,但高句丽本身也不是什么小国,的确有底气跟隋朝、唐朝一战。隋朝西北和北方还有突厥,西南有爨翫长期叛乱,发动独立于隋朝的起义。像隋朝这么一个大一统国家,将全国大部分兵力投入到其中一线作战,对全国安定影响极大,这也是史家多认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隋帝国崩溃主因的原由。

即便隋朝没有因为国内起义而完全崩溃,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征讨也已经将国力严重透支,对全国经济破坏甚为严重。军事也只不过是政治延续,国家经济不稳,自然影响政治力量,故没法有效进行对外战争。


远征高句丽最大败笔就是隋炀帝杨广对全国军事、经济了解不足,不理解《孙子兵法》提及的常识:“兵者,国之大事,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隋炀帝远征期间,国内因税收、徭役增加,对全国经济发展损害过甚,激起大量民变, 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后勤的失控影响了前线部队的行动能力和战斗力。

次要方面就是杨广亲征指挥不善,他作为主将过分限制麾下将军行动,在没有得到杨广军令前,将士难以根据战场形势作战,隋炀帝多次干扰军令,使将士频频贻误战机,即是所谓的指挥系统僵化。其余还有水军因海上环境引发诸多疾病,对其战力造成影响。因道路遥远,战线广阔,隋军未能全部协调作战,发挥兵力上的优势。

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成为隋军战败的原由,其实即便隋炀帝能够像以往一样取胜,隋军因国内不稳、人力、财力消耗过甚、战线长远等原因也依旧存在,战胜的代价依旧是相当的惨痛,战败反而是最为合理的定局。

无双战神

2018年05月16日

高句丽不是个老实的主,它占据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大部,有事没事就到中原来打砸抢,当然南北朝北朝的胡汉军队也不好惹,经常暴打高句丽是常有的事,隋代北周后统一天下,高句丽剩乱攻占了不少辽东土地,杨广同学平定天下后在突厥看到高句丽的使者,命其来朝,高句丽答应来拜见皇帝,回家就变不来了,杨广同学好面子,你个小小的高句丽敢不听招呼,扁你。

于是第一次征高句丽战争开始,应该说隋军战斗力相当强悍,虽然动员百万部队参战,但就先锋部队就搞定了高句丽前线部队,高句丽一看打不过就宣布投降,但杨广同学还在路上没到呢,于是命令不着急接收投降,等他来再受降,于是隋军原地休息,高句丽军重新加固城池,隋军粮尽撤兵,高句丽军剩机掩杀,隋军损失惨重大败。

不久扬广又组织二攻高句丽,这次杨广同学吸取上次教训,不插手前线指挥了,隋军这次进攻顺利攻城拨寨,但不久扬玄感造反,隋军回师,这样第二次征高句丽又失败。

第三次征高句丽是军陆并进,水军在名将来护儿指挥下,大败高句丽水军,兵临高句丽首都城下,高句丽请降,扬广面子有了,宣布接收投降回师。

隋朝三征高句丽尤其是第一次损失了数十万百战雄师,和大量物资,使国家经济困难,无可战之兵,这也是后来群雄起义,隋军无力平定的原因。

一个贝壳儿

2018年09月30日

隋炀帝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皇帝,很多人都说他文武双全,非常有谋略。而且他在治国的时候,隋朝的经济非常繁荣,还修建了大运河,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等等。但是,他纵然有很多功绩,却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污点,那就是他们非常好战。最后,隋朝的国库也是因为他特别好战而耗空的,如果他懂得保守一点的话,可能隋朝也不会那么早就被灭了。

杨广年轻的时候确实是文武双全,但是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有些飘了。身居高位久了,难免顾及不到底下的百姓的疾苦。就拿他当时修大运河这件事情来说,修建大运河确实是利民利国的工程,但是也不是一件小事情。皇帝嘴这么一张,无数的劳动力就要为其卖力卖命,甚至可能连工钱都拿不到。而且皇上下的旨令和地方官员上实施又是两码事,如果这些百姓们不从的话,很可能连小命也不保。

这隋炀帝在国家安定之后,还时不时的想要去国外巡游一下。他之前还跑到东突厥那里,见到了高句骊的使臣。使臣可能早就听说了隋朝的强大,所以在见到隋朝的皇帝之后,直接就下跪问候了一句万岁。这让隋炀帝非常的满足,觉得自己如此威风,就连其他国家的使臣见了自己也得立马叩拜。

这时候,隋炀帝身边有一些手下开始鼓捣皇上,说这些使臣只是表面上这么恭敬皇上,如果要是真心恭敬的话,为什么在过去那么多年里,都没有向皇上进贡呢?隋炀帝一听非常有道理,就让使臣回去告诉国王,要在明年的时候开始向天朝进贡。如果不进贡的话,就要派大军来讨伐。

结果第二年的时候,隋炀帝想起来了这事儿,眼见时间已经过了,高句骊并没有派人来进贡,隋炀帝觉得自己话已经撂下了,不派兵显得太怂,于是就开始准备讨伐讨伐高句丽。其实当时大臣都是非常反对的,觉得两地距离太远,高句骊也碍不着隋朝啥事儿。但是皇帝的态度非常坚决,大臣们拗不过,只好听之任之。

隋炀帝征集了上百万的大军去征讨高句骊,但是讽刺的是,全国上下加起来都不到百万的高居骊,却将隋炀帝的大军被击败了。究其原因,还是隋炀帝太骄傲自大。因为隋军首战告捷,夺下了高句丽的一座城。隋炀帝觉得自己太强大了,还让自己手下保守着点打,不要太欺负人家了。而且还发话说,如果高句骊投降的话,就不要再进攻。结果高句骊学能了,隋军一进攻,他们就投降。就这么耗着几个月,远道而来的隋军疲惫不堪,高句骊就趁机一哄而出,将这百万大军给端了。还真是让人可笑又可叹!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