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并非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明朝之后还有清朝存在。
8回答·27万阅读
宋安之

2018年06月25日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的巅峰永乐盛世。甚至被很多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至于为何这样说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朱棣所处的明清时代。

明朝之后是清朝,因为清朝在很多地方清承明制,两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并且两个朝代同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很多人都习惯称呼这段时间为明清。

明清两个朝代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

当然明朝的海禁并不严重,最初是指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了防止倭寇侵袭沿海从而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但明朝与外界的交流还有完整的朝贡体系,而且随着年代的不同海禁的力度也不同,在明晚明倭寇之患消除以后还主动进行了隆庆开关。

清朝的闭关锁国也可以说是清承明制的一种体现之一,可以说是明朝海禁的全面加强升级版。具体来说明朝海禁主要是在于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限制了对外贸易,还在文化思想上乃至政治上都严加管控,彻底自封自闭。

笼统来说闭关锁国包括海禁,但海禁不包括闭关锁国。(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说明清的自闭状态是俞演俞烈,一步步加深,晚明的隆庆开关本是转机,却因为明亡清兴而昙花一现。

明清可以说是越来越封闭的时代,而明成祖朱棣的所作所为在那种封闭的时代中却是格格不入,不仅没有自封自闭,反而前所未有的加强了中国对外交流,因此被人称之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因为一位合格的皇帝不只是要局限于中国及其周边一地,还要放眼世界。


朱棣的放眼世界表现具体如下。

一、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最远到达过非洲。极大的加强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甚至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还发现过美洲存在。

二、明朝曾经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设旧港缅甸宣慰司,有着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及其为郑和下西洋做补充后勤的作用。

三、在武器装备上朱棣特别积极,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四、朱棣还收回了自宋初就独立出中国几百年的安南,有人认为朱棣收安南的用意之一就是与当时的旧港缅甸宣慰司遥相呼应,来达到更大的战略意图。

结合朱棣的一生对外作为还有国内的文治武功来说,在明清越来越封闭的社会中,他的作为的确有资格称的上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陳大舍

2018年06月27日

明成祖,也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厌恶他的人将他描述成恶魔,而仰慕他的人却指出,无论如何,今天的东亚仍旧在这个男子的影响之下。

长陵,明成祖铜像。

明成祖一生最大的功业可以说是按照《尚书•禹贡》和《荀子•正论篇》的构想建立了延续了五百年的朝贡体系,并成就了今天的东亚。

其实早在大唐,东亚就出现了以唐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也就是华夷秩序,可以说大唐是东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唐朝灭亡之后,由于大一统的超级帝国不复存在,政治上呈现多极化状态,而以契丹、女真、蒙古为代表的“夷狄”却越来越强势,并在最后灭亡了宋朝,建立了大元。自此,中华与夷狄地位完全逆转,这在历史上是影响空前的大事件。 而大明王朝作为汉唐宋等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就有义务重建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这些工作最终由明成祖完成,并升级为朝贡体系。 经过明成祖一朝的努力,整个中亚政治格局就像“五服图”中所展现的一样完美。

五服图,古代理想的国家组织形式。

鹿苑院太上天皇&日本国恭献王足利义满,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但被当做朝贡体系的始作俑者之一而被左翼历史学家“永远的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而这实现一切的基础就是“海禁-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周边国家对中原的物资需求作为筹码,将以大明为中心的推广遍及整个东亚。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和中原进行贸易往来,那就必须将自身纳入大明王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之中,受其规范。 大明王朝向十五个外国颁发了“堪合”,也就是贸易许可证,这说明即使是要在政治上接受明朝的影响,但以此换取贸易利益的国家仍旧很多。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统治着日本的室町幕府。

以明成祖为首的永乐君臣在五百多年前的东亚世界建立起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高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华与夷狄的关系被秩序化,并以朝贡的利润为媒介维持着华夷秩序的稳定。正是凭借着明朝的绝对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以中华独尊的开放性国际组织才得以成为现实。 所以后人完善于永乐朝的东亚国际秩序成为中华“世界体系”。

明成祖赐足利义满诗,认为日本是个非常文明的邦国。

何以为知

2018年06月28日

皇帝虽多,大帝却少,世界性的大帝更少。

首先,要看这个世界性的大帝怎么定义?国家安定统一之外,是征战的步伐拓展的疆域?还是统治的国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际的中心?亦或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力远渡重洋,跨国越境,辐射世界?我想在这些当中必然要具备其中至少一到两个条件才行。综合考察下来,煌煌五千年历史,世界性大帝,实在少矣。

中国真正辐射世界的影响力应该是在唐朝开始,而在唐朝,最杰出两位大帝就是唐太宗和唐玄宗。这二位一位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天可汗。另一位一手缔造“开元盛世”,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将长安打造成为当时全球最有影响力和全世界最有魅力,汇聚异邦人士最多的城市。同时,在整个唐朝,陆上丝绸之路,也将整个亚欧大陆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


第二位应该是忽必烈,随着成吉思汗和他子孙的铁骑荡平蒙古草原,征服中原,碾压亚欧大陆,忽必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一举一动都决定着全球无数曾经是独立,然而现在却被占领的土地和人民的命运。如果唐太宗和唐玄宗是经济和文化的世界性帝王,那么忽必烈便是铁血征服和统治性的世界性帝王。

最后,我非常同意永乐大帝朱棣。他虽是夺位而来,然而却能使得国家大治,国力强盛,并且强抵倭寇,收回独立出中国数百年的土地安南,又在缅甸远设宣慰司。最重要的是他支持郑和下西洋,开辟和完善海上丝绸之路之路,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商贸交流的同时,也将全球的文化艺术带入中国。


可惜,明成祖之后闭关锁国,尤其是进行海禁,一直发展到清朝,开始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也没有对接到世界思想解放潮流,错过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终于使得中国失去了保持作为世界枢纽的机会,在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之后,终于走向了没落和终结。康乾盛世虽然伟大和光辉,但再也不是世界舞台上的那光彩夺目,开放包容,汇通天下的气象了。可悲可叹。


目光如电

洞穿虚妄

展现真实

独立的价值不输于任何人

我是悟空问答历史文化签约作者“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欢迎关注我

乐乐3262417834829

2018年06月27日

郑和下西洋连灭8国,是环球航行第一人,永乐大帝时期,关西诸卫,乌斯藏都司,奴儿干都司,旧港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脚趾布政使司,大骨刺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等等等等附属国远到非洲,中华版图达到有史以来最大。永乐大帝还五征蒙古,七下西洋二下东洋,修长城,修故宫,修永乐大典,疏通运河,这一桩桩一件件,任何一个事情放在其他朝代那都是留名青史的,永乐大帝一人做完了,世界第一大帝一点不为过。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8年06月30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在我看来朱棣是中华民族最后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帝王,尽管朱棣之后明朝还有十三位皇帝,而明朝之后还有清朝,然而这些帝王都不具有世界性影响力。在明成祖朱棣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华民族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享誉世界的华夏帝王,隋文帝杨坚被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起西方人不再羡慕华夏文明了呢?这其实并没一个绝对准确的时间点,而只有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标志性事件就是新航路的开辟、海洋贸易时代的到来。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五征漠北;七下西洋;通使西域;开拓东北;册封朝鲜、琉球、日本;平定安南;编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天子守国门。大明王朝的赫赫威名一度推进到东非沿岸。事实上开启人类大航海时代历史序幕的并不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的郑和,遗憾的是在朱棣和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迅速从海洋上消失了,此后就是延续明、清两代的”片帆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与此同时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这一切当时的中国人一无所知。

如今国际史学界以1500年作为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点:在此之前西方人是以充满艳羡的目光看待繁荣富庶文明昌盛的东方的;而在此之后西方人已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尽管这种变化并不是在1500年就瞬间完成的——事实上直到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仍不具备完全压制东方文明的实力,所以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们依然对中华文明抱有足够的尊重。然而东西方之间的分野已然形成:一方是尽管看似仍然强大,但却日益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国;一方是冉冉升起的新兴殖民国家。事实上在双方的早期接触中东方文明仍占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西方已不再发自内心的崇拜景仰东方文明。明成祖朱棣成为人类大航海时代前夕中华民族最后一位令世界发自内心景仰赞叹的伟大君主,此后的康熙、乾隆尽管西方人也一度认为他们统治的帝国足够强大,但已明确看出:这是一个注定要被时代淘汰的老大帝国,不过在维持着最后的辉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