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康熙的帝王之术究竟是什么套路?

焦晃饰演的康熙。
  • 《雍正王朝》里康熙的帝王之术究竟是什么套路?-图1
8回答·5193阅读
历史茶坊

2018年07月07日

康熙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位六十一年,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八岁即位,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三征噶尔丹,名为守成,实同开创。不仅如此,康熙还学贯中西,精算术,会书画,能天文,懂外语,十五岁智擒鳌拜,十九岁裁撤三藩,开博学鸿儒科,揽尽天下英才。

康熙能将一个饱受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治理成一代盛世之治,没有独到的眼光和谋划,没有识人用人的才智是无法做到的,对于这些治国理政所必须具备的才能,康熙统称为它们为帝王之术。帝王之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剧中片段来分析一下,究竟什么是帝王之术。

一 举荐太子人选

第一次废除太子胤礽后,康熙在朝会表示让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和在京四品以上官员择贤举荐储君人选,并表示会按众意,决不偏私。百官举荐的结果是老八胤禩一家独大,如果真按康熙之前所说,那么新太子的人选就应该归于老八胤禩。可最终结果却是康熙突然问起有没有举荐废太子胤礽的荐章,满朝文武唯独只有两个人保举的是废太子胤礽,一个是张廷玉,一个是康熙自己。康熙让百官举荐新太子人选就是想搞一次摸底调查,看看哪些人在结党营私,密谋太子之位。最后,佟国维被赶回家中闭门读书,马齐被当众训斥。这就叫,天威难测。

二 废太子当晚

康熙在戒得居发布圣旨,停用太子一切印信,让大阿哥胤禔掌管行宫护卫。大阿哥一看太子失势,立刻趾高气扬,在康熙面前进谗言,企图落井下石,还非常诚恳的表示如果皇阿玛下不去手,儿臣理当替夫分忧。康熙当时心情平静,不置可否,令大阿哥把心里话全说了出来。可临了,康熙却大发雷霆,圏禁了大阿哥。这就叫,喜怒不形于色。

三 给隆科多下了两道圣旨

一道是令其高升,一道是令其速死,要么擎天保驾,要么立即赐死。康熙对隆科多解释了这么多年压制他的原因,是要让他这把宝刀用在最紧要的关头,把隆科多感动的涕泪交流,泣不成声。这就叫,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综上所述,帝王之术就是上合天道,下承民心,时时刻刻都以江山社稷为重,用独特的方法和手段来笼络人心,以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敢行,弃常人所不能弃,恩威莫测,变化无常。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便流传下来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


文/历史茶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

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宋安之

2018年07月07日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共有两位皇帝出场,一个是在位时间最久的康熙帝,一个是推行新政而饱受争议的雍正帝。

如果以帝王之术来说,康熙是刚柔并济,晚年由于对亲情的看重等原因。面对几个儿子夺嫡的局面,更是柔多过刚。而雍正帝的帝王之术则是霸烈至极,父子两个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康熙的智慧在于,面对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都是尽量保全,但也是他的纵容,甚至一废太子时被戴绿帽子了也没有极度厌恶太子,后来还复立了太子。造成了太子的屡教不改,其他兄弟的虎视眈眈,酿成了九子夺嫡的兄弟相残。

于亲情来说康熙是很看重,尽量平衡自己诸多的儿子。于治国来说却因此造成了九子夺嫡的乱象,所以晚年的康熙是柔多于刚的。

当然康熙的御下之术还有阳刚一面都是炉火纯青的,在剧中有着很多体现,就不再叙述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康熙治国的阴柔之处。


一、追缴国库

追缴国库时,康熙选择的老四是不讲情面,追究到底。可以说急病下猛药了。

但康熙却先棋错一步了,一群当年陪着康熙南征北战的大臣找康熙哭穷。康熙并没有采取什么办法。

反而是跟他们讲讲治国的难处,其实讲这些也没什么用,他们也听不进去。就好像康熙自己说的那句话似得,你们总是觉得这大清是朕一人的天下一般。跟他们说无异于对牛弹琴。

后来康熙又把自己体己的银子给了这群大臣,让他们还款。

虽然康熙表达出欠款一定要还,哪怕我出钱你们拿着还的意思。但这种方法还是不利于老四的要债之道。

二、伪造太子手谕的处置

在热河狩猎时,康熙发现了太子与贵妃郑春华偷情,自己被戴了绿帽子。接着老十四又伪造了太子手谕发动了假兵变。

在张廷玉的提醒之下,康熙发现太子的手谕的确系伪造,因此勃然大怒。(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最后又是张廷玉劝康熙现在局势复杂,免得引起夺嫡和祸起萧墙,康熙才没有追究此事。

当时在热河,并不是在清廷大本营北京,康熙这样不做追究也有情可原。

事后回到北京以后,一切稳定以后。康熙并没有再追究,其实应该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伪造太子手谕的肯定是皇子里面的人干的,在亲情面前,康熙选择了妥协。


三、死鹰事件

老十四在成为大将军王以后,在西北打了胜仗,还派人送一块天石祝寿。

但回来被老八换成了死鹰,气的康熙都晕倒了。康熙也没有追究。

虽然邬先生分析的很对,是老八搞的鬼,但康熙心知肚明现在不能乱,一旦查起来有可能使老十四发动兵变,更会使老八趁乱谋取皇位。所以康熙没有追究。

但如果不是康熙这些年因为亲情而纵容这些儿子,又岂会发生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可以说晚年的康熙,面对国家吏治的腐败和诸皇子之间的倾轧,因为亲情很大程度上选择了得过且过的阴柔之法。

所以康熙的帝王之术应该是刚柔并济,而晚年更是偏阴柔一些。

如果换成老四面对这种情况,像赐死弘时赐死一两个,或者用其他霸烈方法打压几个儿子,估计也不会造成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乱象。

第73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独狼映画

2018年07月06日·影视评论人

问,《雍正王朝》里的老康熙谁演的?答:焦晃老师。

说起来,焦晃老师也是皇帝专业户,之前在《汉武大帝》里还演过汉景帝呢。

汉景帝有句名言,康熙肯定听说过:帝王之术,当霸道、王道杂而用之,不可偏废。

什么意思?儒家这种王道,是用来教化天下的,但你遇到不讲道理的,怎么办?

直接上霸道啊,霸道的核心是法家和兵家,严刑峻法和大兵镇压,大约如是。

一面拿着棒棒糖哄哄你,一面拿着狼牙棒威慑你,敢不听话,你可以试试瞧。

演汉景帝如是,演康熙帝时,焦晃老师给人的感觉依然如是。

所谓帝王心术,就在这个四个字当中,浓缩了许多精华。

康熙呢,庙号是什么?清圣祖!要知道,除了入关开国的顺治帝,清朝只有他能叫祖。

为啥?康熙在位时,天下初定,内忧外患,他着实干了很多大事,一番建功立业。

比他爹强,更比他的儿子和孙子要强太多。

清朝最聪明的皇帝,最勤奋的皇帝,最开明的皇帝,最懂如何做皇帝的皇帝。

一代帝王,做到康熙这个地步,才算是登峰造极。

雄才大略呢,他有,用人精确,他有,精力旺盛,他也有,60年皇帝,厉害的很。

有清一代,最伟大的帝王,自然非他莫属。

无论是雍正,还是后来的乾隆,再这么精明强干,也没能超过他的功业。

我不喜欢清朝,但我喜欢康熙,打心里佩服他。

(独狼映画编辑部:夏天爱吃雪糕)

才高八斗D葡萄

2019年05月08日

《雍正王朝》中的康熙是千古一帝

康熙的帝王心术体现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康熙是一位叱诧风的帝王,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戎马一生。

然而康熙晚年对下面过度放纵,官员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以至于泱泱大国,一场洪水,国库只有两百万俩银子,康熙对太子期望很深,但是太子一次次让康熙失望,儿子们一门心思卷入权利斗争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康熙分忧,为江山社稷着想,此时的康熙孤独而又不安,他深知这是一个虚晃的盛世。

雍正和老十三属于太子党,江南赈灾,雍正能够出来,老十三能够协同办理,为康熙分了忧,为太子长了脸,康熙很是满意。

然而当要追缴国库欠款时雍正提出要十三弟协同办理时,康熙立即否决,为什么?

康熙要试一试雍正的能力和决心,功于过全压在他一个人头上,让他做一个为皇帝而不是为太子办事的孤臣,追缴欠款是上牵扯到太子下到涉及大臣,得罪的人不计其数,首先老十三外公是蒙古喀尔喀大汗,在朝廷里面背景比较敏感,他又是性情中人,侠义之王,办事意气用事,日后容易落下把柄被人报复暗算,康熙需要保护他,其次老十三少年时就在边疆带兵作战,在军方影响很大,从被圈禁十年出来就能在丰台大营调兵就可以看出其实力的雄厚。

所以不宜在政治上立功太大。

热河兵变时,康熙废除了太子,处分了老十三,而且提出要重新推选太子,康熙深知热河兵变背后必然有推手,但是暂时不能确定是谁,故满朝官员选了八爷,结果康熙一句话:太子是受了大阿哥的魔咒,结果太子复立,八爷是陷害太子的幕后推手的嫌疑也更大了。

但是他开始牵制八爷了,他把大将军王,给了老十四,太子二度被废,其实太子被复立,就是用来牵制老八,二度被废是必然的,由于死鹰事件,让康熙知道,是老九模仿老十四的笔迹,陷害的他,而且太子谋逆是老九模仿的老十三的笔迹调的兵,幕后推手就是老八,所以死鹰事件,康熙没有追究。

康熙皇帝知道老十三是性情中人,所以在太子起兵时,康熙皇帝把他圈禁起来整整十年,康熙是为了保护他,他容易被利用,也容易被陷害,囚禁他十年就是为了避免他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通过这十年他也能成熟起来了,同时他和老十四都是带兵不可多得的人才,由于老十四和雍正是一母同胞,康熙有意削弱老十三兵权,希望十四弟统领兵权能辅佐雍正。

康熙临终下了生死两重诏书,防止隆科多协同老八造反,把上书房大臣革职罢免,为了他们不卷入政治斗争,一旦站错队,新主继位,必然大开杀戒,同时也为新主留了人才,新主继位,大赦天下,得人心得人才。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2018年07月05日

康熙的帝王之术即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是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套政治哲学,康熙是古代皇帝中相对来说比较博学的人,他的思想智慧很深,治国核心在儒法两家,内儒外法。使权用谋多借鉴历史上的经验。

治国之道:康熙总体来说是倡导儒家的和谐秩序,宽厚仁和,倡导大同。在康熙年间,重用汉人,并且减赋修河,实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他知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故而他的思想向民众倾斜。而法家则是御下御民之术,法家无外乎“权,势,术”,牢牢地掌握住核心大权,兵权,人事权都在手中掌握,太子谋反不怕,八阿哥结党不怕,他们都接触不到权力的核心。”而势则是“权势”始终有一种天子的权威,“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而术是独听独断独视,在处理一系列的案子的时候康熙都是独断,这是天子的权术。

权谋之道:如临终托孤的时候贬官和唐太宗临终的时候贬徐茂公有相像;处理党争夺嫡的时候肯定借鉴了明朝时候的教训。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