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现有多少位?

  • 中国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现有多少位?-图1
60回答·60万阅读
有书共读

2019年06月15日·《有书》官方账号

你见过女性的名字后面冠以“先生”的称谓的吗?别以为对方搞错了,那是对那些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的尊称。今天,有书君简单为你介绍几个被被称为“先生”女性:

李佩

关键词:奉献 大爱 英语

她全力支援国家建设: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两人早年留学美国,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捐赠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

她开创“应用语言学”:李佩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之后,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每次上课,带着一大卷油印教材发给学生,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李佩的一生是为祖国奉献的一生。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京去世。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讣告和媒体报道时,以“先生”来称呼。

杨绛

关键词: 才华 作家 《我们仨》

她是世纪文豪: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代表作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不仅如此,杨绛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在文学翻译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获得西班牙国王颁发 “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她淡泊名利,却慷慨捐赠:杨绛一生节俭,却捐赠了所有的积蓄和稿酬。钱钟书去世后,她把他们夫妇全部的稿酬版税都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累计捐赠金额达2000万。后来,她把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全部无偿捐赠国家博物馆。

有人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张爱玲是带刺的红玫瑰,那么杨绛就是一株安静的茉莉花。平淡的容易被人忽视,却有自己最独特的香气。她无声无息的绽放,且以优雅度过一生。2017年杨绛逝世,网友感叹: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离开了。

宋庆龄

关键词:政治家 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她致力于祖国统一: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致力于妇女与儿童的福利事业: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举世闻名的伟大女性,一生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把许多精力都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福利事业,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

1949年上海解放后,毛主席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开头的称谓便是“庆龄先生”。

当然,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远不止以上三位,还有像冰心、林薇因、何香凝、许广平……虽然她们都已经离开了,但她们作出的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西柚二三事

2017年04月05日

什么样的女性能称为先生?

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但也有特例,比如像宋庆龄先生和冰心先生这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对这些被尊敬的女性,约定俗成,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这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

《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先生”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还有对父兄、医生、道士等等。清朝人梁章钜所著《称谓录》里对先生一词也解释为对学士而年长者的尊称,而“老师”的含义却在不断弱化。

在我国上一辈的女性中,有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德高望重的,到老年可被尊称为“先生”。这个称谓对女性来说,是很高的成就和荣誉。据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考证,将女性称为先生这一用法,大体上跟中国现代史同步。目前最为权威的文献,是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两封信。

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资格称“先生”的女性,不过寥寥数位:

1.杨绛((1911~2016)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凌晨,被网友称为“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的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我总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真的,不信你看,岁月可以苍老她的容颜,可是眉眼的温柔却是多少年过去也藏不住的。杨绛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所以当我得知她去世的时候,忍不住在公交车上两眼一酸。尤其是看到网友说的这句话时:

先生105岁,阅尽人间繁华,从容而知天命,亦是喜丧。

于是颇有感慨的写了一些文字,大多数已经不记得。可是仍清楚的记得同学对她的评价,“没有办法不喜欢她”。是啊,这样眉眼温柔的女子,没有办法不喜欢她。


2.宋庆龄(1893~1981)

一个了不起的人

宋庆龄,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毛泽东便曾于信笺中称呼宋庆龄为“先生”。

一封写于193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日,信的抬头是“庆龄先生”;另一封写于1949年6月19日,信的抬头仍是“庆龄先生”。

宋庆龄的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


3.林徽因(1904~1955)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福建闽县(福建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在家庭的影响下,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大大拓展了眼界,并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之后,从1930年到1945年,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很多古建筑,是通过他们的考察为世人所了解,从此加以保护。

作为民国时期的才女,林徽因的才华似乎更全面一些,既精于建筑学,又是颇富灵气的诗人。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还写《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等几十首诗篇,在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都有所成。

只不过现在当人们谈起林徽因时,大多数都会将注意力放在她的情感方面,忽略她其它方面的成绩。

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4.冰心(1900~1999)

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被称为“世纪老人”。

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主张爱的哲学,“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5.张兆和(1910~2003)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对张兆和才女的最深情的告白。

除了宋氏三姐妹的传奇故事外,“沈氏四姐妹”你一定不会陌生。

安徽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就是发明汉语拼音的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四姐妹分别为元和、允和、兆和以及也被称为“先生”、“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的小妹充和。

三女儿即张兆和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三三”就是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称。

张兆和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6.许广平(1898~1968)

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

许广平,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后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

作为陪伴鲁迅走过最后十年岁月的女人,许广平是鲁迅的伴侣却不是妻子。如果勉强可以称为妻子的话,那许广平也只能算是“二房”,真正的“大房”是鲁迅在浙江老家的女人——朱安。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在困难的岁月里也经常汇生活费给朱安。

1949年后,许广平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7.叶曼(1914~2017.2)

人身难遇,百年一瞬,切莫蹉跎。

叶曼,原名刘世纶。祖籍湖南,北大毕业,旅居美国洛杉矶,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并在八十年代出席世界佛教大会时,与中国佛教协会原赵朴初会长相遇并成为好友。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8.何香凝(1878~19721)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早期的革命家廖仲恺先生的夫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 ,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何香凝是曾担任过外交部长的廖承志的母亲。丈夫廖仲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夫妻俩积极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解放后,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侨务委员会主任,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擅画山水,花卉,尤工狮、虎、鹿、鹤等动物。著有《何香凝诗画集》。

坐落在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里面收藏的全是何香凝的美术真迹。她擅长花鸟及山水画,她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其绘画风格清新淡雅,生动飘逸,透过她的笔墨丹青,饱蘸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念之情。


9. 骆玉笙(1914~2002)

自得其乐,善于娱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京韵大鼓的代表人物。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她的形象及声音,很符合先生的称谓。

京韵大鼓是属于京津的地方剧种,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

骆玉笙曾为老舍的作品,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浓郁的京韵大鼓风味,悠远,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十分生动地演绎了沦陷后的北平普通百姓在日寇铁蹄下的生活。

花了一些时间去整理这些,因为我总觉得,这些女性,是该被时代记住的。

(另外,还有一些没有涉及到的,欢迎补充)

虾吃

2017年08月08日·美食专栏作家

1

有人将受过良好教育、很有地位、备受尊敬的年长女士称为“先生”,这种做法由来已久。2015年5月25日凌晨,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杨绛走了。有人疑问,“你们为什么要叫杨绛‘先生’!她明明是女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女性可以被称作先生?这里面有无规律可言?有哪些女性曾被称作先生?称女性为先生最早始于何时?


2

每种语言的称谓都构成一个自足的系统。在共时状态下,一个称谓不宜有过多的“兼职”,尤其排斥性别指称上的兼跨。从交际的角度说,性别指称上的兼类和跨类,易导致混乱;如果无视或默认这种混乱,会影响言语交际的美学效果。


既然“先生”在当代的惯常义或大众默认义已经是男性,有学者建议应该避免用它同时指女性。

2015年,美术大师徐悲鸿的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逝世后,众多媒体发的消息和相关文章几乎都称廖静文为“先生”,也有称“女士”的。有一位画家在一篇报道廖静文逝世的文章后留言,就不用“先生”,他说:“惊悉廖静文女士逝世,为廖女士仙逝感到深深的痛心!愿徐先生和廖女士在天堂相见!”

这位画家明明看到报道里用的是“廖静文先生”,却并不采用,而用“廖(静文)女士”,这很可能是一种有意的选择。试想,如果此处将“女士”改为“先生:“愿徐先生和廖先生在天堂相见”,效果会大打折扣,本来是要表达对廖静文女士的崇敬,结果却有点不伦不类。

正因为如此,每当媒体上出现将某德高望重女士以“先生”相称时,总是有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又得靠一班(貌似)很有文化修养、懂高雅礼仪者出来,颇费口舌地进行指导,而不解者往往还是“不开窍”:明明是巾帼,偏要叫成须眉,卖什么关子?玩什么高雅?两边对阵打口水仗也并非鲜见。


3

《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畅。第一个出生的孩子,犹言头生。

《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瞻传》:“(士瞻)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江陵卜者王先生计禄命。”清李渔《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顺林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顺林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彩。”这是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最多时候,先生是老师和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史记·三代世表补》:

“张夫子问褚先生。”司马贞 索隐:“褚先生名少孙。”此为褚少孙自称先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韦稜云:褚顗家传褚少孙,梁相褚大弟之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号‘先生’,续太史公书。南朝梁沉约《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2012年,有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蔡元培、梁漱溟、陈寅恪、胡适等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4

据语言学家刑福义先生考证,将女性称为先生这一用法,大体上跟中国现代史同步。目前最为权威的文献,是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两封信。

一封写于193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日,信的抬头是“庆龄先生”,信中用了六次“先生”——


庆龄先生左右:

武汉分别,忽近十年。每从报端及外来同志口中得知先生革命救国的言论行动,引起我们无限的敬爱。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尚有赖于先生利用国民党中委之资格作具体实际之活动。兹派潘汉年同志前来面申具体组织统一战线之意见,并与先生商酌公开活动之办法,到时敬求接洽,予以指导。……同时请先生介绍与先生比较接近的诸国民党中枢人员……与汉年同志一谈,不胜感幸。

顺问近安

毛泽东

“九一八”五周年纪念日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有些女作家或女名人被称为先生,是取其最初的衍生意义,即“文人学者”、“长者”、“尊者”之意,如李清照先生、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张爱玲先生、许广平先生,等等。


这些被称作「先生」的女性,一般来说都有如下特征:

一、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如何香凝、宋庆龄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许广平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冰心是儿童文学作家,冯沅君与沈祖棻都是作家、文学史家,张充和在诗词、昆曲、书法上有精深造诣,谢希德是物理学家,曾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周与良是微生物学家,创办了南开大学的微生物系。

二、享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相应的,年纪也都比较大。从已有的例子来看,女性被称作“先生”之时,往往已到知天命之年。对年纪较轻的女性来说,“先生”这一称呼既轮不到自己,也是不需要的。

三、常常从事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工作。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称一位女老师蔡芸芝为“先生”,他解释说:“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女老师也叫先生。在我的老家河南,那时都是这么称呼老师的,可以说是习惯吧。”刑福义先生也说,中国语言学界知名的女教授如王还、钱曾怡、葛本仪、王宁等,有时也会被称为“先生”。


5

至于为什么要称呼这些杰出女性为“先生”,大体有两个考量。

第一个考量是语用层面的,用以表达说话者的敬仰敬重之情。“女士”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教授”、“校长”等显得一般化,而且太过侧重工作背景。像孙科称宋庆龄为“宋先生”, 更是可以规避使用俗称带来的尴尬,因为辈分上宋庆龄是他的母亲,但是孙科只比宋庆龄大两岁。对孙科而言,“先生”无疑是对宋庆龄最为合适、得体的称呼。

第二个考量是社会层面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反映。《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关于“先生”的第七个义项,说这是“文人学者的通称”,引用《文选》李善注“先生,学人之通称也”为例。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先生”这一称呼,往往是文化修养与学术地位的体现,其来有自,历史悠久。在男权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女性往往受到歧视和压迫,社会地位较低,受教育机会较少,自然也就没有被称为“先生”的机会。如今社会日益进步,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知识女性层出不穷,那么,作为通称的“先生”向女性开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清朝晚期,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女性的解放也开始起步,走向社会的女性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秋瑾这样的女中豪杰。后来女大学生、女学者、女教师纷纷涌现。很自然地,“先生”这种原本专门用于男性的词也用到女性身上;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称女性为“先生”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一般女性,即不像称普通男性为“先生”那样,而是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愚鉴大旭先森

2019年06月17日

屠呦呦先生,这个毋庸置疑!

问答大神

2017年05月06日

在我国,上一辈的女性中,有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德高望重的,到老年可被尊称为“先生”。这个称谓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高的成就和荣誉。在我国不单有宋庆龄先生,还有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大家公认的值得尊敬的成功女性。


“先生”这一词一般是指男性,这是众所皆知的,但有时却也称女性为“先生”,如“庆龄先生”、“冰心先生”。这种叫法始于中国近代。

综合《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先生”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还有对父兄、医生、道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