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山西地名中有“圐圙”二字,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18回答·6.9万阅读
山西晚报

2018年08月31日

确实是,山西省内好多地方都以“圐圙”命名,而且在雁北地区最为常见。朔州有王圐圙、白圐圙,应县有大圐圙、辛圐圙,大同有石圐圙,山阴有薛圐圙,繁峙有新圐圙,左云则有左卫圐圙、圐圙子,为饲养军马之所。此称在晋中一带也有,如兴县有马圐圙,祁县有南圐圙,平遥有石圐圙等。祁县贾令镇的谷恋村,一百多年前也名为“圐圙”,后来,村子周围的堡墙被拆掉后,改名为谷恋。

圐圙(一般读作klüè),在网络上可表示“四面八方”之意。圐即“四”和“方”,圙即“八”和“面”。看着是“四面八方”很广阔,但却被困在一座城墙之内。

 据记载,“圐圙”一词源于蒙古语。其字形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可形象地表示其意为“城圈”即“围起来的草场”,通俗地说指“网围栏”。在内蒙古方言中指围住的土地,特指牧民为了保护草场不被他人的牲畜破坏而用铁丝网围住的一片草原,称为“草圐圙”。山西方言是借用的蒙语,指土围墙。“圐圙”一词现多用作地名。

三维观时空

2018年09月02日

圐圙最早源自蒙古方言“库伦”的音译,意为四周围起来的草场,在蒙古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汉人将这种含义用“圐圙”这两个字形象地表达出来,(四面八方都圈起来),其实就是中原人将蒙古民族叫“库伦”的围起来的草场用会意的汉字表达出来,发音依然沿用“库伦”的发音。

后来这个词在中原一带沿伸使用,表示土围墙、圆圈、范围等。如“胡拉圈儿”也是从这个词演化来的。

这个词在山西一代多用作地名,如祁县有南圐圀,山阴县有一个乡叫薛圐圙乡、应县有个大圐圙村,吕梁市临县有个圐圙村、兴县有个圐圙头,忻州市繁峙县有个圐圙村,大同市浑源县也有个圐圙。大概表示自己的村寨比较方圆规正吧!

而陕北和河南安阳一带则用作动词使用,如把某物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青岛一带则用名词使用,农村用藤条编制的存粮食容器叫“圀圙囤子”。

在山西省圐圙还是特有的一种古老民俗面食,形状为圆环状,相当于“长命锁”,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老虎等面塑,在幼儿满月,三岁生日,十二圆锁,孩子的外婆、舅舅家要蒸“面圐圙”,并在喜宴开始前举行套面圈的仪式,以期盼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有些地方圐圙还用于婚礼仪式,并配有精美的面塑“花顶”。


嘿嘿嘿嘿kuk

2018年09月02日

圐圙——圈,不浪——棒,圪梁——岗,这是陕(北)晋蒙等地常见的语言现象,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加第二个字的韵母反切来拼读出想要表达出的字。

Ps.乌兰巴托旧称库伦,源于晋商在草原交易时囤货的围场,晋语发音为“圐圙”,蒙人转音为“库伦”。类似的蒙语还有“胡扎”,原意为晋语“伙计”,后被蒙人用来称呼阴险狡诈锱铢必较的商人,甚至被用来指代汉族人,有侮辱涵义。

梦回秋水

2018年09月01日

圐圙,方言,音kulue蒙语音译词,又称库伦,指土围墙。字形看是口字框住四方八面。河南陕北方言中,指圆圈、范围的意思。还作为动词用,指把东西圈围起来。山西方言指土围墙,最是蒙语的本意。现在多用于地名。

宁宁2082

2018年09月29日

很多人把这个词附会成蒙语,殊不知蒙语的库仑反而是汉语借词。圐圙就是圈的分音词,不是什么蒙古语,类似的我们晋北还有胡兰(环),不拦(拌),各搅(搅),须绿(絮),木拉(摸),扑拉(扒),不愣(蹦),图罗(坨),旮旯或者各落(角),这都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音演变的痕迹,可以看看金元时期的院本杂剧,里面很多这样用法。在和汉语同源的藏语中有大量的复辅音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