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如何失去宋神宗信任的?

11回答·1210阅读
寻红中国

2019年11月08日

严谨的态度客观地分析历史,敬畏之心评价过去的人和事

王安石一直不情愿做文职之官,“嘉祐四年五月诏令直集贤院 ,累辞乃拜”,同年发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上时政书》,提出改革弊政,但仁宗对此并不感冒,没有采纳他的变法主张;在文职位上熬了几年,嘉祐八年母亲去世,王安石就辞官回江宁守丧。

直到“锐意求治”的神宗赵顼于1067年即位,《宋史》说他“动止皆有法度,而天生好学”,长大后经常与大臣韩维“论天下事,语及功名”,但无奈即位时江山已是千疮百孔,要有志同道合的能臣辅佐;王安石是神宗心目中能臣的重要人选。

“独留维 (韩维 ),问王安石今在甚处?维对在金陵,上曰:联召之肯来乎?”

如果说王安石是千里马,神宗就是伯乐,并对王安石以“师臣”相称,坚定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于熙宁二年(1069年)成立专门主持变法的官署——制置三司条例司,并先后安排与王安石有很好私交的陈升之、韩绛二人,与安石同领条例司,变法大幕正式拉开;王安石次年拜相,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新法先后昭告天下,变法进入高潮;变法进度之快,可见神宗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介甫熙宁初首被选擢,得君之专,千古未有。”,也看得出神宗急于改变积贫积弱的决心。

但不要以为有了皇帝的官方加持,变法就一定会顺利,富国强兵的愿望就能实现,理论再正确,套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是无法履行的;由于两人地位差别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导致变法的目的有很大差异,前者重点要强兵,对外抵御西夏、契丹,后者要富国,对内改革吏制,让老百姓富起来,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分歧有很多,隔阂也逐渐显现;那么,“一切屈己听之”的神宗为什么允许王安石两次罢相?



第一罢相


熙宁六年末至七年初,发生大规模旱灾。神宗忧虑旱灾,担心变乱,对新法态度有所动摇。“人主苟无失计,徒以旱故隧大乱,既无此理。”,王安石劝说神宗坚持变法,罢黜保守派,社会就一定不会因为旱灾而乱,但辩驳苍白无力,难以缓解神宗的焦虑与疑惑;尤其是郑侠呈上的《流民图》让神宗“是夕,夜不能寐”“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此次天灾有可能威胁到朝廷稳定统治,这也使得神宗的变法意志发生动摇;同时,韩维攻击青苗法,鼓动神宗下罪己诏:“意者朕之听纳不得于理欤?......并许实封言朝政阙失,朕将亲览,考求其当,以辅政理。”,神宗站在保守派立场上对王安石进行了批评;矛盾的结果就是,王安石无奈多次请求后终于罢相。

第二罢相

熙宁八年(1075)二月,宋神宗恢复王安石相位。此时,思想成熟、有主见的宋神宗已不是那个“辄改容为之欣纳”的皇帝了,在用兵西夏的问题上又一次产生了隔阂,神宗不想继续用兵,息事宁人的态度,对王安石的方案避而不谈,王安石最终感到自己政治抱负已再也无力实现,再加上改革派内部分裂,儿子王雱病逝的事情,暮年的王安石彻底心灰意冷,向朝廷递上辞呈,第二次罢相。

即使罢相退居金陵,神宗依然对王安石十分照顾,派使者送去黄金,“神宗眷待之厚,十倍诸公”;神宗死后,王安石作诗哭悼,“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


在熙宁变法过程中,宋神宗和的王安石有矛盾,变法也最终失败,当时社会原因造成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锐意求治和祖宗之法的矛盾很难调和;王安石的感慨说明一切:“人才诚是少,然亦多观望不尽力.缘尽力则犯众,众怨则伤以法,而朝廷或不能察,不能察则反得罪,不如因循守惰之可自安。”

神宗和王安石两人相识十六年,一路走来,同舟共济的友谊可谓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典范,值得后世称颂。

感谢关注,留言请移步下方评论区哦~

热情的海马大叔

2018年11月13日

能问到如此深入的问题,想必一定了解王安石变法历史的来龙去脉,在此就不累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了。历来变法成败因素无非有三:一是有雄才的变法强臣;二是有铁腕支持变法的君主;三是有强大的支持变法的朝野根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王石安是变法强臣,宋神宗却非雄才伟略的君主。王安石变法半道,在艰难之时不光得不到宋神宗的支持,反受到他的质疑,渐渐顶不住保守派的压力,慢慢向保守派“站队”以致宋朝王安石变法独木难支而功败垂成。



然而历史上变法的多数失败跟第二条关系最多,没有铁腕支持变法的君主?支持变法的定力有多大?能不能撑持到最后成功?这些都跟君主息息相关。如吴起变法的失败在铁腕支变法的楚悼王在位时间太短所致,如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失败在于韩候从开始信任到质疑所致,如维新变法因为君主基根太弱所败……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从一开始支持到到质疑到最后完全站在在变法的对立面的结果除了顶不住保守派的极力反弹和非议之外,更要紧的是心志太过薄弱了。未见变法之利只见变法之难时就开始一片芒然,以致开始质疑当初重用变法大臣王安石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既然是对的为什么朝野阻力这么大?其尤是以苏大学士的为代表的反对派,因为那时的苏轼名气确实比较大,这才是致命的,说到根本就是低估了变法所要面对的压力和阻力。然而这种致命的底气不足,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变法的根基在朝野无法生成,以致无法与保守派正面抗衡而消亡,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最可惜的地方之一。



再反过来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变法之初秦孝公是义无反顾的支持商鞅的。尤其是在对利益保守派为代表的甘龙、杜挚老世族方面,既不受挑拔,也不中离间,并极力压制住因触犯法律被刑治的秦国权臣太傅长公子虔。苦苦于反对派周旋角逐了二十年,力助商鞅完成所有变法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才有了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成功。

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远非用一个信任可以来形容的。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虽然有雄心却无雄胆更无雄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实是缺少一位雄主矣。

赢朝

2018年11月13日

神宗是一直信任王安石的。安石罢相并不能说明神宗对他不信任,这从介甫去职之后神宗依然推行新法可以看出来。神宗和王安石是有着共同推行新法之远大理想的。相比于仁宗的耳根子软,神宗比较能坚持自己的理念,传说有人献《流民图》神宗落泪那也是暂时的,或者说他想到对新法进行修正,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废除新法。庆历新政时,范仲淹的“十事疏”仁宗全部接受,庆历三年九月(1043)即诏布全国,可是朝臣反对,一年多一点即行废除。这就是仁宗不坚定的结果。而熙宁变法时,纵使司马光等阻挠变法无所不用其极、奏疏层叠而至,神宗一直不为所动,王安石后复相又因家事辞相,神宗自行推行新法。元丰八年神宗崩,哲宗登基后元祐元年新法在司马光主政下才废除,同年安石亦卒。纵观王安石变法,神宗一直跟他在一起,纵使司马光、韩琦、富弼、苏洵苏轼父子等等大儒都旗帜鲜明的反对,还是持续了神宗一朝,达十七年。所有这些,说明不能认为王安石曾经罢相就认为神宗不信任他,那只是缓和朝堂矛盾的权宜之计。神宗信任王安石,是因为当时宋朝财政入不敷出,国用不足,知必须变法,而王安石坚定不移。而且,神宗认为司马光的渐进式改革过于缓慢、其他大臣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此,王安石从未失去信任,为了新法,他也伴随神宗,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不过相对于范仲淹,他只重视方法的正确,而不重视整顿吏治,使新法执行出现偏差,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而已。

骑马观花

2018年11月11日

保守派,革新派的斗争的结果

手机用户5534444811

2018年11月12日

已许是读了王安石一首格律"明妃初出汉宫時,泪湿春风鬓足垂。("泪湿衣襟鬓脚垂"体现美女不愿离皇帝的样子。无文化写错写故失信任!帝旨"我是春天"要王嫱和亲)从来自古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不知"丹青"为颜,而汉宫色多而乱涂色彩,把王氏丑女画美了,达不到和亲狄人的传统文化)入眼平生几天時有?(厚颜无恥。文采)意态由来畫不出一一一當時(尚书心态,所知司馬光修巜资治通鉴》者真知巜尚书》)枉杀毛延寿(不?),一去心知不更歸(坚持:元亨利贞,不更改嫁!時漠汗妻,儿继汗位将父妻为己妻)可忴尽着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祇是鸿雁年年飞"皇帝焉管楚女之楚!一一一王安石不搞美女金绵送贪淫不尽的变法!失去神宗信任,钩沉历史多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