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中学生集体跪拜父母遭质疑,我们需要何种感恩教育?

近日,一段高三学生集体给家长磕头的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称,高考倒计时200天,沁阳一中学2000多名高三生向父母磕头。
  • 2000中学生集体跪拜父母遭质疑,我们需要何种感恩教育?-图1
24回答·1143阅读
小言詹詹

2018年11月25日

很多人质疑,一个仅仅耗时三、四个小时的跪拜礼仪式,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构建孝顺父母的意识,从此便开始孝顺父母?

可是似乎没有人考虑到,就算没有这件事儿,又有谁能用三到四个小时,让孩子刹那间醒悟并掌握所有孝顺父母的方式?正如有人提出孝顺是言传身教,是一点一滴构建的。

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而这个跪拜礼,难道就没有资格成为“一点一滴”中的组成部分吗?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一直都缺乏仪式感的东西

这是因为很多人将仪式感作为形式感来看待,所谓的仪式感,是通过固定形式让自身意识升华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仅仅一刹那就可以让人对自己提出要求,产生责任意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婚礼不正是一种以仪式感为依托的手段吗?似乎很少有人考虑到婚礼的意义在哪儿,满脑子想的不是随礼就是收红包,可是真正经历过的人都明白,在结婚现场的一刹那,在向所有亲朋好友宣布的那一刹那,彼此便肩负了夫妻的责任。

如果不需要这种仪式感,领个结婚证过日子就好了,两个人彼此相爱走向婚姻,为什么一定要想别人证明彼此有多相爱?可是,这个人人都明白的逻辑下,又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各式各样的婚礼仪式?

这就是仪式感本身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以前还有冠礼、笄礼等等一系列礼节。

可能有人觉得跪下磕个头没什么意义,可是真的没意义吗?莫说是2000个人,纵然是200个人举行这样的仪式,都会让人肃然。这是我们人类传承中,扎根在血液中的东西。

其实,从曝光的照片就能看出来,很多人在行完礼之后,甚至不禁的开始哭,难道是冻哭的不成?这就是因为仪式感给自己带来的感动,而这种感动也必然会扎根在心理。

当然,也有人觉得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替代,毕竟跪拜这种事儿不太好。对此没什么好说的,或许有很多方式,但如果有人觉得跪拜父母都有问题的话,只能说明我们学习的不是一种文化。

另外,很多人觉得这种行为过度形式化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探讨一下形式化和仪式化的差别,因为很多人因为讨厌形式主义,导致仪式遭到牵连。

对此,大家要分清,形式化说的是明明要做事情,可是正事儿不做,只搞表面功夫,导致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

仪式可不一样,仪式本身就有功能性,而仪式也有“宣誓”的属性,这是一种基于公开承诺的行为。

有人觉得仪式没用,宣誓了之后等于没宣,以前该怎么样,以后还怎么样。话说,这难道不是个人的问题吗?个人不信守自己的承诺,碍着仪式什么事儿了?

仪式等同于给一个人向全社会宣誓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一个行为的束缚。就像冠礼一样,我们古代通过冠礼来要求一个人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并肩负成年人的责任。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儿吗?难道不应该用各种仪式,告诉一个人到了什么时候,就应做什么事儿吗?


不得不说,有一部分人一方面非得要求所有的活动都得展现超乎预期的价值,另一方面却什么都不做,拿大量时间来评价别人做的对不对。仅仅从2000中学生跪拜父母这件事情来看,就算抛开一切分析,学校把孩子薅出来给父母磕个头,让父母心理暖和暖和,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儿吗?

而且,这件事情到底哪错了?这件事情伤害到谁了?纵然效果可能如他人质疑的那般,可是就要因善小而不为吗?

一面墙,一定是一块块砖砌起来的,有的人却只抱着一块砖,每天想着怎么把这块砖变成墙。对于这类思维,笔者想说:你可以选择用思考去解决问题,但是,并不能阻碍那些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人。

还有很多人提出了替代方案,认为学习历史知识、鼓励学生做家务等等,这些都比跪着磕头强。咱们且不论在效果上孰强孰弱,只说一个问题,你们以为学校没有做这些事情吗?

为什么要求学校要在三、四个小时内,要把十几年中所应该进行的教育都完成了?在我们的现行课本上,每个环节都写得清清楚楚,教师也自然会按照教案推进工作。而仅仅举办了一次活动,就能认为学校平时什么都不做,只搞一次活动应付要求不成?

说实话,如果这一次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仪式感受到什么是感恩,那就足够了。至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还需要其他教育环节来完善。三四个小时而已,本就做不了什么事,何必非要提那么高的要求?

农服纪实

2018年11月23日

百善孝为先,无心孝之,何来感恩!

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厚德载物,德行天下。

行跪拜之礼,也是我中华传统习俗的一种文化内涵。父母养育恩,可拜。师恩情似海,可拜。夫妻连理,可拜,兄弟结义,可拜。

那么对学校采取跪拜方式让学生感恩父母,我个人觉得,这只能是一种方式而已,至于能否起到教育作用不敢苟同。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总体代名词。那么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睁开眼睛,学会说话走路,以及性格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历经数年在家庭氛围的小气候中养成的,当然这其中包括,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和骄横傲慢的性格,甚至都不会把父母每天的辛劳和付出不放在心上,熟视无睹根本就像没看见一样。依然我行我素,家长方面也会深有感触,孩子大了有主意了,越来越不听话了,青春期叛逆等等……

一座几十层大楼,平地建起,首先要是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承载上层的重力,也才有了继续上发展的空间。

一棵小树,我们栽到土壤里,如果我不细心管理呵护,任其自行发展,长大后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但是并不能排除成长为畸形树。

教育宜早不宜晚,德育教育更是如此。不要等把孩子娇惯成一身的不良习惯的时候,再去跟孩子讲一些感恩的大道理,有前因就会有后果。不要总说孩子太小不懂事,当他(她)长大了,一切都以经根深蒂固了。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您关心的就是我关注的,神农愿与您一起探讨交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关注谢谢。

珞珈侃车

2018年11月23日

感恩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感恩建立在学校的一种引导和要求上,那显得就不是那么诚心,当然,这一跪或许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心理确实建立了感恩父母的一个起点,对于各种质疑来说,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只是学校组织的一种感恩活动,这种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好事,起码能在孩子的意识上建立了一个感恩的心。

对于学校组织的这种感恩活动,这不是第一次,在许许多多的学校都开展了这样的活动,记得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请来了几个所谓的心理志愿者专家,在家长会上,这些专家绘声绘色的描述了父母的心酸和一些视频片段,都是宣传父母老人可怜的那种,当时学校学生被这些专家引导哭的一塌糊涂,而紧接着他们又说:面对辛苦的父母,难道我们不应该磕头感恩吗?学生纷纷起身跪在父母面前磕头。

这一跪,当然也是感恩,但是这种感恩真的有几人铭记于心,真的不知道,这是学校的一场活动,并不是要通过这一跪来说明感恩,其实学校的初衷也是希望这是一个感恩的起点,在每个学生的心理都埋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感恩父母,是每个做儿女都应该做的,在生活在要处处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场表面作秀的感恩,要实实在在能帮助父母分担,作为学生来说,最好的感恩就是一份优秀的成绩单,这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是最感到高兴的事。

元芳有看法

2018年11月23日·媒体评论员

如果我是校长或是老师的话,我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但我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无意指责他们的对与错,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你能确定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吗?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它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外在的效果表现,所以这种跪拜方式到底有没有用?用处有多大?现在下定论尚且过早。

很多人讲这是封建糟粕,这是反历史潮流而行,也有人认为教育不应当拘于形式,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大家讲的都有理,站位都很高,也给出了很多实际性的意见建议。但我认为,做总比不做强,哪怕做的看起来别扭一点,但我认为总要比站在一边说风凉话好,因为这起码是在传达一种正确的向上的价值观。

现在的教育,不管在校园还是社会上,讨论病情的很多,但能够对症下药方的很少,不管教育方式如何,总会引来不断的质疑,你搞或不搞都会受到指责或者批判。

孩子的成长,有时需要仪式感,就像现在很多学校搞的成人式一样,那么教育一下感恩父母行一下跪拜有何不可呢?跪拜之礼只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深化教育的方法,又不是让学生天天跪拜,偶尔为之的仪式,加深加深印象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好。

看到很多人认为跪拜有损人格的平等,是一种封建残余,我想和这些同志讲一句:在父母面前,跪拜没什么不妥,一点不难看。

红都浪人

2018年11月23日

四个字:言传身教!

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我有一个表叔,十八岁参军参加西藏平叛,复员后分配在拉萨工作,官至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长,生有两儿两女,一家人常年居住在拉萨,表叔父母在陕北老家,为了教育子女懂得感恩,表叔在孩子上学期间,每年的暑假或寒假,雷打不动的带着孩子不远万里飞回陕北看望父母,为了言传身教,表叔当着孩子的面给年迈的父母洗衣服,为瘫痪在床的父亲端屎倒尿,清洗内衣内裤,每天下厨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闲暇之余给孩子讲爷爷奶奶在艰苦的岁月里怎样扶养子女的故事,表叔的孩子都知道,爸爸在单位也是一个不小的领导,日常生活都有秘书照顾,但是回到老家却放下身段照顾父母,这就是乌鸦反哺的体现,作为女子,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现在,表叔早已退休,他的四个子女无一例外的在国家政府部门任职,在他颐养天年的日子里,每天都能听到四个儿女的问候和关爱,几乎每月都能见到回家看望他的孩子,那种天伦之乐,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恩教育,不在于一时头脑发热的形式表现,而是要在生活里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只有你这样做了,孩子才会这样做。